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夠萍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傳統加固堤壩的河道治理方式已不能滿足目前的河流治理要求,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生態治理河道的原則,合理有效的利用水資源,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關鍵詞:山區河道;生態治理;意義;原則
中圖分類號:TV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02-0094-03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the face of the severe situation of resource constraints,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system degradation, the traditional river regulation methods of reinforcing dykes can not meet the current requirements of river regulation. We must set up the concept of respecting nature, conforming to nature and protecting nature,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river management, make rational and effectiv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Keywords: mountain river; ecological management; significance; principle
前言
德宏州地處云南省西部,位于東經97°31′~98°43′,北緯23°50′~25°20′之間,水資源豐富,據統計,徑流面積在50km2以上的河流共有70條,50km2以下的河流共有298條,這些河流大部分發源于山區。德宏州山區河道的治理方案根據河道特性并結合生態河道治理理念、技術和方法,保護水土資源,建立健全防洪體系,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及抗沖刷能力,形成流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生態河流,并使治理河段達到防洪標準,確保沿河兩岸耕地及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
1 山區河道的特點
山區地勢不平,山澗中的小水流受到地勢的影響,朝著地勢低洼的地方流淌,逐漸匯聚成河流。在河流流經地表的過程中,流水會對地表產生侵蝕作用,形成溝槽,這些溝槽大多呈現出V字形,河流的兩側狹窄陡峭,沒有植被的保護,裸露在外,在暴雨、洪水的作用下,兩側的泥土被沖積到河流中,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德宏地處云貴高原西部,橫斷山脈的南延部分。山嶺呈北東向延伸,與區外群山一脈相承。峻嶺峽谷相間排列,高山大河平行急下,氣勢雄偉磅礴;區域地貌受構造控制明顯,多呈北東-南西向的帶狀分布。由于新構造運動的抬升,使區域地貌具有多層性的特點。德宏州地處北回歸線北側,屬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受水氣、地形、地貌等影響,區域內降雨量相當豐富,降雨年際變化小,年內時空分布不均,降雨季節集中。雨季大量降雨,往往形成暴雨性天氣,持續發生大雨、暴雨及大暴雨,加之山區河道坡降較大,洪水匯流速度快,持續暴雨致使河道干支流洪水暴漲,造成洪災。
2 河道生態治理的意義
生態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陸域控制線內,在滿足防洪、排澇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通過人工修復措施促進河道水生態系統恢復,構建健康、完整、穩定的河道水生態系統的活動。傳統的河道治理有加固堤壩、硬化河床、打撈泥沙等方法,但一段時間后泥沙又會大量的淤積,且硬化河床破壞了河道原有的生態環境。目前,常用的生態治理形式有植物型護坡、土工材料復合種植基護坡、生態石籠護岸、植被型生態混凝土擋墻/護坡、生態袋護坡、多孔結構擋墻/護坡、自嵌式擋土墻/護坡、生態土堤等。對比傳統的泥沙打撈與加固堤壩,生態石籠護坡、自嵌式擋土墻等生態治理的形式集防護、綠化、生態修復為一體,不僅降低了治理成本,還科學地解決了硬化堤防不能繁衍花草的難題,實現了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完美結合。該模式把水、河岸、邊坡、植被連成一體,在自然地形、地貌的基礎上,建立起陽光、水、植物、生物、邊坡、河道之間的生態系統。生態治理河道的方法達到了防洪排澇的目的的同時,促進了河道生態系統的恢復與發展,提高河道自身的清潔能力與恢復力。
3 山區河道生態治理的原則
3.1 突出綜合利用
充分利用天然水系和自然地勢,雨水就近排入水體,盡量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并充分利用低洼地排泄水體,河道的治理由以防洪排澇為目標向河流水質、河岸景觀、生態環境等多功能目標的綜合治理轉變,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采取多種措施進行綜合治理,突出防洪體系的整體作用。
3.2 注重保護河道原有的生態特征
河道的生態建設,既要考慮到建設工程的目的,又需要考慮到當地的生態聯系,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對山區河道進行生態治理的過程中,應盡可能保留河道本身所擁有的自然景觀,河道治導線布置時應盡量考慮原生樹木對堤岸的固土穩定性,對于被破壞的植被,需要對其進行修復,樹種的選擇使用適應這片土地生長的植物,維護河道的生態平衡。為避免對河道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護好河流濕地和灘涂,保留水生動植物生息、繁衍場所。生態工程的建設,要盡量采用生態透水工程型式,保持河道與兩岸的橫向聯通性,材料的選擇盡量采用天然材料,其滲水性、生物性都需要與自然狀態符合,為土壤與水分之間提供充足的交換空間,使水、陸兩岸緊密聯系,保護河道原有的生態特征。
3.3 建設自然原型河岸
河道生態治理最好的方式就是建設自然原型河岸,對于細小的支流,建設自然原型河岸的前提是,在河道的周圍種植大量根系發達的吸水植物,加固河岸周圍的土壤,防止水土流失。針對河流侵蝕嚴重的河岸,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對其進行治理,例如:鋼筋石籠護岸、喬灌木結合、干砌石加固護坡等方式,在不破壞當前河道周圍的環境的前提下對河道進行治理,抵擋洪水的侵蝕;對于現狀河寬不能滿足行洪要求的河段,按設計行洪斷面順河勢并與洪水的主流線大致平行,結合當地的地貌,對河道進行相應的挖疏,擴大河道的行洪斷面,挖疏的過程中,可以借鑒自然河流蜿蜒的特性,對河道進行下挖,使河道中形成一個可以收集雨水的蓄水空間,增加河道上的自然景觀,形成河道景觀多樣化的局面。
3.4 堅持因河施治
河道治理設計中應維護河流原有的自然特性,在河床演變分析的基礎上,盡量避免破壞河道原貌。德宏州山區河道蜿蜒曲折,時急時緩,有陡坎,有淺灘,每一條河流都有其形成的條件和獨有的自然特性,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河施治、因勢利導”的原則開展河道治理設計。同一條河的不同河段要研究不同治理方案,針對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斷面型式和工程措施,要就地取材,減小二次生態破壞。對河道進行生態治理的過程中,要始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僅要注重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還應該注重河道的社會功能,降低人為因素造成的河道損壞。
3.5 促進人水和諧
河道治理工程要與改善生態環境相結合,充分發揮現有溝、塘等自然生態環境,使其持續發揮其防洪和治澇的作用。要盡量保留現有親水通道,并結合實際設置親水設施,搭建人水和諧的空間和平臺,讓人們可以直接感受水、親近水;要尊重當地的社會文化傳統和民族風俗,為當地人民群眾開展與水有關的活動保留合理的水域空間。德宏州山區河道治理工程挨近村寨的河段,均有親水臺階,上堤道路等措施,連通原有的道路,方便居民取水灌溉。
4 工程實例
工程實例:德宏州盈江縣支那河肖塘段治理工程。
支那河源于野牛坡、月亮石丫口邊境一帶山區,源頭河段稱愕駝河,河道全長37.44km,流域面積329.31km2,河道平均比降43‰,河寬40~240m,河道彎曲系數1.49。本次治理段河道全長5.33km,河寬40m~120m,河道比降6.1‰,河道彎曲系數1.19。支那河治理段為沉積盆地河段,治理區位于Ⅰ級階地界面前緣,區內溝溪密布。歷史險情主要表現為洪水期河岸的沖刷坍塌和漫堤,在水流側向沖刷的作用下,河堤坍塌損毀嚴重;河岸多為漫灘堆積,高度為1.0~2.0m,組成物以砂卵礫石、漂石或局部砂土、砂壤土堆積為主,抗沖刷能力弱,河道改道、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平面形態表現為沖刷;由于河床覆蓋層物質主要為砂礫石夾塊石層,不易沖刷,因此河道縱向演變趨勢為沖淤基本平衡,局部河段為沖刷。
支那河流域洪水均由暴雨產生,從洪水年內變化情況看,與降雨發生時間一致,年最大洪峰流量出現在5-10月,洪水特性為山區河流特點,洪水歷時短且陡漲陡落,一般洪水歷時約一天,洪水形式多為單峰型。
支那河上游無控制性攔蓄工程,不能對上游洪水進行調蓄以減輕下游河道的防洪壓力,洪水主要依靠河道排泄,因此考慮 “以泄為主”的防洪方案。支那河硝塘治理段屬于山區性河流,洪水陡漲陡落、洪水歷時短,沿線農作物耐淹水深大,耐淹歷時長,允許短時段淹水,不允許沖刷,加之支那河屬鄉村河段,比降小,沿線村寨少、耕地面積不大,洪水危害程度較低,為減少工程占地、降低工程投資,提高防洪效益,結合河道特性,本著全面建設“人水相親,自然和諧”的生態河道治理思路,盡可能維持支那河硝塘治理段的自然狀態,保留自然曲折蜿蜒、深潭和淺灘交錯的完整性,以減緩流速,提高滯洪補潛能力。工程布置在滿足防洪減災要求的同時,突出生態治理、節約工程投資,支那河治理方案主要為土堤工程建設,對深泓近岸段采用護坡,深泓遠岸段采用生物措施,并對高岸坎段采用鋼筋石籠護岸。根據排澇面積增加或加固排澇口。
(1)護岸工程:對支那河左右岸防洪標準達到十年一遇而防沖不滿足要求的堤段進行鋼筋石籠護岸,對支那河硝塘段左右岸防沖高坎段采用鋼筋石籠順壩護岸,總長0.856km,其中左岸長0.25km,右岸長0.606km。
(2)固槽工程:對堤后為開闊平攤的灘地,進行固槽,以防河槽變動,采用鋼筋石籠固槽,防洪標準為五年一遇。總長為0.444km,均為右岸。
(3)加高培厚:對支那河左右岸防洪標準達不到十年一遇的已建堤防(兼道路)段進行加高培厚,總長2.27km,其中左岸長2.02km,右岸長0.25km。
a.加高培厚+鋼筋石籠護腳+干砌塊石護坡+草坪護坡:總長1.82km,其中左岸長1.57km,右岸長0.25km。
b.加高培厚+草坪護坡:總長0.45km,均為左岸。
(4)新建堤防:對支那河硝塘段防洪標準達不到十年一遇及防沖不滿足要求的無堤段進行新建堤防,總長5.804km。
a.新建堤防+鋼筋石籠護腳+干砌塊石護坡+草坪護坡:總長1.754km,其中左岸長0.73km,右岸長1.024km。
b.新建堤防+草坪護坡:總長4.05km,其中左岸長2.33km,右岸長1.72km。
為體現防洪工程與人文工程的統一,該工程還設計了上堤道路、會車道及親水臺階,搭建人水和諧的空間和平臺。
5 建議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加,傳統加固堤壩的河道治理方式已經不適用于目前的河流治理,因此需要對河道進行生態建設,從根本上解決山區河道問題。對河道進行生態治理要充分的考慮到當地的生態環境,在治理過程中,要做到河道與當地的生態環境相統一,使河道建設更加符合當地的生態環境,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河道生態建設起步晚,相應的制度還不夠完善,因此需要設立相關的機構,有效的監督河道施工過程中是否做到了人與自然相互和諧,需對治理效果進行跟蹤和評估,提出改進建議和措施。政府應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意識,加強河道治理的生態管理,轉變傳統的河道治理思想。
參考文獻:
[1]蔣屏,董福平.河道生態治理工程[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
[2]丁慧峰.山區河道的規劃與治理[J].山西水利科技,2009(01).
[3]張根,高艷嬌,張仲偉.堤岸工程隊河流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分析[J].人民長江,2012,43(11):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