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



現代警匪片中,經常會出現炸彈,幾乎每次,影片中的關鍵人物總能在千鈞一發時剪斷正確的引線,將炸彈拆除,化險為夷。然而,現實中的炸彈真是一剪線就沒有危險了嗎?答案是“否”!
炸彈是一種填充了爆炸性物質(炸藥)的武器,最早在9世紀初由中國人發明并用于軍事。到了18世紀,化學作為一門學科迅速發展起來,各種新型炸彈隨之不斷涌現,最常見的有TNT炸彈、C-4塑膠炸彈、手榴彈等。
TNT炸彈威力很強,又相對安全,所以常被用來填充彈藥或進行爆炸作業,可謂“炸藥之王”。TNT炸彈一般需要用電雷管引爆,是“二戰”以前常用的爆炸武器之一。
2014年2月6日,香港跑馬地發現“二戰”時期美軍投下的炸彈,就是TNT炸彈。這枚炸彈長170厘米,直徑約53厘米,重約907千克。危險的是,炸彈的引線依然存在,炸藥仍然有效。
“二戰”以后,TNT炸彈逐漸被C-4塑膠炸彈替代。C-4塑膠炸彈可被制成各種形狀放在需要的位置,而且穩定性非常高,即使用槍擊或明火點燃都不會引爆,除非結合引爆劑使用電雷管。一些制作這種炸彈的人還會在其中放入鐵釘等金屬銳器,增強炸彈威力。
2017年上映的電影《拆彈專家》中,1000千克C-4塑膠炸彈出現在香港紅磡隧道,其爆炸威力足以摧毀整條隧道,并對周圍建筑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
手榴彈也是比較常見的一類炸彈。犯罪分子通常會拔掉手榴彈的安全針,然后放在人質手中,一旦人質過度緊張沒抓牢,落地的手榴彈就會爆炸。
那怎樣才能有效解除炸彈的威脅呢?一般來說有3種解決方式:拆除、轉移和就地引爆。
在拆彈機器人對現場炸彈類型進行觀察,利用自帶的X光設備拍攝炸彈,找到炸藥、雷管所在的位置,并做出判斷后,專業的拆彈組會根據不同類型的炸彈給出一個預估的爆炸范圍,最后針對具體情況選擇最為妥當的處理方式。不同類型的炸彈,拆除方法也不同。
對于簡易的爆炸裝置,排爆人員首先會選擇用機器人進行拆彈。通過遙控機器人使用自帶的高壓水炮向炸彈噴射,將炸彈包裹沖散,使其引爆裝置失靈。
對于復雜的炸彈裝置,如戰時的空投炸彈,就需要人工拆除了。排爆人員會先通過電鉆鉆開炸彈的頂端,取出炸彈雷管,使炸彈失去爆炸能力,隨后將炸彈進行轉移。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在某地突然挖出幾枚炸彈。這一般是在戰爭期間遺留下來的炸彈,有些是廢棄炸彈,有些仍存在爆炸的風險。像這類情況,如果是在人煙稀少的荒郊野外或空曠地,可以選擇就地引爆,排除傷害危險。
至于手榴彈,排爆人員只要用膠帶纏住受害人的手以防止手榴彈掉落,再把受害人領到開闊地帶,輕取手榴彈,扔入由沙包圍成的沙包陣中,迅速離開即可。
那么,究竟會不會出現影視劇中經典的“剪線”場景呢?一般來說,這種情況很少,只有危險物制作非常粗劣、排爆人員很有把握的時候,才會運用拆除引爆裝置(引線、雷管等)的排爆方法。
針對不同類型的引爆裝置,除剪線之外,排爆人員還會使用液氮降溫、高壓水槍噴射等方式拆除炸彈。
所以說,“剪線”只是排爆的零星一角。不過,剪線拆彈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為了保證安全,還是首選機器人進行排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