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我記得自己第一次在課堂上學習拋物線時的情景。
數學老師站在講臺上,隨手扔出一個粉筆頭,告訴我們,粉筆頭畫出的軌跡就是一條拋物線。顧名思義,拋物線就是物品被拋向空中,因重力而自然下落的軌跡。
我們恍然大悟,又似懂非懂。
悟到的是拋物線的定義,不懂的是,這個拋物線和我們有什么關系?
我的老師沒有給出答案。他解釋完什么是拋物線后,就在黑板上畫了坐標圖,開始講與拋物線有關的定理和公式。從此,粉筆頭的事兒逐漸被淡忘,拋物線方程卻越來越難。
有一個老師不這么講。
她把學生們全部召集到操場上,拿出煮熟的雞蛋,邊點學生的名字,邊讓他們接住自己扔過去的雞蛋。學生們紛紛開始剝雞蛋吃,她卻說:“你們想一想,為什么你們能接到我扔出去的雞蛋?能接住雞蛋的同學,都是數學家。”
咦?這是怎么回事兒?學生們都停下來,怔怔地看向她。這時,她轉身在黑板上畫出一條拋物線,開始講什么是拋物線、怎樣用拋物線的相關理論來判斷一個物體的落點……
這一幕,出現在印度電影《嗝嗝老師》里。嗝嗝老師在講解每一個知識點的時候,都會向學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相關現象或難題,然后引出解決方法,再解釋相關的知識點。這個時候,學生學習的興趣足夠濃,并且對學習該知識點能夠解釋什么現象、解決什么問題都有了足夠的了解。
因科幻小說《北京折疊》獲得雨果獎的作家郝景芳說過,我們這么多年的學習,都是“只給鑰匙,不給鎖”的學習。學習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定義、公式開始學,然后應用在各種題目里,反復記憶和練習。她舉了一個學習壓強的例子。
我們學習壓強,都是從記憶“物體所受的壓力與受力面積之比叫壓強”這樣的概念開始的,應用場景是計算大氣壓泵柱高度,然后反復做題和考試。這樣幾乎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因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產生疑問。沒有疑問就沒有好奇,沒有好奇怎么產生興趣呢?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想一想:人的手指有時候會被紙張劃破,很奇怪,這么柔軟的紙,怎么能劃破手呢?這時候就會引出這樣一個疑問:到底是什么力量劃破了手?我們可以進一步猜想,當力非常集中、透過很薄的面傳過來時,就會有很大的殺傷力。這個時候,就可以引入壓強的概念了。
“你們為什么能接到雞蛋”和“紙為什么能夠劃破手”一樣,都是學習過程中的“鎖”。要打開鎖,就要努力去尋找那把開鎖的鑰匙。比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習的動力。一個優秀的教育者,不是以定義和公式解釋概念、解開習題,而是帶著學生們見識更多的“鎖,”并教會他們如何找到開鎖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