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泰
過去那些年,西方資本靠加杠桿來維持其盈利能力,同時又給資本市場和經濟帶來了風險,世界金融危機本質上都是信用杠桿放得過大導致的,他們之所以放大信用去保證盈利,關鍵是西方經濟已經空心化,已經沒有很強的對外工業投資能力,他們自己又沒有那么多投資機會,于是只能玩那種虛擬游戲。現在,中國給他們提供了這些機會,中國給他們提供平臺,中國有工業能力,中國可以通過給新興市場投資基建來獲得更多投資機會。如此,不但給西方國家帶來了參與中國投資這些國家的機會,還能在那些國家基礎設施好了之后投資更多衍生機會。
據彭博社報道,全球最大對沖基金可能會申請在中國作為一家私募證券基金管理公司運營。另外,包括福大國際、瑞銀資產管理和英仕曼集團等公司,都已經獲準在中國進行私募證券基金經營。為何這么多公司都跑中國來經營證券投資基金,其目的也是要通過中國的資本市場來分一杯羹。而中國的發展未來從哪里來?其中一部分就是“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而與這些投資公司涌入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全球其它地區,由于投資回報低迷投資者都在撤回資金。
而中國期貨市場方面,國際投資機構都有積極參與的態度。想想看,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得到推動發展,那么多國家都要進行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那將會需要多少大宗商品?這種交易規模,將會帶來多少投資機會?國際機構當然會摩拳擦掌。國際機構帶著資金來了,這些資金又會成為中國投資海外的動力之一。
除了“一帶一路”倡議之外,由于中國是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中國人均GDP正在向1萬美元邁進。想想看,當中國人均GDP達到一兩萬美元時,那市場需求會多大?當中國人均GDP達到三四萬美元時,那市場需求又會多大?這種市場規模和未來的潛力,對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這種吸引力決定了,他們愿意把商品賣給中國,同時又愿意購買中國質優價廉的商品。從這個層面說,中國經濟對世界商品的吞吐能力還遠沒有到頂峰。
基于這些因素,我國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未來還會推動更多大宗商品的期貨,中國的這種商品吞吐能力將會給世界帶來巨大的能量,那么當這些商品在人民幣計價下進行貿易,美元在其中還有什么價值?當人民幣在貿易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當中國的資本市場又有大量的投資機會,他們自然就會持有人民幣或人民幣資產。最初,他們可能更加愿意換取黃金,但隨著中國投資品的豐富,如果持有人民幣投資品的收益高于持有黃金的收益,他們將會選擇人民幣。如此一來,中國的人民幣在貿易和投資中將會占據更重要的份額。
過去,歐元和日元都曾對美元有過挑戰,但無論是日本還是歐盟,他們都沒有像中國這樣的制造能力和大宗商品吞吐能力,這也就決定了他們的經濟無法將世界上那么多的經濟資源拉到自己的平臺上并進行循環。沒有足夠強大的工業能力和商品吞吐能力,他們對美元的挑戰都不堪一擊,美國只要稍作策略調整他們就崩潰了。更加重要的是,他們在政治和軍事上都不獨立,美國對他們有足夠強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影響力,美國解決他們對自己的挑戰是很容易的事情。
美元霸權對美國來說是命根子,而中國立足于自身工業、經濟能力穩步發展,即使美國不斷給中國制造點麻煩,但這改變不了中國對世界商品吞吐量不斷增加的現實。雖然,現在中國在去產能,但當中國把大宗商品交易建立起來后,當中國的工業能力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被進一步放大,人民幣將會進一步走向國際化。
基于上述背景推出的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市場,意味著無論是產油國還是消費國,他們都會到這里交易,有的是做投資,有的是做生產資料,但最終增強的是中國對國際貿易的吞吐能力,提升的是中國對外投資能力和吸引外資能力,而這一切又都是以人民幣來計價和結算的。可以說,人民幣的國際化正在走近我們,這與其他貨幣替代美元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