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登幼 馬麗芬 張誼
摘 要:作文教學中,小學生背誦作文現象仍然盛行,這是急于求成的做法。本文基于筆者小學作文教學的工作經驗,闡述了產生背誦作文現象的原因,揭示了這種現象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讓學生走出“背作文”誤區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作文;背誦;弊端;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09-01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9.104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作文教學園地時常有新鮮事物的誕生,但仍有不少教師穿新鞋走老路。其中,較突出的現象是讓學生背誦作文。臨近期中、期末考試時,這種現象更為嚴重。在質量檢測閱卷中,就發現學生背誦作文的痕跡。2017年底,市教育局對全市四年級學生進行質量抽測,教師批閱一疊試卷(40份),發現竟然有二十多篇作文幾乎是一模一樣。顯而易見,這是學生背誦同一篇佳作的結果。其他試卷中的多篇作文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應該是作文書上的作文,學生照搬在試卷上的。當然,這些作文得分都不低。但是,背誦作文真的能讓學生一勞永逸嗎?
一、背作文現象帶來的弊端
(一)虛假成績,學生良好品性丟失
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作文教學當中,教師讓學生背誦范文,以便在考試時照搬,這本身就是弄虛作假。當學生第一次看著照搬的作文得分高時很得意,似乎嘗到了甜頭,心里滋生了一種想法——繼續機械地背誦作文。于是,教師布置作文練筆,學生就想方設法抄作文,可能他摘抄的文章又被當成范文,這樣,便助長了學生的虛榮心。慢慢地,“誠信”兩字與他們失之交臂。
(二)照搬照抄,學生創新意識喪失
寫作本身就是創造,它是學生表達感情的需要。每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生活環境各不相同,而作文教學的目的就是努力使學生真切地描寫生活,真實地表達想法,寫出充滿童真、童趣的文章。而現在部分教師讓學生機械背誦“范文”,并教會學生照搬。這樣,即使學生遇到自己熟悉的寫作內容,也會害怕臨場發揮的作文與高分失之交臂而選擇了默寫范文,因此就失去了一次創意表達的機會。時間長了,學生寫作的欲望磨滅了,學生的想象力禁錮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也跟著喪失了。
二、背作文現象經久不衰的原因
(一)作文教學回報慢是背作文的主要原因
作文教學中,經常聽教師說:“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有不少學生的作文讓人心煩、頭疼。他們能說會道,怎么寫起作文來就語無倫次?”這道出了作文教學的實際情況。雖說學生很小就會說話,但是真正讓他們將口頭語變成書面語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要從一年級開始逐步教會學生寫一句話、一段話、一篇文章。這個過程時間漫長,需要外因和內因的雙向努力。教師的教學水平高低不一,學生的內因千差萬別,教學效果就往往不盡人意。因此,為了追求高分數,部分教師選擇了背作文,特別是對那些寫作水平低下的學生,教師會讓他們背誦不同類型的作文,以不變應萬變。
(二)追求教學質量的高分是背作文的重要原因
“教師好不好,就看我孩子的成績咋樣。”這是家長的口頭禪。一直以來,學生成績的好壞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標準。特別在評優評先和績效考核中,班級學生的成績更是主要的尺度,這就促使了教師想盡辦法提高學生的成績。中高年級的語文試卷里,作文所占的分數比例較高,哪個班學生的作文成績整體高,哪個班學生的語文成績就高。然而,一個班的學生素質千差萬別,要讓每個學生的作文都生動、具體,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因此,為了家長心目中好教師的形象,部分教師就選擇了“背作文”這個捷徑。
三、讓學生走出“背作文”誤區的具體措施
(一)構建合理的教師評價標準,切斷學生背誦作文的源頭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教師評價不再是簡單地判定誰是優秀的教師、誰合格或達標,而是和教師一起分析自己工作中的成就和不足,提出改進計劃,促進教師的成長和發展。”而現在,學生成績的高低仍作為評判教師水平的主要因素,阻礙了作文教學的正常運行。因此,只有構建合理的教師評價,才能切斷學生背誦作文的源頭。教師評價標準的內容要全面,評分細則要精準,要考慮教學的實際情況。教師教學質量的評比標準,除了算出學生的優秀率、合格率、平均分,還應該與班級原來的成績對比,看看班級成績的進步率,再對比同一年級其他班的進步率。這樣,才能較客觀地評判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才能讓教師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使學生成為一個真實健康快樂的人。
(二)切實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打消學生背誦作文的念頭
1.關注社會生活,積累生活素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因小學生的生活閱歷少,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投入到鮮活的生活之中,用感官去觸摸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從而觸發情感,為寫作積累第一手材料。在關注生活的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要有順序,有重點,有思考,有想象。同時,引導學生了解生活的多元性,讓學生參與到家庭事務中,比如,煮飯、洗衣等;欣賞自然的變化,到社區進行義務勞動。再用微型日記記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而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2.堅守閱讀陣地,習得寫作方法。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雙翼。“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沒有良好的吸收,又將以何物傾吐呢?”因此,教師要堅守閱讀這塊戰斗陣地,為作文教學保駕護航。首先,教師要發揮新課標文本的范例作用,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找準寫作訓練的點,借鑒名家寫作手法,或仿寫,或擴寫,或續寫,或填充空白。由于閱讀對寫作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不斷積累。如:低年級閱讀《伊索寓言》《格林童話》《三字經》及各種繪本,要求學生做到讀書“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中年級閱讀《十萬個為什么》《上下五千年故事》等,高年級《論語》《唐詩三百首》《冰心兒童文學集》等。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時讓學生做摘抄筆記,寫讀后心得,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讀書交流,并鼓勵學生將習得方法運用到習作中。
3.給予寬裕時間,習作水到渠成。冰心曾經說過,人的精神世界是個性化的、自然的,是充滿了特別感情和情趣的,是心靈的笑語和眼淚。因此,寫作靈感的產生常常是人的顯意識和潛意識的相互交換的結果。教師不能將一篇習作的完成僅僅限于兩堂作文教學課中,而應該給予學生寬裕的時間。比如,習作課前,讓學生圍繞習作的內容進行觀察、收集,使這些片斷存在于人的潛意識中。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喚起學生的潛意識,使顯意識和潛意識溝通,學生才揮筆習作。如果一些學生因個性差異,潛意識沒有調動起來,無法完成習作,教師應該再給學生一些時間,鼓勵他繼續觀察、思考,等待情感激發,再習作。這樣,學生的習作是應靈感而寫,因而水到渠成。
4.樹立賞識意識,激發寫作動力。作文教學成功的關鍵就在于使學生的行為產生有效的結果,形成有效率的循環。因此,面對學生的作文,教師要樹立賞識意識,贊賞其優點。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作文講評應以鼓勵為主,把寫得好的學生作文在全班有表情地宣讀,比一百次表揚還管用。”即使是一篇不成功的作文,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教師從表揚他一個詞用得好,一句話寫得美等細微末節中著手,再用商量的語氣提出修改意見。
總之,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且重要的部分,讓學生背作文是急于求成的辦法,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教師應該不斷嘗試,不斷思考,一點一滴地教習作方法,循序漸進地進行習作訓練。教師要像牽著一只只蝸牛,走在習作教學的園地里,在慢慢散步中,欣賞習作中的美麗風景。在慢慢等待中,享受習作帶來的快樂。讓學生在慢慢成長中,逐步提高作文水平。
參考文獻:
[1]劉芳.新課程標準下小學作文教學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1).
[2]劉長林.多媒體下的作文教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3).
[責任編輯 薛曉靜]
作者簡介: 劉登幼(1970.1— ),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馬麗芬(1981.11— ),女,漢族,湖南人,副高,研究方向:基礎教育評估。
張誼(1967.10— ),女,漢族 ,湖南人,副高,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基金項目: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重點資助課題(XJK18AJC009);衡陽市“十三五”教育科研課題(XDJ20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