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工學院 450007)
互聯網時代下,新型的設計行業以互聯網,數字化,多媒體為關鍵詞,伴隨著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的不斷興起,出現了很多新興行業,比如移動界面設計,交互設計,同時,傳統行業為了迎合新的發展趨勢,也面臨新的挑戰,比如品牌形象設計與推廣需要融入互聯網思維,靜態設計則更多要考慮與動態進行結合等。
因此,對于學生來說,所需要學習的專業技能也應當隨之而升級,在掌握專業基礎核心技能的基礎上,結合新的市場需求進行提升訓練,同時培養獨立的思考能力,以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市場需求。
現如今大部分院校的基礎課程,仍包含設計素描,設計色彩,立體構成,平面構成等基礎課程,這類課程主要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它們針對所有設計專業的學生統一教學,沒有針對性,然而每個專業對于其繪畫技能的應用是不同的,比如環境藝術方向,需要的是學生的三維空間感,結構塑造能力,透視,比例的準確程度。而視覺傳達方向,需要的是學生的圖形再設計能力,需要較強的創意思維與繪畫的結合,而服裝設計方向,需要的是學生對于人體結構的精準把握等等。
因此,大一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首先,應當為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大綱,其次,應當有每個專業方向的專業課老師教授,結合本專業的特點和需求,制定針對性的,有目的的教學計劃。
該類基礎課程的教學目的僅僅在于鞏固學生的純繪畫技能,沒有進行設計思維的啟蒙。設計思維主要是創造性思維,這與高中對于文化課的公式化,應試化的學習方法完全不同,視覺傳達的核心課程為圖形設計與編排設計,主要在大二大三講授,這就需要學生在大一進行一定程度的圖形創意練習,盡早培養圖形創意思維的能力。進入大二大三后,可以進行更高階的實踐教學。
但現在大多數院校,大二才開始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聯系,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僅僅獲得了初步的了解。對于后續技能提升課程的訓練,有百害而無一利。
因此,基礎課程由純藝術繪畫轉變為有針對性的創造性思維的訓練能夠大大提升學生對于設計專業學習方法的掌握程度,也能夠大大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在掌握了專業核心技能之后,到了大三的課程,應當將實踐教學與實際項目進行結合,從而有效的將無形的創意應用在有形的商業市場當中。
以移動界面視覺設計(GUI設計)為例,很多院校的課程訓練,仍處于閉門造車的自我命題的作業形式階段,讓學生自擬一個課題,設計一套移動界面,這樣的弊端在于:
第一,GUI設計是以交互體驗為前提的,視覺傳達的學生,雖然以平面設計為主,但仍舊需要有交互性思維去設計,界面的排布直接決定了用戶的體驗舒適度,自命題下學生僅僅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設計,缺乏受眾的使用習慣分析,脫離人們生活的真實需求,這樣的設計是無效的,無用的。
第二,學生會自我降低設計項目的難度,選擇好做的容易實現的形式去設計。但是對于一個真正的應用軟件來說,需要建立合理,精密,詳細的邏輯關系網之后,再逐一進行設計,學生沒有見過完整的軟件邏輯框架,常常會想當然的進行“省略”,導致頁面關系混亂,結構不完整,設計方案應用性較差等問題。真實的項目會在整體框架上對學生進行約束。
第三,無法了解真正項目的設計流程。一個GUI設計,從前期市場分析,到需求整理,到邏輯框架的搭建,到功能的構思,到設計方案的探究最終到設計實現,每個流程都會需要設計師親身體驗,即使未來設計師只承擔一部分的工作,對于設計流程有完整概念能夠更好地配合各個環節的工作。自我命題會簡化設計流程,進入職場無法進行團隊作業等問題。
以上問題會直接導致學生時代的課程與工作實際要求的嚴重脫節,學生會認為學校的學習無用。進入社會要從頭學起等感受。
因此,大三之后實踐教學應當緊密貼合實際項目,讓學生熟悉項目規劃,項目時間把握,項目設計流程,同時學會學會分析與提取受眾的真實需求,最終培養一個設計出有用設計的思維習慣。
從學校給與的教學環境來說,應當增加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一方面可以連接學校專業與社會行業發展之間的紐帶,教學與項目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促成企業和學校的直接合作,通過企業與學生的直接對話與培訓,讓學生了解企業中設計項目運作,讓企業有機會挖掘有潛力有天分的人才資源,減少人才的流失。
當學生進入大四,面臨畢業設計和就業時,這時期的教學目標,應當著重培養學生建立自己的理念,方法和風格。
目前很多學校的學生,習慣了完成作業這樣的學習模式,認為只要完成老師的要求就可以了。缺乏對設計的獨立思考能力,很容易被老師的建議影響的不知所措,老師說一步,學生改一步,沒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即使設計完成了,也沒有從中總結出自己的設計方法,也沒有形成自己的設計風格。
成功的設計,對于設計都是有著自己的想法的,有的認為設計應當節約成本,響應環保,有的認為設計應當在形式上不斷地突破,吸引眼球,有的則認為設計應當注重功能,有較大的實用性。學生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體系,在實際的工作中,就不會被各種各樣不同的意見左右,而是能夠駕馭不同的意見,結合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修改和調整。這樣的設計才是有靈魂有思想的。
同時,年輕人應當有自己的設計態度,用于創造新的設計形式,這也符合當下互聯網時代追求個性化的理念,敢于質疑,敢于突破,感覺打破常規,才能夠找到新的設計發展思路。
老師在授課時,應當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作業的時間安排上,前期給與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充分了解課題,再著手進行設計;設計執行階段,應當從項目整體出發進行引導,不應只著眼于學生設計執行階段的細節問題;在設計項目結束時,應當帶領學生進行項目復盤,重新回顧整個項目的流程和思路,讓學生思考并總結自己的想法,問題和改進的措施,確保下次設計能夠鞏固自己的優點,改進自己的缺點。
從教師自身素養來說,作為實踐為主的學科,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和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對于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的效果至關重要,老師在教授課程的同時,自己也應當時刻與市場接軌,不斷接觸項目,特別是在當今互聯網興盛的時代之下,以往的教材更偏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沒有現成的新時代教學方法可以直接拿來使用,因此更需要老師加強實踐培訓力度,深入設計公司或企業中去,增強設計實踐能力,同時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并授予學生。
綜上,大學設計的學習,再也不是以前重藝術,輕設計,重個人,輕服務的時代了,如今互聯網時代,受眾的需求,是所有行業爭相挖掘的對象,這同時也是設計被定義為服務行業的核心。因此,帶著這樣的定義,大學四年,老師與學生有著新的任務和使命。從大一開始針對性的培養創造性思維,擺脫高中以前的應試教育的思維,到大二大三開始接觸專業核心課程時,將創造性思維與實踐項目相結合,逐步適應設計行業的項目執行模式和設計方法,從而能夠在大四確立自己的風格,思想體系,在畢業之際,以一個成熟,健全的設計師形象,走入設計社會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