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夫婦姓氏制度深植于儒家傳統思想的土壤,曾歷經夫婦別姓到夫婦同姓,再到當下夫婦別姓呼聲漸高的歷史演變。這一過程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日本被不斷地衍化改造,對日本的家庭與社會產生著深刻久遠的影響。
關鍵詞:儒家思想;夫婦同姓;夫婦別姓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09-018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9.166
儒家思想約于5世紀傳入日本。千百年來,歷經文化的傳承與變遷,儒家思想的部分倫理價值觀逐漸成為日本人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給日本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其中,日本夫婦姓氏制度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儒家家族觀、倫理觀、女性觀等,對日本人家庭婚姻形態有著深刻影響。
一、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日本家庭形態
儒家家族觀念的核心體現的是家父長制與嫡長子繼承制,其本質為父系血緣關系的延續,強調尊卑、等級觀念。在接受這種觀念長期滲透熏陶并與其本身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相結合后,日本也產生了其獨具特色的“家”制度——以家督繼承制為核心,以父權家長制為基本特征,以模擬血緣關系為依存且強調整體統一性的典型的日本家族制度。在此制度影響下,家本身所具有的婚姻和血緣特性逐漸淡化,而成為以夫婦為核心,共同經營家業的生活團體[1],女性在家庭中也一直處于從屬地位。
此種家庭形態與男女地位狀態的形成與儒家思想的影響不可分割。公元7世紀開始,中日兩國開始互派使者,大量儒學典籍的傳入使儒家思想在日本社會迅速傳播發展。最先傳入的是以孔孟為代表的早期儒學。儒家思想中男女分別擁有等級鮮明的社會角色,并因此而產生不平等的社會要求。而這種由來甚早的男女不平等觀念也為夫妻姓氏制度奠定了整體基調。
此外,體現儒家思想對女性貞潔意識做出明確要求的女訓也在明清時期迅速發展,并于9世紀傳入日本。隨著儒家女性觀的影響逐漸增強,女性的低微地位已融入日本民眾的社會心理。且后期為了適應江戶幕府的統治需要,符合這一女性形象特征的女訓被日本社會認可并得以大力推崇,同時通過對女性社會道德模型的塑造,喚起了女性內心的自律。
儒學在日本的江戶時代被進一步普及并世俗化。集儒學之大成的宋明理學在此時被推上舞臺。宋明理學中針對女性提出的貞潔觀不僅是當時社會的道德標準風范,也是女性心中的自覺信仰。同時,吸收朱熹理學之后創立的日本神道教所傳播的絕對服從意識影射至夫妻關系上,便自然演變成了夫為妻綱、男主女從的女性服從男性且無可反抗的社會觀念,并對姓氏文化施以重要影響。
二、儒家思想影響下夫婦姓氏制度的演變
(一)“明治”以前的夫妻異姓制
實際上,普遍范圍上的夫婦同姓的習俗在日本存在時間并不長。在長久的日本歷史中,日本只有占人口6%的武士身份以上的人才被允許擁有姓氏,普通的老百姓根本沒有姓,因此夫妻結婚之后同姓和異姓都不可能實現。即便是在姓氏出現后,夫妻雙方婚后仍維持各自原來的姓氏。例如歷史上所記載的北條政子與日野富子都是在婚后保留了自己原有的姓氏。但是,封建時代的夫妻異姓制并非基于男女平等,而是儒家觀念影響下的日本“家”制度在當時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結果。
由前所述,“家”制度重視家業的繼承,繼承制通常為男性。因此,僅起傳宗接代作用的女性在整個家庭中身份低微。“妻子”在嫁入家門后,因與戶主血統相異仍被看做是“外來者”,不是夫家的真正成員,便也沒有資格被冠上夫家的姓,女性對此也不做主動要求,這正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宣揚女性從屬地位的女性觀與強調父系血緣關系的家族觀。但由于擁有姓氏的人數過少,所以婚后的夫婦姓氏問題并沒有引起過多關注。直至1870年,日本政府為了征兵、征稅的需要,且1872年“戶籍法”的推行,創立姓氏的工作得以展開[2]。此時,如何登記妻子的姓氏開始受到重視。隨著國民皆有姓的實現,日本政府于1876年規定“繼續沿襲夫婦不同姓制度”。
因此,夫婦異姓制才是日本社會夫婦姓氏的最早起源,可以說它是儒家女性觀與家族觀對女性形象在姓氏上的要求,是當時特定社會背景下的必然產物。而日本民眾對姓氏制度的絕對服從與遵守又無不體現著神道教與“恥感文化”的強大約束力。
(二)近代的夫妻同姓制
進入明治時代以來,農民、工人和商人占據著國民的絕大多數,對他們來說,情感上并不能接受夫婦間如同外人一樣的夫婦異姓制度,認為夫婦同姓制度更加妥當,這體現著儒家家族觀所重視的整體感與夫妻間的依附關系。并且,日本社會一直被“家”制度所束縛,所有人都從屬于家庭,由此成立扶助關系(盡管這一民法已經廢除,但“家”制度本身的觀念仍長存于日本人的思想中)。近代家族制度也更加強調戶主權、親權和父權,且擁有較高社會認可度的女訓所吸收的儒家男尊女卑、曲舅從姑、順從丈夫、嚴守貞操等觀念也在束縛著女性,在儒家家族觀與女性觀共同約束下的女性仍然地位低下,成為男權社會的附屬物,任人支配,妻子嫁進家門,姓氏自然也成了丈夫的東西。
于是,《明治民法》在日本政府進行國內近代化建設的進程中被制定出臺,確認了夫婦同姓制度。且日本女性大都自發性地選擇在出嫁后冠上夫姓,這也成為當時的戶籍制度的一部分。究其根本,與“家”制度中男性繼承家業,女性順從丈夫的心理息息相關。儒家女訓對女性社會形象的約束也使她們自愿地選擇成為冠有夫姓的“好”妻子。這一制度使得妻子正式成為夫家的一員,實際上在當時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但從婦冠夫姓及男性繼承家業等方面來看,“夫婦同姓制”是儒家思想在近代日本社會被吸收融合的產物,儒家思想對近代女性的附屬地位有了新的要求,即改變姓氏。從夫婦異姓到夫婦同姓的演變也依然可看做是日本女性地位低微,長期遭受不平等社會待遇的反映之一。
(三)夫婦同姓與異姓之爭
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發展增速見長,日本婦女逐漸參與到社會工作與活動中來,生活方式日益多樣化,女性的視野開始開闊,女性地位也有所提高,不再局限于儒家思想影響下的女訓所塑造的賢淑順從形象。于是,現行的夫婦同姓制度便在新時代男女平等的思想爭端下受到質疑。很多女性開始認為婦隨夫姓已經造成了自我喪失感,也給工作與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甚至帶來屈辱感。民主的覺醒使獨立自主的女性逐漸出現在群眾的視線中,傳統儒家女性觀的歷史局限性日益凸顯。而且,隨著近代日本社會日益增強的晚婚化、少子化趨勢,獨生子女間建立的婚姻就意味著改姓一方的姓氏將消失,這與本身存在于儒家家族觀念中的延續性相違背。現代化的推進也使“家”制度中的家業繼承對日本社會的作用漸弱,西方文明的傳入又使夫妻異姓成為很多年輕人追趕的潮流。日本社會中傳統的儒家思想受到文化多元性沖擊,種種因素重合之下,夫婦別姓的呼聲漸高。
別姓論的支持方認為家庭成員間的一體感是形式主義且抽象化的情感狀態體現,不必與實質的姓氏統一相牽扯。夫婦同姓只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形式主義產物,還不足以上升至家庭歸屬感、夫妻關系層面。尤其是近年來的輿論調查中夫婦別姓制的爭論愈演愈烈。
由夫婦姓氏爭論而引發的儒家家族觀等思想對日本社會產生作用的時效性問題被人們思考,女性的地位形象也開始更為廣泛地被社會關注。盡管別姓制已獲得了較多的群眾基礎,然而日本社會是一個十分重視傳統的社會,家族觀念在日本國民的精神世界中意義重大,因而家族意識、姓氏與家族的聯系等傳統因素始終會是夫婦別姓制真正得以實現的障礙[3]。
三、結語
隨著現代文明的演進,夫婦別姓制在群眾的呼喚下走上舞臺,這一制度的實行對提高女性地位、促進女性自立意識、鼓勵女性投身社會建設等方面將產生積極意義。我們可以認為,別姓論逐漸上升的支持率代表著男女平等文明意識的增強,但同樣可以說,這正是體現在姓氏文化上的儒家思想面臨著被批判、儒家家族制度在新時代新文明下面臨挑戰的境況。不可否認,儒家思想的部分觀念因其歷史局限性已跟不上日本的工業化、現代化、科技化、與正在擴大的經濟全球化,但我們卻始終不能忽視它對日本社會曾帶來的全方位的影響。
日本夫婦姓氏問題的最終走向依然值得深入探討,而對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又將可能涉及儒家文化在現世的發展。不管新時代下儒學將面臨怎樣的挑戰,我們都終須承認儒家文化的地位與其積極作用,并深入探討儒家思想中不合理因素的轉化方案,積極弘揚與發展傳統文化,讓其革新具體思想內涵,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利.日本傳統企業的管理制度[J].群文天地,2011(16):205.
[2]肖婷.淺談日本夫婦別姓問題[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6):322.
[3]王曼.談有關日本夫婦別姓論的爭論[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4(2):91. [責任編輯 張翼翔]
作者簡介: 王雅雯(1998.5— ),女,安徽淮南人,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化。
指導老師: 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