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呂良勇
隨著機構改革和政府數字化轉型工作的不斷推進,自然資源管理工作在履行“兩統一”職責上,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難題之一就是自然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一方面,我們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好環境并有效預防自然災害的發生;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履行好自然資源高效監管職責,最大限度減少違法用地、違法建筑、亂砍濫伐等現象的發生。今年以來,東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機構改革為契機,將工作方式革新作為促進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引擎。在自然資源監管領域,該局積極探索以高起點、高標準來建設“慧眼守土”自然資源動態監管平臺,以信息化推進節約集約用地“雙提升”,致力打造新常態下科技與業務融合、數據與決策融合、管理與服務融合、機制與效能融合的“四位一體”的自然資源管理新格局。
目前,自然資源執法監察模式一般以基層國土資源所定期巡查為主,年度一次的土地“衛片執法監察”為輔。盡管這種方式較傳統的基于圖件的監管在信息化水平上已經有了較大提升,但仍然存在底數不清、紙質化管理過重、監管人員不足、應用數據現勢性不強和工作被動等問題,難以實現不間斷、高強度、全過程的監控。在嚴峻的自然資源監管形勢下,現有監管模式的短板在實際工作中日益凸顯,不僅消耗了大量的時間成本與人力成本,最終取得的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加強新的高科技手段在監管工作中的應用非常必要,且十分緊迫。
建設自然資源“慧眼守土”視頻監管系統,致力于彌補現有自然資源監管模式的不足,通過融合視頻監控采集、動態數據分析、實時實景監控,實時反映監控區域內建設用地審批、規劃管控、執法監察等業務的動態信息,對基本農田保護區、違法用地易發區、地質災害點、礦山開采點、森林防火等重點區域土地利用情況和應急事件處理展開不間斷精準監控。
基本原理是:利用安裝在基站鐵塔的高清高倍數字監控攝像頭,把視頻圖像傳輸至自然資源管理部門,并進行空間化處理、分析挖掘,與自然資源“一張圖”融合實現自然資源的實時監測監管。
同時,以視頻監控為主要載體,通過監控探頭的坐標、高度、角度實現項目地塊精準化視頻監控;通過具體項目的預設位,實現項目全過程的視頻拍照取證監控;與國土審批、監管、執法監察等業務深度結合,充分挖掘視頻監控在國土及其他領域的應用潛力。
東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目前正在探索建設的自然資源動態監管平臺是以自然資源“一張圖”管理系統、綜合業務辦公系統和自然資源檔案管理系統三大信息平臺為基礎,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國土云,實現自然資源利用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監管的目標。
基于“一張圖”管理系統,將現有“三調”數據成果、礦產開采、地質災害等數據入庫;對接業務辦公和檔案系統,將自然資源審批數據成果入庫;對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實現電子地圖、影像、各級規劃數據的接入。
結合“以地找視頻”和“以視頻找地”兩種交互模式,實現動態監管平臺與視頻監控的深度融合。
1.從地理位置查詢視頻影像
用戶通過動態監管平臺瀏覽相應的地塊信息,需要查看某個地塊的實時視頻信息時,點擊地塊即可接入其視頻監控畫面,攝像頭自動調整對焦至相應地塊。
2.從視頻影像獲取地理位置信息
通過視頻監控,在發現疑似違法行為時能夠根據選擇的監控探頭,及時在動態監管平臺的底圖中快速找到對應的地塊并查看其相關屬性信息。
東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計劃在全市范圍內合理布局400只視頻探頭,實行全覆蓋和360度無死角監管,實現隨時隨地隨需的監管監拍、圖像回傳及實時動態數據與歷史靜態數據的追溯比對。
智能預警是動態監管平臺建設的核心階段,也是技術突破的關鍵。平臺對監控視頻進行智能處理分析,自動檢測并識別視頻區域內的標識物,并將建設用地范圍內變化量和原始照片進行對比判別,再比對建設用地范圍外區域,確定地塊是在違法用地高發區、建設用地批后區或基本農田區后執行二次判別。最后將預警結果以短信或微信方式自動發送給區域負責人。通過智能AI系統對視頻流進行深度分析,巡查人員能夠識別各種違法行為,并進行智能報警。
自然資源“慧眼守土”動態監管平臺為創新電子政務業務審批和自然資源執法監察工作模式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能夠對自然資源違法行為早發現、早研判、早預警、早處置,是提高自然資源管理和利用水平、切實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的有力抓手。
首先,“慧眼守土”動態監管平臺建設應用將推動執法監察工作從對“既成事實”的事后監管不斷向具有“預見性”的事前監管轉變,幫助構建“天上看、網上管、地上查、視頻探”的立體動態監管體系,真正解決自然資源監管工作中“發現難、制止難、查處難”的問題。
其次,動態監管平臺的建設應用,還能實現自然資源全業務從“靜態”到“動態”的轉變、監管手段從“人工”到“智能”的轉變、業務范疇從“單一”到“綜合”的轉變、執法機制從“后置”到“前置”的轉變,構建“監控全覆蓋、監督全過程、監測全時空、監管全方位”的“四全”新模式,規范土地利用行為,減少違規違約使用土地的現象,從而為各級政府提供堅實的自然資源要素保障。
新形勢下自然資源違法案件類型多樣,且多帶有隨機性、隱蔽性,難以通過人工全面巡查的方式及時發現與制止。通過布設視頻監控網點,以定時拍照、智能分析等技術手段,讓巡查人員能夠及時發現疑似違法行為,達到預警預報的功能,極大地節省了人力成本。
自然資源動態巡查通常分為例行巡查和不定期巡查,但都難以做到不間斷巡查和精準巡查,效果不理想。而將視頻監控引入巡查工作可以及時就近調度疑似違法行為周邊的巡查人員,通過任務下派的方式實現精準巡查。
通過調度相應地塊的視頻監控畫面,我們實現了自然資源業務的遠程實地化審批,提高了審批效率,可以方便地對地塊及其周邊環境進行核實,有效避免了審批手續造假、違法違規用地和項目違規施工等現象,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服務效能。
在自然資源利用的“批前、批中、批后”全過程管理中,通過平臺視頻監控,我們可以及時了解、查看現場實際情況。動態監管平臺的建成啟用,目前只發揮了監管系統的直觀、可視、實時、精準的功能,下一步可向橫向領域擴展,移植到更多平臺中進行更為廣泛的應用。隨著計算機、網絡安全、圖像識別、深度學習等技術的進一步成熟,視頻監控可以向衛片執法、礦產開采、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等多領域延伸,通過動態監管平臺將二維監控擴展至三維立體監察;可以與省、市監管平臺進行縱向對接、橫向互通,進行數據的實時調取與實時監管,實現自然資源監管“一根桿子插到底”。
此外,隨著5G時代的來臨,視頻智能分析處理技術、網絡通訊技術將日趨成熟,數字化的遠程視頻傳輸應用將得到更廣泛的普及。屆時我們將能以低成本應用視頻監控方式進行監察監管,并實行更快捷的實時傳送,從而全面實現監管工作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