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龍
(一)掌握基層領導干部履行政策的情況。審計部門應落實調查工作,了解基層領導干部對待相關政策的情況,查明其是否嚴格履行法律規定的任務,有沒有真正保護自然資源。例如對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應審計在基層領導干部任期里有沒有出現無序開采、亂砍濫伐、嚴重污染環境等現象,如果發現這些不良后果,不僅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時補救,還要追究領導干部的法律責任。同時掌握基層領導干部有沒有管理好其管轄區域里的自然資源資產,有沒有貫徹落實相關政策。
(二)明確自然資源資產或者資金的去向。為做好基層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工作,審計部門還必須嚴格審查資金,清楚知道每一筆資金的數額、去向,特別是有關于自然資源的資金,不但要明確其去向,還要對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進行調查,嚴查濫用資金、挪用公款等行為。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也應盡可能節省資源成本,獲取最大化的利益,這就要求審計部門分門別類進行資金審計。例如從基本財務情況開始審查,確認資金來源合法與否,有沒有非法集資,有沒有規范管理資金、科學使用資金,資金的流水賬真實與否,有沒有及時回收資金等等,加大審查力度,并強調經濟效益審計,關注配置自然資源資產的合理性。
(三)關注已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管理情況。對于自然資源與資產,在審計時應關注基層領導干部任期里歸屬自然資源的所屬權,開發利用所屬區域自然資源審計情況,確認開發自然資源、使用自然資源時有沒有向有關部門報備登記。例如對于已經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資產,應審計其規劃、資金投入等合理與否,能不能順利實現預期目標;實時監測已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資產,確認存在超出計劃的開采開發行為與否;對不同種類的自然資源資產有沒有設定不同的開發利用方案,是否有效保護稀缺資源、限制開采數量,有沒有嚴格遵循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的基本原則。
(四)注重自然資源資產存在的剩余價值。基層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的重點還應涉及到基層領導干部所轄地區自然資源資產在其離任時的剩余價值,自然資源資產的可開發、可利用價值,掌握自然資源資產被量化之后的數據與信息。例如審計基層領導干部有沒有對這些數據做好編制工作,記錄在案,在離任時有沒有將其完整傳給下一任干部,以便提供審計追責的有力數據,同時為下一任干部提供保護與治理的參考,使其正確制訂自然資源資產開發規劃。
(一)明確劃分責任,奠定審計工作基礎。在國內不管是縣區領導還是鄉鎮領導都有任期限制,但自然資源資產存在連續性、特殊性、長期性,使得領導干部制定的經濟決策具有滯后性,很多基層領導干部離任以后下一任干部要上任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效果,一旦干部離任,審計工作變得非常復雜,很容易發生前后兩任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責任混亂的現象。并且自然資源資產還有跨區域的特性,例如穿越多個地區的河流,區域不同,治理方法也不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目標、開發方式等存在巨大差異,引發權責不明的問題。所以相關部門務必要明確劃分基層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責任,將其細分成主管責任和領導責任、執行責任,合情合理,保證基層領導干部的責任匹配其經濟決策的危害性,把責任落實到人頭上。
(二)引入先進技術,提高審計科技含量。第一,針對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建立專家庫,因為該項審計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只依賴審計部門的力量難以做好,應積極建立審計專家庫,從縣區、鄉鎮政府組成部門抽調業務骨干,或聘請專業人士,由政府購買服務,彌補審計人員專業水平不夠高的缺陷。第二,針對自然資源資產實行數據標準化管理、規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類數據信息。審計部門應規范使用核查自然資源資產統計指標的方法和統計數據的方法,明確采集數據的流程,應用自然資源資產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分解相關指標,做好數據的采集、核查、上報等工作,保證數據核查與盤點的準確性。針對基層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的數據應進行歸口管理、統一核算,執行數據采集制度、存儲制度、使用制度。在分析審計數據時有機融合審計信息化技術和自然資源資產審計,降低審計風險,提升審計效率。第三,做好數據保密工作,即在基層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中持續增強審計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保密意識,禁止審計人員在群里公開傳輸重要審計數據,必須由專人負責集中管理重要數據,用完審計數據之后也要及時刪除,定期檢查,保證自然資源資產審計數據的安全性。第四,運用生態監測數據庫,因為自然資源存在復雜性,審計難度較大,基層審計部門及人員在這樣的形勢下應積極運用全國聯網的生態監測大數據庫,有效追蹤生態數據,從而了解基層領導干部在任與離任期間地方的環境數據情況,并基于數據庫中的環境數據做出有效評價,提高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工作實效。
(三)建立問責機制,落實審計整改問責。針對在基層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之中所發現的問題,必須結合經濟責任審計的整改問責制度,完善建立三督促一問責工作機制。三督促指的是縣區級政府督促基層領導干部整改,在政府查辦的工作中納入審計揭示的問題,按照審計報告的要求以及被審計單位的整改方案,依據時間節點加以督辦,直到其全面完成整改工作;縣區人大督促整改,體現人大監督權威,把審計意見落實不到位或問題整改不力的被審計基層領導干部確定成專項審計監督對象,同步進行專題詢問、特定問題調查、滿意度測評等,結合這些監督形式,多渠道促進被審計基層領導干部整改;被審計基層領導干部的主管部門大力督促其整改問題,召開聯席會議,向國土、環保、水利、林業等主管部門通報情況,由相關部門按照法律法規授權給予處理、處罰,督促其整改到位。一問責指的是根據規定對基層領導干部在管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資產時引發的較大影響或較嚴重后果的事件、問題進行問責處理,追究責任。建立并落實審計問責監督機制有助于提升審計的權威性和工作質量,在上述審計基礎上還應讓公眾參與,使公眾、媒體等可以充分發表意見,更好地參與環境事務管理。例如公眾可基于當地生態環境情況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隨時監督基層領導干部建設生態文明的進程、效果,督促其更好地推動當地生態建設,為生態文明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基層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的程度和保護環境的顧慮程度是自然資源資產審計的出發點、落腳點,在開展基層審計工作時應密切結合上級指導,明確劃分責任,積極引入先進技術,夯實審計工作基礎,提高審計工作的科技含量,同時建立問責監督機制,把審計整改問責落到實處,保證審計的權威性,以便完成工作內容,把握基層領導干部直接或間接參與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的情況,進一步明確其責任,提升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