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珍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
十九大以來,國務院與教育部相繼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以及《關于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通知》,確定了“支持深化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培養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能技術人才”的政策方針。而高校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對接產業轉型和創新發展新形勢,開展教學改革與創新,才能培養出大批量適應新常態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進入新世紀以來,職業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模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輸送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加快發展壯大現代產業體系作出了重大貢獻。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產業轉型加速,人才市場對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劇增,但同時,受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影響,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兩張皮”問題仍然存在。學校通過產教深度融合,讓學生提前感受真實的企業環境和親臨實踐真實的企業業務,實現產教育人是新形勢下高校的必然選擇。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可以提升應用型人才的職業能力、職業素養,促進高校畢業生零距離上崗;二是可以縮短應用型人才培養周期,提升高校人才輸出效率;三是可以促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四是可以大大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
“2 + 1”模式是傳統的產教融合模式,主要是指學生在學校學習兩年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再到企業實習實訓一年,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大部分的高職院校是采用“2.5+0.5”的模式來培養高職學習,也就是在企業頂崗實習的時間實際上一般只有半年,學生通過半年的學習實訓然后畢業就業。也有一些專業采用“1.5+1.5”的模式來培養人才。其特點是學校和企業育人環境不同,承擔的責任也不一樣,學校負責理論學習,企業負責技能訓練。
工學交替模式是對傳統“2+1”模式的改進,主要是指有些專業受專業技能或是教學需要,學生在學校和企業學習、培訓的時間根據具體的需要來制定,時間不固定,課程設計更靈活,人才培養也更靈活。比如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就可以采用三段“0.5+0.5”的模式進行人才培養,每年的上半學期在學校進行理論知識學習,下半年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加專業訓練。其特點是學校和企業靈活參與學生的培養,邊學邊工作,理論與實踐結合更緊密,學習的靈活性強。
“訂單班”模式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產教融合新模式,主要是指企業與學校簽訂聯合培養人才協議,企業全過程參與人才培養,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計安排、教育教學等方面進行全過程的參與,企業需要提供一定的師資、技術、資金的支持,促進學院為其量身打造技術技能型人才。其特點是學生的學習針對性很強,工作的適應性強,幾乎是零距離就業,但它的弊端就是培養的人才是量身打造的,從而缺乏對其他崗位群的適用性能力和轉型能力。
產教研一體化模式是當前產教融合最全面的一種新模式,主要是指企業和學校全方位合作,共同合作開發建立新型實驗實訓基地、產教研中心等平臺,充分整合雙方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資源的優勢,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企業全方位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課程建設與開發、教材的選用與修訂、實訓基地的建設與拓展、科研項目的開發與成果轉化。該模式的特點就產教深度融合全面開花,企業對教育的投入較大,對學校的要求對學校的企業的要求都比較高,模式實施的周期相對較長。
高職產教融合模式的推廣時間不長,綜合實力較強的大牌企業一般選擇名牌大學合作,實力一般的企業也愿意與本科院校合作, 不少企業不愿意與高職合作的愿意主要是覺得與高職的產教融合是企業賠本投入,對企業的知名度、影響力、綜合實力、技術研發作用不大,因此高職產教融合就出現高職一邊熱的局面。
產教融合是否成功關鍵取決于企業的參與度,產教融合過程中高校一般是主動方,企業參與度提升將直接影響產教融合的效果。企業不能僅僅因為需要技術型人才的需求與高校合作,為高校提供實習就業的機會,這樣的合作是淺層次的,不全面的。深度的產教融合是需要企業全過程參與人才培養。
德國是職業教育發展最好的國家之一,在德國從事職業教育要求必須是“雙師型”教師,而且德國要求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必須有三年以上的技能或是技術工作的經歷,所以這樣的職業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既能傳授專業知識又能解決實際操作問題。而在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要求的“雙師型”教師只是除了教師資格證還需要有一個專業技能證書,而所謂的專業技能證書有不少的一部分是通過一個短期培訓就獲得的一個“理論型”技能證書。這樣的“雙師型”教師嚴格意義上為說不算真正的“雙師”教師。而且按規定要求職業教師必須在每年或是幾年有一個月或是幾個月的企業頂崗就業經歷,但不少的部分高職教師沒有真正實施到位,部分教師采取掛名到企業就業,對企業的操作過程仍停留在理論階段。
企業對高職院校最大的依賴還是在一線人才的需求上,致使有些企業只有在出現大規模需要人力時才會表現積極地與高職院校合作,并采用“定單班”的模式進行短期合作,一般一個周期后又停止合作。還有一些企業會選擇在重大的活動或是關鍵性節點與一些高職合作,然后邀請一些媒體做大量的宣傳,營造良好的企業形象。隨著經濟和產業轉型的需求,行業、企業對人才對技術的需要將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從而更需要產教深度融合共同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
新時代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人才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將發生新的變化,高職院校要適應新形勢新時代的要求,必須進行人才培養改革創新,要以行業發展為背景,依托行業、產業、企業發展與需求,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與改革,對教育教學過程進行改革創新。同時要主動出擊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對接,讓行業、企業盡可能多地參與進教學過程。
產教深度融合關鍵是將實際生產過程融入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產生過程的技術技能,同時感受生產的環境與氛圍。因此構建實境教學基地模擬實境教學環境對提高高職學生培養意義重要。但要構建好實境教學基地必須與企業對接,盡可能地與企業生產情境想適應。這就要求高校與企業充分合作,可采購與企業相適應的生產型設備,構建校內實境教學環境。同時要求教師對設備的使用很熟悉,也可以邀請企業相關專業人員到學校進行現場教學操練。
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職業教育也將步入新時代,產教融合將是必然趨勢,但由于受制度、資金、體制等方面的影響,當前產教融合進展不是特別順利,政府、行業企業、高校需要共同努力,各自擔當起自己的責任,構建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政府制定相關的制度和保障措施來確保產教融合的大好環境,并促進產教融合辦學新體制形成;行業企業積極主動融入產教融合中,構建全新的企業服務高校的理念,主動擔當起企業的重擔,為人才培養做出應有的貢獻;高校管理者改變育人思想,主動出擊不斷提升服務意識和能力,積極作為加快教育教學改革,攜手企業開展實踐教學,聯合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建議構建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課崗融合、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要分析就業崗位,構建“課崗融合”實踐教學體系。根據學生主要就業崗位的工作任務、職業能力要求及國家職業資格標準,構建與職業崗位對接的“課崗融合”式實踐教學體系。
二是要根據職業崗位分析,構建“課崗融合、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在“課崗融合”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上,實施工學交替的四階段人才培養模式,即第一、二學期在校學習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 暑假和第三學期去企業跟崗實習,第四、五學期在校學習專業管理理論和綜合技能,第六學期根據個人的職業規劃去企業畢業頂崗實習。
三是對接職業崗位開發實訓項目,實施實踐教學。學校與企業一起開發實訓項目、編寫校企合作教材,做到了校內實訓教學與企業崗位的對接,并將企業文化、崗位職業標準、技能競賽標準融入到相關課程的教學中。
四是緊跟行業發展,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為切實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可將專業核心課程實施了項目化課程和校企合作課程;多門課程采用了校內教學與企業現場教學相融合的教學方法;普遍使用了過程性評價為主的多元化評價方式來評定學生的課程成績;積極利用世界大學城空間、QQ、微信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網絡教學,拓展教學空間。
當前職業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產教融合勢在必行,高職院校只有抓住了產教融合的好時機大力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大刀闊斧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不未來的職業教育浪潮中才能培養出大批量的高質量的技術技能型、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