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 210000)
截至目前,我國先后有9所院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專業備案,“藝術管理”成功獲批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擁有了自己的招生代碼(130102T)。在此背景下,我國高等院校本科教育從專業設置到學科建設必將引來新一輪的熱議。
2017年“藝術管理”專業正式通過了本科專業審批,成為了二級學科,在高等教育專業體系中實現“正名”。繼中央美術學院與上海戲劇學院率先破局后,中央戲劇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四川傳媒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云南藝術學院、山東管理學院及保定學院緊隨其后,穩健推進了各級學科平臺體系的建設。
在此以前,藝術管理學科只能被動地依附于其他學科門類之下,在不同院校其所屬院系、專業名稱、學位授予名稱等大相徑庭。直至今日,學科屬性之爭已然有了揭示,藝術管理在學理層面、現實層面皆具備了獨立成為本科專業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并得到了確認。在藝術管理的藝術學學科屬性業已得到國家層面認可的前提之下,藝術管理必將借力發展,獲得更為廣闊的學科生長空間。
學科價值的體現需要在夯實學科基礎、厘清學科內涵、完善學科建設的基礎上,以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實踐效益的豐碩成果來加以證明。將“藝術管理”置于高等教育視域下,則更應以學科為依據、以課程為載體,完善專業建制,建立學科優勢。
中央美術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四川傳媒學院這類單科藝術學院,明確提出要培養具有某一專業技能的藝術管理人才,以學校的學科優勢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南京藝術學院、云南藝術學院這類綜合性藝術院校則強調扎實的人文社科基礎,重視學生復合型技能的培養;其他綜合性院校包括山東管理學院、保定學院則立足于其管理學或音樂學的辦學經驗優勢,優化藝術管理的課程體系。
可以說,不同的培養方向對專業課程的具體開發有著異乎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藝術管理專業的公共基礎課大多遵循了一定標準和體例,其他課程還有待升級。如這九所院校一般,找到院系優勢,找準定位,顯得尤為重要。
因長期以來藝術管理專業學科屬性的未定狀態,使得其招生方式在各所院校呈現出了極大差異。不同的招生方式導致了生源水平的參差不齊,進一步影響了專業課程的設置和教學體系的取舍。
上海戲劇學院作為全國第一個采取全一本招生的藝術管理專業,學生的學識素養、綜合素質有著自身優勢,但它并不強調學生在藝術方面的特長。本科生在大一階段需系統學習中外戲劇史、藝術管理導論、市場營銷原理、舞臺技術理論與實務等專業基礎性課程,到大二階段開始引導學生通過模塊課程自主選擇研究方向。同樣在招生時不設置專業關卡的南京藝術學院按照普通類“二本”批次進行招生,但入學前新生已完成了美術類或音樂類不同專業方向的選擇,第一學期統一接受專業基礎類課程教學,第二學期開始則各自接受美術類或音樂類課程群的系統培養。
將專業課程按照學生的學識素養、專業基礎等進行有序排列,將基礎性課程至于前列,將進階性課程置于后列,這本是明智之舉。學校一方面希望他們能在大學之初彌補藝術素養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希望他們發揮自己在文化課程、綜合素質方面的優勢,成為復合型的藝術管理人才。但筆者在與學生交流時發現,一些專業性較強的藝術基礎性課程,如音樂基礎、美術基礎,對大多數毫無藝術理論與實踐基礎的學生而言仍然難度系數較高,學科針對性不強,不但沒有達到彌補專業短板的作用,反而讓學生學得更為被動,效果差強人意。
縱覽各院校的培養目標,“復合型”及“應用型”兩個詞匯出現頻率較高。“復合型”凸顯了藝術管理專業的跨學科特性,“應用型”指向了其專業發展面向市場、面向社會的特殊要求。
在各院校所開設的專業課程中,實踐型的課程愈加得到重視,占據了不小的比例。如上海戲劇學院模塊課程基本采取了課堂學習與項目實踐約1:1學時的兼行模式,擁有上海大劇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文化廣場、加拿大國家藝術中心等多個校外實踐基地,學校設定一系列的“實踐課程項目”,以項目教學制的方式打破課程邊界,學生畢業之前需完成6-8個實踐項目。中央美術學院則實行工作室建制,設置了美術博物館管理、展覽管理和展覽策劃、藝術法規和政策、藝術品市場、公共藝術管理五個工作室,學生從大三開始便進入相應的工作室中開展具體的教學實踐。
打破校園與社會的藩籬,面向市場、面向社會搭建實踐平臺,構建實踐型教學體系是各所高校意識到實踐意義后所做的積極嘗試,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也不能矯枉過正,一味強調實踐教學,忽略了作為學術基礎的理論學習,反而得不償失。
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除了要解決設置什么課程、課程如何排序、課程標準如何制定等問題,還要在課程規劃之外有效實施教學過程,具體組織教學活動,這涉及師資、教材等一系列因素。
首先是師資層面。幾乎各高校藝術管理專業都面臨著師資緊缺的難題。由于藝術管理學科發展歷史不長,只有很少一部分專業教師是經過系統的藝術管理專業學習而走上路教學崗位,相當一部分教師或由藝術學科或管理學科轉行而來,或是從校外藝術機構、文化行政部門短期聘用而至,前者缺乏學科自覺意識難以將管理類的課程和藝術類課程有效融合,后者又處于松散的契約關系教學合作極不穩定。在這一方面,率先實現本科專業報批成功的中央美術學院與上海戲劇學院為其他院校帶來了很大的啟示。中央美術學院在范迪安、余丁、趙力等一批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的帶領下逐步構建起了藝術管理專業完備清晰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學科標準,并且在與國際相關專業院校保持良好交流與互動的基礎上,引進了國際師資力量。上海戲劇學院則集合了藝術、教育、管理、經濟等學科背景的師資,形成了“專兼結合、學用融合、中外聯合”的師資團隊。
其次是教材層面。科學、有序的教學活動離不開教材的依托,目前國內高校在在教材建設方面走在前面的有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等。中央美術學院與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管理系合作出版“中央美術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管理書系”,北京電影學院也結合影視產業發展新形勢自行修訂、編撰、翻譯了一些專業教材,這些常識皆引領著我喝過藝術管理學科發展邁入新的階段。
學科的建立與專業的發展不是靠寫幾篇文章就能奏效的,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從業者從完整的體系上進行思考。從藝術實踐經驗到理論體系的建構,從學科理論到高等教育實踐,從學術探索再到現實問題的真是解決,這需要無數藝術管理者的全情投入與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