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片區教研,制度先行,建立農村學校初中英語教學信息化機制,能保證片區微課教研共同體有效運轉,確保片區教研工作有序開展,實現農村學校初中英語教學信息化目標。因此,要構建農村學校初中英語教學信息化保障機制,以及信息化培訓機制,從而確保片區教研工作有序開展,實現農村學校初中英語教學信息化目標。
關鍵詞:片區微課教研;農村初中,信息化機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09-0137-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9.125
一、片區微課教研在農村學校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片區微課教研共同體的概念
片區微課教研共同體是為完成真實任務、問題,成員之間相互依賴、探索、交流和協作的一種教研方式。它依托我區現有片區體制,借助微課,以片區教研共同體為基礎構建而成,通過開展運作規范、組織嚴密、活動扎實、效果切實有效的片區英語教研活動,整合城鄉學校間的學科資源、研究資源、教師資源,搭建片區教師信息交流合作互動學習的平臺,強調共同信念和愿景,強調各個成員分享各自的講解與信息,鼓勵各個成員探究以達到對學習內容的深層理解。
(二)片區微課教研在農村學校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1.打通校際間的壁壘,增強共贏意識。通過開展農村學校初中英語片區微課教研,實現了學區各校的資源共享、優勢補充,促進各校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與交流,縮小校際差距,實現共贏。
2.轉變傳統教研形式,實現區域均衡。片區微課教研轉變了傳統教研形式,拓展了教研的廣度和深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校本教研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使校本教研更加具有實效性,教研合作形式更加多樣化。
二、片區微課教研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有效實施
(一)構建農村學校初中英語教學信息化保障機制
任何一項工作沒有相關的制度作為保障,就會流于形式,片區教研也是如此。為構建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信息化保障體制,以《安源區義務教育學校“1+n結對幫扶捆綁發展”工作方案》為藍本,以學年為階段,以城鄉學校結對式幫扶、捆綁式考核為重要載體,將片區內區直學校、街道學校、中心校按不同方式組合片區,通過城鄉學校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深層次、高質量地教育活動,從片區教研深化至片區微課教研,創建片區微課教研共同體,建立片區微課教研機制,縮小城鄉學校之間在辦學水平、教師隊伍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的差距,整體提高基礎教育水平,促進全區教育高位均衡發展。
1.成立由教研室、片區教研組織、學校教研工作小組組成的“金字塔式”組織。首先,各學校選出真正能專業引領的教師擔任英語教研組長,負責各自英語教研組;然后由區教研室的英語教研員(包括學科中心組)對英語教研工作進行指導和幫助;再把全區各學校按不同的區域分成幾個片組,每個片組建立各自片區的教研組織;再由每所學校的教研組負責學校具體的教研活動安排,層層落實。
2.在具有英語優勢的學校建立英語學科基地,由英語教研員和學科帶頭人組成專家組,通過舉辦培訓、課堂展示、研討和調研,發揮引領和輻射作用。
3.以“平等、對話、合作”為基礎,以“互助、共享、共進”為教研姿態,片區學校建立各自的平行式英語教研組,各片區成立片區教研領導組,并抽調骨干教師組成片區學科中心教研組,實行教研員包片管理制度。片區中心學校對每次活動過程的準備、實施、自我反思、行為跟進等步驟都要逐一落實到位。
(二)構建農村學校初中英語教學信息化培訓機制
我們的片區微課教研工作采用“以片區活動為中心,以公開課和專家講座為載體,以微課為依托,以集體研討和在線研討為基本形式,實現教學教研資源共享,促進信息化機制建立實施”的工作程序,在片區內開展“送課到校、同課異構、教學論壇、名師講壇、教學比武”等多種形式的教學研究活動,形成“教學問題片區研究,教學活動片區舉行,課例研究片區研討,片區成果教師共享”的研究氛圍,每次教研活動都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開展,在行動中集中反思,在反思中互相學習,在學習中共同成長。
總之,農村中學初中英語片區微課教研,通過搭建片區教師的信息交流合作互動學習的平臺,使得片區各學校、各教研組、各教師從“各顧各”走向“手牽手”,從“手牽手”走向“肩并肩”,從“肩并肩”走向“心貼心”。毋庸置疑,建立農村學校初中英語教學信息化機制能保證片區微課教研共同體有效運轉,確保片區教研工作有序開展,實現農村學校初中英語教學信息化目標,它不失為破解義務教育階段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促進教育公平的一種新選項。
參考文獻:
[1]許可.我國中小學微課發展現狀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4.
[2]微課促進農村中學教育模式改變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責任編輯 胡雅君]
作者簡介: 楊立紅(1977.7— ),女,漢族,副高,湖南醴陵人,研究方向:中小學英語教學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