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海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飛速增長。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和21世紀前十年,中國經濟一直以高速增長的姿態展現于世人面前。自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9.4%的年增長率,2017年中國經濟的規模是1978年的35.4倍[1]。中國實現經濟增長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劉鶴副總理認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有三大點:暨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進行改革開放;加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進行市場化改革;發揮制度優勢,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2]。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計劃經濟,即照搬蘇聯模式,政府壟斷全社會所有資源,從而實現經濟相對穩定的發展。粗放型增長是計劃經濟模式下的產物,其特點是經濟增長往往依賴于大量的投資項目,盲目性擴張是其典型特征。計劃經濟下,政府往往把人民生活水平壓制于最低,集中力量以便完成國家工業經濟的增長。事實證明,低效率,粗放型擴張的經濟不足以維持社會的良性發展,市場化機制的引入能夠提高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加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使得我國徹底融入全球價值產業鏈體系。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制造業;與此同時, 制造業開始大規模海外轉移, 美國企業以全球資源配置為核心, 形成了世界范圍內的價值鏈分工體系。廣大美國企業在中國投資設廠,促成了中國制造業的繁榮。2002年至2010年間,中國出口以每年25%的速度高速增長[3],可見自從我國加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之后,出口業的繁榮拉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思想解放是中國40年來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制造業和出口的繁榮拉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如上所述,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出口拉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但是,中國的“出口景氣”只是持續了數年,便遭受到了多重的打擊。從國內角度來分析,地價、原材料、水電費、工人工資需求呈現上漲趨勢,中國的成本優勢正在逐漸喪失。從國際角度分析,原來中國的勞動力低成本出口導向模式,正在受到東南亞發展中國家例如印度尼西亞,柬埔寨、菲律賓、泰國的挑戰。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居民購買力明顯萎縮,中國的“出口景氣”受到重創。中國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始終存在著貿易順差。據美國商務部統計: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從1978年的6億美元增加至2017年的3752億美元,40年來對華貿易逆差達4.7億美元[4]。貿易的規則出發點即互利共贏。若一方始終存在著貿易順差,對另一方來說是不公平的。在國際貿易中,不可能出現“一方永遠賣,另一方永遠買”的格局。特朗普發動貿易戰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打破這種貿易格局。從更廣闊的意義上來分析,中美貿易戰是中美幾十年貿易格局下必然發生的結果,特朗普的發動貿易戰的原因也在于維護美國本身的利益,讓部分高端制造業重新“流向”美國本土,為美國公民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特朗普總統認為美國就業就會的外流是美國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他數次批判奧巴馬的對華貿易政策,特朗普始終認為奧巴馬在對華政策上過于軟弱,并在其任期內無所作為,他認為通過貿易戰能夠給美國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貿易戰打響以來,中國經濟受到不小的沖擊。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受到更加嚴重的挑戰。早在中美貿易戰前夕,不少企業已經撤離中國,轉而在東南亞國家投資設廠。中美貿易戰加劇了外資轉移的力度。較與之相隨的,是企業產業鏈條的轉移。對于技術含量較低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在他國設廠,對該國居民進行簡單的培訓即可上崗,對于這些企業來說,產業轉移并不會對其造成巨大的困難。勞動密集型產業倚賴出口,這些企業往往會把工廠設立在沿海較近的城市,以方便原材料的獲取,因此產業鏈得以快速的重置。外企的轉移加重了中國國內市場就業的困難,不少民工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上強調:外部輸入性風險上升,中國正面臨巨大的經濟下行的壓力。誠如上文所述,貿易戰一方面加重了外資產業轉移的同時,同樣也使得眾多民工下崗,我國的就業問題面臨嚴重的考驗。就業關乎著社會的穩定,而經濟的平穩發展,再就業的擴大是社會穩定最基本的特征,2019年兩會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就業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突出,繼續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李曉教授在演講上曾經提到過:我國對美國的技術有著比較嚴重的依賴[5]。的確,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一方面為了吸引外資,另一方面為了實現產業升級,政府提出“以市場換技術”的口號 ,與此同時,大量外企涌入中國市場,一定程度上幫助中國的企業實現了產業升級。“以市場換技術”手段的成功實施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則必須讓外商感受到中國的市場有足夠的誘惑力,二則需要將我國整個行業的市場加以整合三則需要政府部門權力的配合。但是,“以市場換技術”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則跨國公司不可能把最核心的生產技術轉讓給中國企業,二則我國科技基礎性技術研發落后,系統性集成能力不夠優秀,所以“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并沒有幫助中國企業真正完成的產業升級,中國一系列民用產業如電子芯片等還是嚴重依賴美國的技術。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引進技術項目和總支出比日本和韓國的總和還要多, 但用于消化和吸收的費用只相當于引進費用的7%[6]。三則我國企業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對于我國民營企業來說,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用創新的手段拉動產業升級顯得尤為重要。
未來實現經濟發展的路徑在于創新,縱觀美國八十年代,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制造業轉移至國外。中國此時所面臨的世界格局與美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著相似之處:制造業大量轉移,國內面臨著產業升級的挑戰。產業升級的最關鍵的因素在人,如何為企業家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對于政府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在出口減少的大環境下,拉動國內消費顯得尤其重要。國家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對于拉動消費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企業之所以能夠在市場上占據一定量的份額,關鍵因素在于其自主研發的技術。保護民營企業知識產權不受侵犯也是未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10月26日,針對專利等知識產權案件的管轄,全國人大做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專利等知識產權案件訴訟程序若干問題的決定》。可見我們國家也在逐步重視和保護知識產權。
20世紀五十年代,軍工企業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文革時期中國擁有完整的軍工體系,當時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共識:那就是背靠政府,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國家終會強大。當時的軍工模式可以理解為“政府不計成本大量投入,大型軍工企業依靠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生產”但是,“國家攻關”的做法并不一定適用于民營企業。民營企業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消費者只看設計、性能、可靠性和價格,而產品的研發如果不計工本,那么,商品本身的價值量就會降低。在經濟市場中,如果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力度過強,那么企業的員工只能按照政府的指示去生產,這樣不但會限制企業家的創新性思維,而且使得企業不能更好地實現產業升級。我國能做的,就是賦予民營企業更多的自主權,給予其更優良的環境,讓民營企業獨自承擔風險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