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曉霞
甘南州藏族自治州涉及到縣域金融債權維護的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起訴案件主要涉及個人客戶。農業銀行起訴全部是雙聯惠農貸款,以縣擔保公司名義起訴,起訴案件數量多、金額小、起訴時間集中;農村信用社起訴數量較少,主要針對個別有錢不還的個人貸款。2018年,全州縣域銀行業金融債權案件共發生330起,其中:農行252起、農信社78起,較上年增加了181起,增長121%;起訴金額2412萬元,其中:農行1573萬元、農信社839萬元,較上年增加了269萬元,增長13%;執結案件數180起,較上年增加了87萬元,增長94%;未執結案件數占比45%,較上年占比上升了8個百分點。目前,全州7縣1市尚未建立金融司法協作機制。政府部門雖然印發了督促公職人員償還金融債務的相關文件,在信用體系建設和反洗錢方面也建立了信息共享機制,但沒有形成共同維護金融債權的工作機制。
由于甘南州屬偏遠藏區,勞務輸出人員較多,電話號碼極易變換,家庭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孩子,加之山高路遠無法及時送達。農村信用社的債權糾紛部分屬于異地貸款,跨區域訴訟也導致送達難。受棚戶區改造、異地搬遷的影響,訴訟階段法院向作為被告的借款人、保證人郵寄送達相關法律文書時,往往出現被退回的情況。最終采取公告方式送達,有的被告利用公告期間轉移資產,加大了金融債權兌現風險。
2018年以來,全州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增多,向法院提交訴訟的案件數量也增多,由于法院對金融機構貸款訴訟的重視程度不夠高,從受理到判決階段一般需要3個月,時間較長,使不良貸款司法清收工作滯后。進入執行階段后,部分被執行人離開本地失去聯系,法院執行人員和金融機構保全人員通過多種方法也很難找到本人;部分抵押物因為種種原因造成暫時無法處置,給金融機構實現抵押權帶來難度。
有些金融機構發放貸款雖有擔保人擔保,但相當部分借款人和擔保人的家庭資產不足以償還借款;甚至有的擔保人在多起貸款中擔保,根本無力履行擔保責任。銀行信貸人員依法收貸意識差,許多案件因逾期起訴,時過境遷而喪失執行良機,或者在訴訟時未申請保全,使得借貸人趁機轉移財產。有的金融機構不在規定的擔保期限和還款期限內清理貸款。
一些農牧民不了解政策性貸款市場化運作的實際情況,誤認為扶貧貸款是國家給的,項目是扶貧部門定的,很少考慮資金的來源,使之產生了扶貧貸款就是“救濟款”“國家給的錢”等一些錯誤觀念,從而導致一些農牧民普遍存在抗拒償還扶貧貸款。
由于法律制度對有關業務的規范不完備,對違法行為懲戒力度不夠,金融機構通過法律訴訟主張債權,除了立案,訴訟保全,執行等環節需要先墊付費用外,在案件審判或執行階段,往往還需支付簽定、評估、執行物過戶等費用,收費的環節多而且費率高,導致訴訟費用基本要占到訴訟標的10%左右,而且由于債務人無意或無能力支付,最后變為金融機構自己負擔,抵債資產回收效果大打折扣。
部分司法人員存在“人情”和“溫馨”執法,有失司法公正。基層司法部門工作壓力大、人員少,公務繁忙,金融機構與其溝通不暢通。
司法對單一抵押住房無法強制執行,對擔保人無法采取有力的強制措施,致使抵押物無法兌現和擔保人逃避了法律規定所承擔的責任。金融法律法規的宣傳比較薄弱,農民金融法律法規知識普遍匱乏,金融機構與司法部門聯合進行金融法規宣傳,形成合力不夠。
被執行人有意規避執行,導致執行到位率低。被執行人存在躲債逃債賴債甚至難以找見的現象時有發生;可供法院執行財產難以查找現,被執行人轉移、變賣、隱匿、毀損財產現象突出;被執行人濫用訴權和執行救濟權,虛擬事實,制造訴訟,轉移財產,阻礙法院處置財產,應執行財產難動的現象突出。
金融風險的發生是個別客戶盲目擴張、資本投機、忽視主營業務的必然結果,也是目前產能過剩、經濟下行的必然反映。具體原因:經營不善、難以為繼。主營業務不強,規模上不斷擴大但管理水平和市場駕馭能力沒跟上,缺乏現代企業制度規范和經營理念,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個別經營者過度融資從事投機,出現了“投資熱錢化”“產業空心化”現象。個別企業主虛增規模從事關聯交易,依靠高利貸維持經營規模,資金鏈斷裂的風險極高。
當前金融債權增多主要集中在政策性貸款領域,地方政府對金融債權的維護責無旁貸。政府金融辦應該是地方金融債權維護的主要協調人,應與金融監管部門一起加大金融債權維護重要性的宣傳解決工作,積極構建金融司法聯席會議協商機制,推動司法部門自上而下地建立起債權維護體系。金融機構要積極同司法部門溝通,促使司法部門支持金融部門對惡意逃廢債務的企業和個人進行依法處置,并追究逃廢債務企業相關負責人的責任,維護金融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加強政府各部門的協調配合,形成全社會共同支持金融案件執行的合力;金融債權案件一旦形成,必須緊緊依靠黨委、人大、政府的領導,爭取當地政府工商、國土局、城建、審計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使金融案件的執行力量得到保證。
建議司法部門建立金融債權案件綠色通道,對涉及金融債權的案件快捷辦理,減少當事人訴累。如小額訴訟應在1個月內辦結,以提高辦案效率,減輕金融機構的追債成本。法院和公安等職能部門保持聯動,切實維護金融債權。法院與金融機構要積極配合,在執行過程中動真碰硬,營造貸款勝訴后的還款氣勢,力促債務歸還。在勝訴清收過程中,部分債務人故意找出各種理由賴賬不還,在申請強制執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時機營造聲勢,擴大依法清收的影響力,真正起到訴訟一戶、執行一戶、震懾一片、教育一方的作用。
通過多種渠道摸清貸款戶、保證人的資產和抵押物狀況以及產權歸屬、存放地點等信息,分析案件訴訟后有無可供執行的財產和抵押物及判斷被執行財產的變現能力,以及避債人的動向和回家時間,為法院的執行提供便利,確保勝訴后能快速執行到位。
金融機構要運用各種新聞媒體加強對金融知識、金融法律的宣傳力度,倡導誠實守信的社會信用。對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單位和個人,定期在媒體上公開曝光,營造“守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難行”的社會氛圍。監管部門和政府部門要加大力度共同推進縣域信用體系建設,不斷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從源頭上減少金融債權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