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書英
農業循環經濟是農業得以快速、持續且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新型發展模式。目前,國內所采用的農業經濟模式主要有三個特點,即高投入、高消費、低利用率,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往往是依靠大量資源投入。但從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來看,資源能夠高效地轉化成產品,但產品在轉化成廢物時卻存在著問題。利用資源生產出大量產品的同時容易引起巨大浪費。過度浪費資源必須得到控制,然而,我國在這方面并未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方針,導致大量資源浪費,直接表現為利用率較低,同時也與當今大力推行的資源可持續化發展理念相背離。通過提高效率來相對減少投入量、提高廢物綜合利用率增加資源附加值、對可再生資源得以循環使用提高資源利用率,我國開始探索與實踐農業循環經濟模式。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的優點是可以使資源得到最大化循環利用,極大提高資源利用率。與此同時,隨著國內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也不斷更新優化,進而促進生態經濟的迅速發展與資源更加高效的使用。舊有的農業經濟發展往往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的重大代價換取而來,如此給生態環境帶來不可逆的嚴重破壞。現如今,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的出現則是以循環經濟為理念、高科技生產技術為手段,其表現出了低碳理念與可持續化發展理念。
農業循環經濟是考慮經濟與生態平衡發展的一種新型的、先進的農業發展模式,同以往的任何一種農業發展模式存在巨大的差異性。對于其具體內涵,大部分人都全然不知,又加之和目前所實行的農業發展模式存在巨大的不同,進而導致這種新型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獲得大眾的接納與實行。舊有的農業生產模式具有很多不足,不僅阻礙當前經濟的提升,也與可持續化發展理念相背離,濫用生態資源,導致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當農業循環經濟被推行時,人們未全面掌握相關理論知識,使得難以實行。此外,隨著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我國在農業領域上也積極地進行理論技術的更新,但在實踐作業中卻比較難以真正地運用。以往的農業經濟生產模式并不重視生態環境問題,是站在大量使用資源及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農業的,忽略了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一味以經濟高速發展為首要目標,從而造成了生態環境破壞、資源大量浪費。
農業循環經濟并不是短期內就結束的任務,它是我國農業領域中必須長久實行的工作,面臨初期投入成本高收益低的特點,但是這是能夠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做出調整的方式,一旦長期有效實行其后期效益將非常顯著,可以帶給我國農業發展數不盡的益處。所以在推行的過程中,國家需要給予一定的政策與技術支持。農業循環經濟推行的效果與我國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必須要吸納、培養許多的高素質、高質量的技術人才。最近幾年,國家越來越重視對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只有在獲得國家在政策、技術上的有力支持的前提下,才可以真正地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從而取代以往的舊式的農業生產模式。在政策上,政府應該積極推廣農業循環經濟理念、傳播相關知識,讓每個人都能夠得到最全面的了解它的好處,如此才能促使該模式順利且快速實行。在技術上,政府應該大力投入相關資金、人力成本,重視人才培養、技術更新改造。
全民共同加入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中,是促進我國在農業發展上獲得巨大經濟收益的前提。農業循環經濟的高效實施,離不開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大力參與。然而,目前存在一種現狀:政府沒有為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做出足夠的支持,又加上該模式的進行具有長期性,無法在短期內看到收益,因此迫于政績的驅動下,全國范圍對于循環經濟的實施上只是一種表面形態,并未真正地落實到根本,最終給廣大百姓帶來具有偏差性的觀念。由于人們腦海中并沒有形成正確的概念,缺乏循環經濟有關的理論知識及技術手段,進而制約了這種模式的順利實施。農民作為農業領域的最大生產者,因其自身文化水平的不足,使得其只追求眼前經濟效益而忽略了長遠生態環境的維持,長期采用舊式的農業發展方式,一味重視產量而大量浪費資源、生產效率低下,給環境造成了極大的負面效應。
政府應當為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力度,主動推廣新模式理念。為支持該模式的實施,要給予足夠的資金保障,以推動農業領域朝著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方向前進,大力倡導綠色農業。有了政府足夠的扶持,農業循環經濟才能夠真正地得以發展。
農業循環經濟模式與傳統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人們必須要真正地了解其概念。首先,因該模式只有在長期的實施下,才能收獲到巨大的效果,這也造成大部分人難以堅持下去,所以政府應當主動地推廣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所帶來的好處,使人們對農業循環經濟有全面的、正確的了解。其次,在推廣的過程中還應該組建咨詢組織。由于新發展模式常常無法讓人在短期內就能接納理解,要想深入人心還必須經過系統性學習,這個時候就很容易使得人們出現疑惑,而咨詢組織能夠幫助人們解疑答惑,以推動農業循環經濟最大化發展。
技術在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中起到巨大的作用。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是將轉變了以往生產手段,采用新型的、創新的技術,因此發展該模式需要得到足夠的新型技術支持。該模式所需要的技術內容涵蓋了怎樣合理施肥,怎樣利用農藥,怎樣使生態—農業經濟協調發展。所以必須要讓人們在觀念上樹立協調、持續化發展的理念,讓人們掌握新型技術手段,而技術培訓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好方式。通過技術培訓,讓人們在充分掌握技術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技術使用方法,這是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最關鍵的一環。
綜上所言,農業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先進的、新型的發展模式,長期實施下去會制造出很多益處,因此我們必須積極參與其中。其次,政府應當加大對該模式的發展的扶持力度,讓人們充分理解和熟知農業循環經濟內涵及益處,進而為其長期有效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我們必須為全面轉變傳統農業發展方式做出最大努力。在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考慮生態平衡發展,在農業生產中運用新型的技術手段,避免對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