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山東省壽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自中國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組織以來,國民經濟作為推動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其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率受到了社會各界及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但總體來看,由于農業經濟一直以來受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其發展始終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導致我國現階段國民經濟總體發展水平一直處于較低的狀態,給國家整體發展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僅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效益具有重要影響,與此同時也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有著重要影響,可從目前來看,在當前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常態下,農產品質量安全程度較低、產品合格率較差等問題一直始終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給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而導致這種問題產生的原因,不僅是因為農產品在生長過程中,生產環境和生產投入存在一定的污染,此外在產品運輸、深加工以及包裝等方面,污染問題始終未能得到妥善解決,長此以往對產品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都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伴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存在,不僅嚴重破壞來了社會的穩定性,與此同時也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隱患,最主要的是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根據大量調研數據分析可知,具體而言農產品質量安全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面,即:
其一,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對農民經濟收入的影響。作為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經濟收入水平一直以來都是基層產業機構發展過程中所關注的重點內容,而農產品的銷售收入是現階段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但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存在,各機構和社會群體對其的需求量也在不斷降低,為避免滯銷問題的產生,農產品價格不斷下降,對農民經濟收入造成了一定影響;
其二,農產品質量安全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業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質量對于國家整體發展而言具有重要影響,而隨著國際市場農產品競爭因素的轉變,產品質量逐漸成為現階段國家發展的制勝因素,換言之農產品質量安全度較高的國家在國際市場發展中具有顯著的競爭優勢,反之會不斷地降低國際競爭力,影響農產品的出口率;
其三,農產品質量安全對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影響。城市化、工業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的產業時代背景下,“棄農從工”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而農業作為國民發展之根本,農業經濟總體發展也將受到了一定影響,此外由于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存在,農產品的需求度在不斷降低,在這種外部大環境下,農民的經濟收入在不斷降低,生產積極性也受到了一定影響。
農產品從業工作人員作為農產品生產的實踐者,其自身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水平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重要影響,而目前來看,現階段農產品從業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和技術素養程度偏低是現實存在的問題,因此在實際作業生產中,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始終未能得到有效解決,換言之農業從業工作人員安全知識和質量安全意識的缺失,是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于農產品需求量的不斷增加,為避免各種問題的產生,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但在實際生產作業過程中,由于標準化示范體系以及信息咨詢服務體系的缺失,無標準生產、無標準上市、無標準流通問題一直存在,在降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同時,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也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此外從當前國家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投入力度來看,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不僅未能發揮示范作用,同時也難以滿足現階段消費水平升級的需要。
在進行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監督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對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而從目前來看,在對農產品監督管理過程中,農業、工商、技術監督、衛生監督等機構和部門一直以來都實施“ 分段管理”的行政管理體制,多頭管理、責權分離問題的存在使得在進行市場執法和產品質量監管時,相互推諉現象的發生,不僅對部門職能的發揮造成了一定影響,與此同時也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隱患,此外在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過程中,硬軟件建設方面存在的條件差、重復建設等問題的存在,也對農產品整體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經大量調研數據分析可知,在當前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從業工作人員自身的技術素養和綜合素養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直接影響,因此為從根本上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切實提高農產品從業工作人員的勞動素養是極為必要的,因此在實際生產作業過程中,一方面基層產業機構和相關主管部門需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的宣傳力度,從而在讓廣大農民充分認識農產品質量安全意義的基礎上,調動他們自覺參與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的積極性,從而為農業經濟效益水平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而另一方面要想從根本上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在對農業從業人員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培訓的同時,相關產業機構還要提高對農民基礎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視,以此為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在進行農業生產作業過程中,質量安全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建立健全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體系是極為必要的,究其原因不僅是因為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體系能對農產品從業工作人員自身行為進行科學規范,此外對于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實際生產作業過程中,一方面國家基層產業機構和相關主管部門需從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各個環節著手,對其全過程進行標準化規范,以此來提高農業競爭力,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而另一方面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體系的過程中,基層機構還可通過采取“統一、簡化、協調、優選”的標準化原則,對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進行合理化規范,以此在保障農產品生產安全性的基礎上,為延長農村經濟鏈、促進集約型農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在當前農業生產作業過程總,為從根本上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體系,建立有效地監督管理機制是極為必要的,究其原因主要是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在當前農業生產加工作業過程中,監督管理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對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但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由于監督管理機構和管理部門采取了“分段管理”的行政管理體制,導致各項監督管理工作無法落實到實處,各機構的各項職能也無法落實到實處,因此要想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國家需建立和完善從中央到地方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將各項職責了落實到個人,從而避免后期“責不對人”問題的產生,而另一方面為切實履行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在生產作業過程中,在生產前對產地進行環境檢測,生產中對生產技術進行實時監控,對生產后市場進行合理化監督是極為必要的。
總而言之,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產業時代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而作為與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聯系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在實際生產作業過程中也受到了人們高度重視,為此基層產業機構和相關主管部門需通過采取科學化的管理措施,優化農產品結構,以促進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集約化,為國民經濟的課程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