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人文主義與中國儒家的“仁”不能等量齊觀,各有各的特點。
【關鍵詞】人文主義;仁;跨文化交流
一、人文主義
西方人文主義可分為三個階段:西塞羅(前106-前43)古羅馬時期,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18世紀德國古典主義時期。人文主義這一概念,在希臘并未出現,而是出現在西塞羅時期的羅馬。西塞羅是西方文化史上第一個意識到人文主義內容及其價值的人。他之所以有這種自覺的意識,據說是由于羅馬原是野蠻民族,他們雖然把希臘征服了,但希臘人的輝煌文化是無法征服的,于是想到要過一種有文化的生活。西塞羅的人文主義僅僅著眼于過一種像希臘人那樣重自由、尊理性、富美感的生活。因此,這時的人文主義只注意到廣度方面的禮儀規范之上,對人文主義的內涵并沒有深刻的理解。對于儒家的“仁”我們要整體把握它的內涵。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儒家的“仁”是建立在親情的基礎上的。孟子說得很清楚:“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哪“五者”?“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意思就是說,莊重、寬厚、誠實、勤勉、慈惠。莊重就不會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大眾的擁護,誠實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勤勉能創業,慈惠則能使喚人。“仁”,二人為“仁”,講的是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它包含著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就是說確認自己是人,亦確認別人是人;肯定自己有立、達的愿望,也承認別人有立、達的愿望,這是道德的一項基本原則,可稱為中國古代的“人道主義”觀點。儒家把“仁”看成是人生追求的目標,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后世產生很大的影響。“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二、跨文化視角下人文主義和儒家之仁的區別
在歐洲歷史和哲學史中,人文主義主要被用來描述14-16世紀間較中世紀先進的思想。一般來說,今天歷史學家將這段時間里文化和社會上的變化稱為文藝復興。人文主義這個詞據說直到1808年才出現。而“仁”這個詞早在2500多年前就出現了。西方的人文主義是在對抗中世紀宗教勢力和封建主統治、追求人性解放的斗爭中形成的。而儒家的仁學起源于親親關系,它直接打通人的道德主體之門。西方人文主義之所以不能打開人的道德的主體之門,與西方文化中的思考方式有密切的關系。西方文化是以“神本”或“物本”占統治地位的。就“神本”來說,就是排斥人的主體性,把一切都交付于至高無上的神。所以,在宗教上越虔誠,便越是要排除掉自己的主體性。在這里,當然不存在打開主體之門的問題。再就“物本”來說,人們的心思全放在把握外物之理上,對客體進行觀察、分析、推理。追求知識,卻不能打開主體之門。故主體之門在“物本”這里依然是閉鎖的,再就“人本”而言,最多只是一種特殊的“物本”。也就是說,他們只是把“人本”作為一種特殊的“物本”來研究,這當然不能打開“人”這個主體之門了。這樣看來,無論“神本”、“物本”,還是所謂的“人本”,都是站在“客體”方面對客體加以觀察、分析、研究和推理,從中找出對客體的認識,卻不能達到叩開主體之門的目的。儒家的“仁”是倫理哲學,講的是如何做人,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追求一種“仁”的精神世界;西方人文主義是把“人”作為“物”來研究的人本哲學,講的是如何認識“人”,如何解放人的個性,發揮人的才智和創造精神,滿足人的欲望,獲取對“人”的知識。儒家的“仁”也有其局限性。自漢武帝“罷黔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術”就跟王權政治結合在一起,封建統治者按照自己的需要,閹割儒學中“民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卻大力提倡一個“忠”字。到了宋明理學更提倡“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大大地限制了人民的才智、創造精神和個性發展。到了近代以后,面對西方文化的挑戰,儒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機之中,許多進步的思想家都舉起反孔的大旗,“打倒孔家店”成了當時的時髦口號。“五四”運動后,更是發展成為滾滾的洪流,沖擊著儒學傳統,在許多人看來,儒學成為一切罪惡的根源,封建文化的代名詞。在這種文化社會背景下,有一批學者在復興儒學的旗幟下,去重新解釋儒學,去重新解釋“仁”。其目的是在返回儒學心性本體這一傳統之本的過程中,吸收西方人文主義科學合理的方面,把它們融合到自己的理論體系中去,開創儒學新的局面,以適應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椿年.從理性到信仰——意大利人文主義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作者簡介:杜蕾(1996-),女,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德語系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