□ 文/團子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之所以被稱之為“投資界的史蒂夫·喬布斯”,就在于會賺錢,他“像看待機器一樣看待生活、管理、經商和投資,并將其系統化為一系列原則”。在達利歐看來,無論是大自然、家庭還是生命輪回,都是一部機器。在新著《原則》中,達利歐以“極度求真”“極度透明”兩大原則為基石(或基礎)來解密經濟機器的運轉原理和邏輯。
達利歐是個相信原則的人。他認為,“成功的關鍵在于,既知道如何努力追求很多東西,也知道如何正確地失敗”。達利歐一直強調“要營造一種允許犯錯,但不容忍罔顧教訓一錯再錯的文化”。他還進一步指出,“我這一生犯了很多錯誤,花了很多時間反省這些錯誤,在這個過程中,我總結出自己的原則。”原則是根本性的真理,構成了行動的基礎。他很形象地把公司比作一部機器,“員工就是這部機器上的零部件”,管理者“要時刻注意這部機器儀表盤上的各項指標,隨時把運行結果和公司目標進行比較,理解行動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不斷對機器進行優化調試”,即“對員工要進行各種考察,提出各種要求,該調整調整該替換替換”。當然,這些都要按照既定的計劃執行,還要運用工具和協議來指導工作開展。
達利歐認為,一個組織想要成功,不是看創始人有多牛,也不是看手上有多少資源,而是看這個企業能不能奉行優秀想法至上的原則。在《原則》中,達利歐把數百條原則分述成兩大類:“人生原則”和“工作原則”,并把兩者密切地聯系起來。在人和事上,達利歐更重視“人”。在珍惜志同道合者的同時,他強調在發現自己無法調和相互間的主要分歧—尤其是價值觀層面的,要考慮是否值得維持這種關系。首先,要把可能的分歧擺到桌面上,如果你和其他人不表明各自的觀點,就無法解決分歧。其次,要區分蒼白的抱怨和有助于改進工作的訴求。最重要的每一個人對自己的意見負有全責。第三,通過極度求真和極度透明的工作機制,努力從事有意義的工作,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系。在達利歐看來,來自自身和他人的批評是完善工作流程的必備要素。
“和優秀并喜歡的人為伴去做偉大的事業,才是人們應該追求的第一目標,而不是金錢、利益。”達利歐認為,“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始于了解自己的缺點,并努力改正的過程。”但是,作為人類,我們天生就是主觀的。所以,“不要對所有人等同視之,要合理對待,有所區別。”在其看來,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分門別類,對每種問題都可以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來應對,這就是達利歐的“原則”。在“工作原則”部分,達利歐開篇闡述了企業文化與人的關系。他認為,“優秀的企業文化不會掩蓋問題和分歧,而是公開妥善解決。”當你和他人能夠開誠布公地就任何重要問題相互探討、相互學習,共同追求卓越時,你們之間就建立了需要問責并有意義的人際關系。而且,共同擔負挑戰性的工作會把你們拉得更近,鞏固你們的情誼,并激勵你追求更遠大的目標。
“本質上,原則只能來自于‘痛苦+反思’。”達利歐在華爾街縱橫幾十年仍屹立不倒,橋水基金又為客戶賺取的收益遠超歷史上任何一家對沖基金,肯定有其獨特的“必殺技”。透過《原則》,既是“見賢思齊”,更是對“原則”、對“常識”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