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彪西是印象派大師,其創造有多部長笛作品,在創作理念方面突破了傳統模式的束縛,十分隨性卻有章法可循,具有顯著的印象主義風格,同時對長笛的運用達到了極致的水平,借助傳神的感覺世界,將人們內心的真正情感逐漸喚醒,使得聽眾都能深入而生動地感知到長笛樂曲的內涵與思想。本文將以《牧神午后》為例,就德彪西長笛作品的音樂創作理念,進行細致的探究。
關鍵詞:德彪西;長笛作品;牧神午后;創作理念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09-019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9.175
印象派音樂大師德彪西的長笛代表作品是《牧神午后》,其以隨性的旋律、悠揚的笛聲,為人們講述了一個凄美的神話故事。從整個樂章來看,德彪西的創作手法充滿幻想、十分大膽;創作理念非常隨性而且頗有章法,散發著濃郁的印象主義氣息。聞其曲,如同身處汪洋、置身深山,在瀏覽層巒疊峰之后,又可感受到高山流水的愜意,色彩朦朧、虛實印象、似真似幻,讓人如醉如癡。
一、十分隨性且有章可循
《牧神午后》是長笛曲目中的代表作,其顛覆了傳統曲調把輪廓分明的小、大調體系轉變成隨性而發的旋律風格,凸顯了印象派的特點。比如,《牧神午后》在開篇中,就可讓聽眾感受到長笛動聽的音色在隨性表達中生成,具有了寬大的表現空間,而音色與音響所追求的效果在此刻也得以充分展示。曲目借助低沉的笛音把旋律靈動地吟唱出來,讓聽眾感覺到猶如一個曼妙的女孩正徐徐地從幕后走來,給人一種孤寂而朦朧的美,暗示著一種完美的、迷離的彷徨。在接下來的旋律中,德彪西借助曲目的疊合、變換及反復,將曲目全章結構朦朧地勾勒了出來,不著邊際、不留痕跡,讓人產生置身夢境之中的感覺。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德彪西的很多長笛作品的旋律均為片段式,不僅不連貫、不對稱,而且隨性而發、隨意而收。然而,這不能代表德彪西的長笛作品缺乏旋律,更不代表其不認同旋律創作。適得其反,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德彪西在音樂創作上具有自己個性化的旋律原則,即結構的模糊與旋律的隨性。這些和印象派音樂創作者追求的情感釋放和情緒表達是完全一致的。另一方面,人們也可看到,德彪西創作中的隨性和以往的動機展開手法之間關系密切,其在《牧神午后》中的任意妄為,都是在對虛實框架做了綜合權衡之后做出的恰當取舍。比如,作品中的分裂、模進、反復、擴展等傳統旋律,在德彪西的創造中,都被縮減、淡化,充當了連接各個章節的橋梁作用,這就在朦朧中勾勒出了清晰的結構,從而使得似夢似幻的樂曲場景得以生動再現。
二、彰顯長笛配器表現力
與印象派繪畫重視色與光的重要性相同,德彪西在創作長笛作品的時候也十分重視管弦樂器的輕柔、暗淡、怪異的音響效果,這正好迎合了印象派所崇尚的瞬間表達需求?;诖耍卤胛髟谧约旱墓芟覙逢犞?,十分重視樂器使用方法的推陳出新,盡可能凸顯樂器產生的音響效果,借助差異化的組合手法,獲得新穎的音樂表現形式。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德彪西的長笛作品,注重各種樂器的呼應,難以感受出演奏中使用的是哪一種主器和從器,其隨性的表達中,一會兒從器悲鳴,一會兒主器高亢,而樂器自身處于次要地位,樂曲的旋律會隨著印象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人們在欣賞《牧神午后》這一部作品的時候,可以感覺到德彪西透徹理解了各種樂器的音色表現力與性能,尤其是長笛始終貫穿其中,其深入研究了長笛的各種演奏技法對音響效果的影響,并探究了長笛和各種樂器組合后具有的全新表現力。比如,在演奏到a5小節的時候,由大提琴與長笛演奏八度旋律,接著轉為英國管奏與長笛對比復調,然后雙簧管進行獨奏,弦樂做陪襯,再然后雙簧管與長笛奏同度,小提琴的聲部演奏八度上行旋律。這一演奏方式塑造出了一個寂寞、懶散的牧神,其是在做一個朦朧的白日夢。
三、巧妙構建曲目的結構
印象派的創作原則為追求曲目標題所涵蓋的詩情畫意,并不是渲染矛盾、展開情節。而在德彪西的音樂創作中,具有深刻思想的所有音樂題材都被拋之腦后,其注重的是水中倒影、月色、迷霧、云、大海以及夢幻類型的聯想,然后就是用音樂形式描繪純生活場景。上述長笛曲目結構的體現形式,就是將各種看似雜亂的樂章恰當地組合在一起,由小節奏大范圍的長笛曲調隨著印象的形成而出現,將貌似凌亂的樂章串聯在一起。通過聆聽《牧神午后》我們可以看出,德彪西在運用長笛創作音樂作品的時候,其中的長笛猶如萬花筒一樣,無時無刻不處于一種變幻狀態,讓樂曲的結構顯得十分雜亂與松散,但是同時也因為長笛的恰當表達,使得這些表面看來無章可循的多個曲調都可恰當地串聯在一起,從而使得各個樂章在邏輯關系中構成了一個完美的整體。拉威爾是和德彪西生活在同一時代的著名作曲家,其曾經說過“假如我生前只有一次聽音樂的機會,我一定會選擇聽《牧神午后》”。從這里可以看出,《牧神午后》的出色與里程碑地位。
總之,德彪西在音樂創造時注重難以捉摸與表現微妙的東西,不追求不朽、堂皇的雄偉氣派;注重暗示、隱喻,不追求過分夸張與直率。所以,模糊的輪廓、朦朧的色彩、難辨的色調,均為印象派音樂的特點,《牧神午后》的創作理念對后世音樂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賀達.從《牧神午后》《大海》《夜曲》看德彪西的管弦樂隊寫法特點[D].西安音樂學院,2016.
[2]李珍妮.德彪西《長笛、中提琴與豎琴奏鳴曲》及其豎琴演奏問題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5.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盧嘉梁(1976.5— ),男,漢族,山西太原人,國家二級演奏員,講師,研究方向:長笛教學與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