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蛟 中國人民大學
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使城市化發展越來越迅速,但是期間也相繼出現一些問題,資源浪費與生態環境污染等的存在,對城市的長期發展帶來直接影響。出于對可持續發展的考慮,為了實現城市發展轉型,需要堅持節約以及資源可持續發展路線。所以,在這一背景下越來越多城市開始以資源可持續為發展方向實施發展戰略。
基于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針對資源型城市給予極高的關注,并且在《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中明確指出了資源型城市的概念,即城市發展期間憑借相關資源推動經濟發展[1]。這里提到的資源更多是指不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與加工能夠有效推動經濟發展,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從而為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如今按照相關規劃要求,我國資源型城市數量超過200個,分析可知對于資源充分利用有利于實現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期間因為資源開采、應用過度,相繼導致環境方面的問題,從另一方面制約了城市發展。為了更好的實現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不能夠始終依靠傳統資源帶來的優勢,還要從長遠角度考慮,真正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所謂優勢延伸,即在經濟轉型與發展的過程中充分利用現有優勢,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并且將產業優勢轉變為地區經濟發展優勢。通過優勢延伸模式,需要立足于資源基礎與城市產業體系,以此來改變單一型資源模式。
優勢延伸模式在實踐應用中有非常可觀的前景,可以將城市轉型中的優勢予以保持和延伸,將原有資源優勢經過延伸后,成為地區發展的經濟優勢。一般該模式在應用中主要是通過產業鏈條延伸的方式實現,推動城市中的關聯產業、連續產業與主導產業發展。針對優勢資源進行深入開發,構成完善的產業體系,對于所在城市甚至全國范圍內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可以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將主導產業優勢充分體現出來。將原有資源優勢經過延伸后,也將成為當地新的經濟發展的經濟支柱,有利于當地的經濟的發展,促進更多新的經濟模式的呈現。
城市經濟轉型過程中應用優勢互補模式,利用異地異質資源突出產業與經濟所具備的優勢。比較適合在礦業單一的城市中應用,期間在開發資源期間要和域外資源進行整合。通過優勢互補模式的應用,發現優勢資源整合與產業異地連接,能夠實現所有異地優勢資源產業的積極互動,從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中的諸多資源會全部集中到一個區域,通過資源組合的方式發揮資源優勢。針對這些優勢資源進行開發,可以體現出優勢組合模式的核心特點。城市資源組合與相關資源配套,是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重要前提,適合在資源配套效果好的城市中應用。
城市單一資源型地區在開發的過程中逐漸喪失了原有資源優勢,而以這些資源優勢為前提創立的產業體系也會在單一結構、資源供給不足以及資源優勢的影響下不斷衰退。針對這一現象,務必要堅持優勢再造模式。這里提到的優勢再造主要是立足于城市現有資源情況、區位特征、技術水平與投資渠道等層面,重新明確發展優勢。將傳統資源配置模式進行創新,資源存量也需要重組,使資產增量向經濟效益可觀的行業轉移。優勢再造模式在城市經濟轉型中應用,更加適合礦種比較單一且處于更新期的城市,按照城市原本的產業基礎、工業管理能力將產業模式重構,隨即充分發揮出工業、技術、區位等方面的優勢,發現城市發展的全新經濟增長點,并且培育新主導產業,提高經濟水平。
對于資源型城市而言,城市發展必不可少的資源與經濟水平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從改革開放至今,各個城市為了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紛紛開發優勢資源,為城市經濟水平的提升做出極大的貢獻。立足于城市主要產業角度,除了城市優勢行業之外,還體現在其他附屬行業中[2]。現階段,在經濟水平的影響下,個別城市中的主導產業逐漸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區域技術水平發展良莠不齊,產業結構過于單一,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導致經濟衰退,行業就職人員紛紛下崗、轉崗,從而降低了工資水平。鑒于此,考慮到今后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提高產業結構多樣性以及經濟增長資源的獨立性,結合城市發展實際情況推動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
資源型城市對于社會經濟的長期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對于資源型城市的過度開發同時也對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影響。立足于城市發展現狀,發現一些城市的主導產業與資源開發過程中經常會面臨一些問題,因為技術操作缺乏規范性,加之安全管理不到位,所以時常會發生一些安全事故。例如一些以煤礦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在組織露天采礦期間便會對周圍的自然生態資源造成破壞,這對城市發展而言是非常直觀的影響因素。
現如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城市中各個行業的成本也相繼提升,主要表現在行業用工成本。對于主導產業來說,與之相關的行業、附屬產業數量增多,工作人員基數較大,在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的背景下,各個企業的經濟成本隨之提升。所以,為了實現城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務必要實現行業轉型與升級,以此來提高經濟水平。
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過程中,不斷開發自然資源,并且發揮資源優勢,加強對深加工產業的關注,一方面積極拓展產業鏈,另一方面提升相關產品在加工過程中的深度,使資源產出價值得到提升,從而加快實現區域產業轉型。在這一過程中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通過積累資金、對外招商引資等諸多渠道,針對城市現有優勢資源展開深加工,從而滿足產業鏈拓展、城市轉型的要求。
城市經濟轉型期間發展替代產業,主要有兩種途徑:其一,展開科學評估,出臺相關政策,在資源型城市內開發一些新產業,以此達到產業再造的效果,并且推動城市經濟轉型;其二,分析城市中的現有產業,挑選前景可觀、帶動性強的產業提供一些政策上的幫助,使其能夠成為城市中的新興主導產業,幫助城市經濟轉型。
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科技創新戰略的落實必須要以工業化戰略創新、區域創新機制為前提,那么在創建區域創新機制的過程中,需要有創新基礎扎實的城市作為支撐。如此一來,需要積極開發高新技術,為中小型資源城市技術發展提供支持,從而逐漸構成“吸收型”技術機制,實現工業戰略的深入落實。
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期間生態建設非常重要,需要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原則。那么在落實城市生態建設戰略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到如下幾點:第一,宣傳落實生態環保觀念,加強對這一工作的重視;第二,深入落實城市生態化建設,增加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第三,大力消化城市剩余勞動力,避免因為勞動力過剩導致的社會問題。
落實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期間,當地政府部門需要明確轉型面臨的要求對相關機制進行創新。一方面要擴大社會服務、管理思路宣傳范圍,充分體現出政府部門所具備的服務職能,使城市轉型期間能夠有完善的環境作為支持,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則要出臺一些優惠政策,為經濟轉型提供經濟與政策上的保障,使基礎性設施得到完善,通過相關平臺的搭建為創業提供支持,為城市中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杜絕生態環境破壞、污染等不良現象,加快實現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
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過程中需要從多個方面貫徹落實開放性政策,以此為經濟轉型提供支持,從而實現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樹立開放性的思想理念。要想加快實現經濟轉型,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創新發展理念,通過開放型思維、先進經驗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創建開放性發展思路。在經濟轉型關鍵時期,需要牢牢抓住發展機會,充分發揮城市發展優勢,獲得有關部門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創建開放性發展思路,加強各個產業聯合,使城市中的上、下游產業能夠緊密結合,發揮資源型城市以及消費資源產品城市合力,使資源與資本能夠有效融合,提高現有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提高經濟效益。
第三,政府部門出臺開放性轉型政策。有關部門積極出臺擴大開放性方案,能夠吸引更多資金與專業人才,發揮洼地效應。建議在城市中創建封閉性、零費用開發區,吸引外商來此投資,深入開發城市中的資源,一方面加快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另一方面則能夠引進更多資金與人才,為城市中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
結束語:綜上所述,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期間,需要充分開發現有資源,發揮資源與政策優勢,拓展產業領域,推出新興主導產業,加快經濟轉型的同時,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