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俊董 中共封開縣委黨校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當前我國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通過金融業融合發展不僅有利于推動改革的全面深入,也促使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在“一帶一路”實施以后,粵港澳打完后也逐步加快了建設步伐,金融合作也開始被提上日程,在各界的創新、改革與發展過程中,也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效。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在國家戰略中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促進經濟金融的繁榮發展。國家也非常關注粵港澳金融合作,并通過分析與研究形成了科學可行的發展規劃,旨在將大灣區的經濟優勢、區位優勢等體現出來,為國家經濟持續深化發展作出貢獻,為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打牢基礎。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強調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度很高,經濟潛力巨大,開始將其納入到國家發展戰略中。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有利于我國拓寬經濟競爭力[1]。現階段粵港澳大灣區被升高到國家戰略高度,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最終目標是建設世界級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在新的形勢下逐步加快了發展步伐,并不斷創新發展理念,而金融合作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粵港灣大灣區走金融合作道路已經勢在必行,第一,經濟基礎扎實。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具備金融合作的基本條件,其范圍涵蓋了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城市群,人口數量龐大,面積遼闊。第二,有著極高的經濟融合度。在多年來的雙向跨境往來與融合中,大灣區逐步形成了一體化格局。第三,基建水平的不斷提升,為金融合作產生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如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開始投入運營,廣深港高鐵也在快速建設階段,加之珠三角高速公路網的逐步完善,城市鐵路的規劃與實施,都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礎,區域內各城市聯系必將更加緊密。
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發展趨勢下,逐步構成了以廣州、深圳、港澳為核心的金融經濟圈,除了具備良好金融合作條件以外,跨境業務的發展也進入金融高速軌道。隨著粵港澳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業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并逐步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期間不可或缺的部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的逐步推進,區域內各城市的交流也會更加頻繁,這讓金融業發展面臨著良好機遇,將促使這一地區綜合金融實力邁上新的臺階。
自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金融業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并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各金融部門的先后建立,增強了對外資和民間資本的吸引力,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體系由此形成。尤其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提速,我國開始走上了金融合作發展的道路,隨著相關監管體系的日益完善,有效抵御了2008年金融危機。
新時期我國金融業合作的力度必將持續緊張,在競爭機制實施后,不僅為金融市場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同時資源的利用率也將得到提升,我國綜合金融實力也將隨著增強,為形成覆蓋面廣的多元化金融體系創造了有利條件,是中國增強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關系著改革開放在新時期的實施,并在實體經濟中更好的體現金融的重要性[2]。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都是金融高度發達的地區,整體金融實力比紐約、倫敦等更加加大,只有走上金融合作的道路,才能為我國金融業改革與發展產生推動作用。隨著廣州、深圳等城市在金融合作上的進一步深入,必然會帶動區域金融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利用,解決當前遇到的難題,抓住機遇,主動迎接挑戰。這樣才能差異化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有利于體現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窗口”作用,為對內對外金融雙向開放打牢了基礎。實行金融合作戰略,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必經的道路,能夠促使我國金融體制實現進一步開發,也讓我國的金融競爭優勢得到體現。
大灣區通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完善的金融信用體系,市場秩序也處于良好狀態,加之人才優勢顯著,為整個大灣區金融合作戰略的實施奠定了良好基礎。港澳作為自由度較高的地區,與廣州、深圳在地理位置上非常近,是國內各大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必然選擇,同時港澳地區也是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其金融合作的優勢也會得到充分體現。
然而長期以來,港澳的發展重心是在股票市場上,對債券、外匯等市場的關注度不足,這也是當前金融合作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這關系著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港澳的綜合金融實力要想有新的突破,應該對金融市場深度與廣度進行提升,要主動適應“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結合內地經濟轉型的要求,在金融發展戰略上作出相應調整。對“一帶一路”所輻射的區域來說,不僅人口數量眾多,貿易額也逐年增長,生產總值也為全球的30%,為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港澳是我國對外聯系的重要窗口之一,與“一帶一路”的國家與地區距離很近,地緣優勢非常明顯。
如此一來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需要加大對三方優勢資源整合力度,逐步加快金融合作步伐,促使港澳經濟金融競爭持續增強,而港澳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也會實現提升,在大灣區金融合作的帶動下,也成為有特色的金融中心。這樣港澳地區的競爭力才會實現提升,為我國“一帶一路”的建設與實施提供金融支持[3]。
對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戰略來說,讓內地與港澳進行金融合作有了有利條件。但是粵港澳金融合作中也遇到了很多阻礙,如廣東金融門檻設置過高,且大多數來自港澳的金融機構包含了大量國際資本,在進行金融合作時會遇到多重阻礙,成本限制也很大。在融資等方面,粵港澳大灣區還明顯存在力度不足的問題,同時專業的金融人才數量也很少,地方政府在金融合作中被動應付,若是不解決這些問題,不利于從整體上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競爭力[4]。對此要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戰略實施過程中,在機制上加強創新,保證基礎條件更加完善,從而達到規范金融市場的目的,并業務、監管等方面持續深化合作。唯有如此,實行的金融合作戰略才能更加深入,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競爭力將實現提升,為金融更好的服務于實體經濟打牢基礎。
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過程中,應該注重輻射引領作用的發揮。要將廣州、深圳等城市打造成國家金融中心,為區域金融合作的深入推進產生帶動作用。大灣區集聚了許多優質創新資源,催生了層出不窮的創新成果,發揮輻射帶動引領作用,去服務周邊、服務全國,是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中的重要內容。此外,廣東與深圳還要逐步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體系,積極尋求金融合作的機會,不斷提升金融開發程度。在港澳、廣州和深圳等城市的帶動下,必將對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產生輻射引領作用,共同推進整個區域金融合作的持續深入。
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戰略實施中,應該注意形成自身的特色,構建起輻射范圍廣的多元化、全方位金融產業體系。各核心城市要結合本地的特色產業,積極尋求特色金融發展道路,與其他地區加強金融合作。此外,也要注重對金融科技的發展,要在政策上鼓勵進行創新,保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實現進一步提升,這樣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合作才能獲得有利的條件,并真正走上科技創新的道路。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需要進一步加快,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產生促進作用,為貿易、投資等活動的正常開展提供有力條件[5]。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機構應該豐富跨境人民幣產品,在服務內容與質量上進行改進,并充分認識到加強外匯管理的重要性。要不斷拓展跨境合作通道,這樣才能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戰略的實施,此外,要在方式方法進行轉變,將境外長期低成本資金吸引進來,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更多支持。
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過程中,應該保證金融市場的互聯互動,這有利于加快區域的一體化進程。在此背景下要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商業銀行,為內地金融機構提供展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服務。要注重將粵港澳綜合優勢體現出來,創新體制機制,促進要素流通,推動大灣區內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總之,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條件已經成熟,高水平金融合作也深入進行,不僅合作領域越來越寬,合作機制也變得更加完善。新時期實施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戰略,能夠真正形成開放型經濟金融新體制,讓中國國際競爭新優勢得到體現,確保港澳國際金融中心作用得到發揮,為“一帶一路”的實施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