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緦緦 湖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
永州雅稱“瀟湘”,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也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擁有兩千多年歷史底蘊的永州是周敦頤、李達、陶鑄等歷史人物的故鄉(xiāng),并且柳宗元曾著《永州八記》于此,永州江永是特殊又神秘的女書文化的所在地。因為其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2016年,國務院下批文通過永州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此,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景區(qū)得以發(fā)展。同時也對永州旅游景區(qū)的長遠發(fā)展帶來了挑戰(zhàn)。如何讓永州這座歷史文明古城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成為了政府及社會較為關注的問題。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發(fā)展,翻譯的重要性也隨之凸顯。在眾多翻譯理論中,許多學者和翻譯學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翻譯標準。不論翻譯流派或者翻譯理論有多少,所有的翻譯理論都有一個核心,即譯文應“忠實”原文,這里不光是指譯文要忠實于原文的內容,更要做到譯文與原文關系上的對等關系的實現(xiàn)。
功能主義翻譯理論起源于1971年萊斯的《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定》,她在堅持譯文應以原文為依據(jù)的基礎上,提出了在實用翻譯中,應該更重視譯文的功能性、實用性而非純粹的對等性。她強調文本分為信息型、表達型和誘導型,不論是何種文本,都應該更側重文本的功能性。隨后,弗米爾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目的論”,即根據(jù)譯作的目的性選擇不同的翻譯方法和策略,以達到語用的最大效果。“目的論”也對譯者角色、原文與譯文的關系、采用何種翻譯方法和策略作出了新的要求與思考。隨后,諾德進一步具體化功能翻譯理論學。她強調翻譯活動應該遵循“功能”和“忠實”兩大基本原則。并且她認為“作為一門理論,功能翻譯理論要兼顧全面性”,所以提出翻譯方法應該采用文獻型翻譯和工具性翻譯,并對這兩種翻譯類型進行了詳細的區(qū)分。主要包括三個法則:一是目的法則;二是連貫法則即語內連貫;最后,忠實原則。
功能翻譯理論學認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動態(tài)”的跨文化活動,它能從翻譯文本的實用性出發(fā),更能凸顯文化翻譯的靈活性、多樣性和目的性。景區(qū)公示語翻譯文本作為旅游文本的一部分,也是一種文化內涵豐富、以傳遞信息為主要目的,又注重其傳遞效果的特殊文本。在景區(qū)公示語翻譯過程中,譯者應該在功能翻譯學理論的指導下,采用多樣化的翻譯策略,以確保景區(qū)公示語文本信息的準確傳達以及文化信息的傳遞效果。
隨著永州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古城”的形象建設,有些旅游景點公示語都相應地增加了英文翻譯。然而,它們缺乏相應的景點公示語翻譯規(guī)范,導致不同的旅游景點的公示語翻譯存在五花八門的現(xiàn)象,包括一些地名的英譯,也存在大小寫、漏譯等情況。永州景區(qū)公示語翻譯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失誤:語用失誤、文化失誤和語言失誤。主要體現(xiàn)在用詞不當、中式英語、望文生義等,景區(qū)公示語翻譯亟待規(guī)范。
例1:石古登亭
始建于大宋年間,道光八年重建(公元1828年),為三層十六柱全木結構建筑,樓檐為三層飛檐翹角,好似一頂高高的官帽。16根大柱豎立在有16個雕刻精致美觀的石鼓之上,古時需登石鼓而上高亭,顧名思義“石鼓登亭”。石鼓登亭在古時有重要的軍事作用,登上亭頂可遠眺整個勾藍瑤寨。
譯文1:Shigudengting Pavillion
First built in the Dynasty and rebuilt in 1828, it is a wood building with three fl oors and sixteen pillars with three-layer cornices and seems to be an of fi cial hat.The 16 pillars stand on 16 delicate and beautifual drum-shaped stone blocks. In ancient time, one had to climb the stone blocks and then get to the pavilion, and thus it has the name “Shigudengting Pavilion” . The pavil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military and it was available to watch the whole Goulanyao Village on the pavilion.
這處選自江永的一處景點公示語中英文譯文。中文介紹了其特色、名稱來源等文化背景。首先,譯文在介紹該景點修建時間時,把最關鍵的“大宋年間”、“道光八年”給省略了,直接用了一個“Dynasty”來翻譯。讓游客不明所以。其次,該譯文中多次出現(xiàn)了語用錯誤,如基本的拼寫錯誤,“Pavillion”、“beautifual”。此外,譯文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中式英語表達的地方,并沒有把石古登亭的歷史原因用譯文解釋表達清楚,“climb the stone blocks and then get to the pavilion”跟“Shigudengting Pavilion”有什么必要的聯(lián)系呢?譯文并沒有做出解釋。只是用音注的方法翻譯了該景點。筆者認為最好加上關于“Shigudengting Pavilion”相應的解釋,方能讓國外游客更為清楚此處景點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作用。
例2:“小石潭,因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而聞名。小石潭中,溪水碧綠,溪底為白石,形狀各異,此地是柳宗元所著《永州八記》中最美之處。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huán)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陰郁心情。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側面體現(xiàn)出他想回到故土長安,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譯文2:
Small Pond is renowned bec ause of “Small Pond Travel”, the work of Liu Zongyuan. It is the most beautiful place in Liu Zongyuan’s “Eight T ravels in Yongzhou”. The pond below is fi lled with crystal clear water. A colossal bo ulder sits at its very bottom of the pond wi th its edges. Rocks are displaying their st range shapes.The author sent feelings in scene, or with scene lining feelings,or scene blend by the combination of his own feelings and the surrounding of the pond.The author’s feelings penetrate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urroundings and his fate. He left Changan for the southern county, which was a political setback for him. At that time, he was a stranger to Yongzhou. So he sent feelings in scene in order to get rid of his depression.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small pond and his depression reflected that the author couldn’t get rid of his depression, wanted to go home-Changan and wanted to ful fi ll his political ambition.
此處譯文選自《永州八記》中的其中一記所在地--小石潭。譯文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語用錯誤。筆者認為將小石潭譯為 “Small Pond”是否合適也值得推敲。若從“忠實原則”出發(fā),小石潭實景為一處小池塘。可卻不太符合“目的原則”,這片小池塘并非一片普通的小池塘,而是寄托了柳宗元感情。筆者認為,將其翻譯成“Xiao Shitang”可能較為妥當。此外,關于小石潭與柳宗元之間的關系,景區(qū)公示語的中文用了大片篇幅去進行描寫,其譯文也基于“目的原則”和“忠實原則”進行了詳細的翻譯,筆者認為,語言可再簡化些,旅游文本的翻譯應該不局限于原文思維,而應該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修改,小石潭景區(qū)的英文譯文有些過于累贅了。
除了上述提到的兩處永州景區(qū)公示語之外,永州一些地方的景區(qū)公示語中的地名翻譯也需要得到規(guī)范化處理。例如,筆者曾見過將“浦尾村”譯成“ Pu Wei Cun”, “女書博物館”譯成“Nu Shu Bo Wu Guan”,“壽隆橋”譯為“Shoulong Qiao”,“雙仔河”譯為“Two Young River”等等。諸如此類的譯文著實讓人貽笑大方。
景區(qū)公示語翻譯符合功能翻譯學中所認定的信息型及表達型功能文本。其翻譯文本的主要功能,一是將有文化內涵文本的信息準確傳遞,二則是向游客領會文本背后的文化底蘊。因此,景區(qū)公示語翻譯采用的功能翻譯學三原則,以說明景區(qū)公示語譯文應體現(xiàn)其特定的文化內涵。
首先,保留原語境前提下,盡可能將景區(qū)公示語譯文規(guī)范化。目前,永州景區(qū)公示語翻譯存在的最大就是少部分景區(qū)有英文譯文,但卻不規(guī)范,出現(xiàn)多處基礎性語用錯誤。相關部門應該建設一支專業(yè)翻譯人才隊伍,或者進行譯文規(guī)范化文件,對現(xiàn)有的永州景區(qū)公示語翻譯做出調整,并且將一些特點顯著的景點進行英文或其他語種的補充。
其次,凸顯地方旅游文化特色,促進文化旅游的效果傳遞。永州擁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淵源,有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可是,景點之間很分散,缺乏系統(tǒng)性,沒有具體的線索或者脈絡將散落的景點串聯(lián)在一起。筆者認為可凸顯某種特定文化,將相關聯(lián)的景點串在一起。例如,將柳宗元筆下的《永州八記》中的八處景點連接在一起,形成一條旅游線路,這樣,既能讓國外游客更好地體會這幾處景區(qū)的美妙之處,也更能幫助大家去領悟當年柳宗元的心情。
結語:景區(qū)公示語翻譯有助于地方文化外宣,也有利于地方形象構建。因此,譯者應該以功能翻譯學中的三原則為指導,針對景區(qū)公示語英譯現(xiàn)有的問題,形成規(guī)范性、系統(tǒng)化的指導,不斷積累文化歷史知識,以求找到最適合的譯文,從而讓歷史悠久的地方文化為更多的人所知曉并認可。也希望有更多的專業(yè)隊伍能為永州景區(qū)公示語英譯出一份力,共同探討更好的譯文,以促進地方文化外宣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