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英
摘 要:新課程教學特別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與多樣化,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
關鍵詞:教師;學生;探究;合作學習
回首這幾年的新課程體制下課堂教學改革試驗的教學歷程,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的教學模式呼喚我們的教學要更多地關注學生。本文試著對學生學習方式——合作探究學習方面的認識與嘗試作一回顧。
一、組織合作學習應遵循的原則
1.自主性原則
就是指優(yōu)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意識。學生是合作探究的主角。學生自覺設計,組織和開展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動手、動腦,提高了運用知識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合作探究學習模式就是發(fā)現法學習。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探索者,他和由衷感到一種創(chuàng)造的快樂。
2.全員性原則
要重視小組合作,強調學生整體參與。探究性討論主要以小組為組織形式,要求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讓每一個人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以集思廣益。在交流合作中,要考慮并欣賞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學會從分歧中尊重別人。
3.可行性原則
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選擇合適的合作內容作靈活多樣的選擇和安排,不應有俗套的模式。最好選取教學內容比較復雜、有一定的難度又富有一定挑戰(zhàn)性、綜合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因為單憑個人的能力學生會感覺有一定的困難,完成不了學習任務,但通過小組借助一些幫助,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獲得成功。學生就可以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組織合作學習應注意的幾個事項
1.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意向
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有不少學生仍習慣于老師的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只注重上課聽、做筆記、做好課后練習。對分配的任務不主動、不積極,影響了合作活動的效果。因此,教師必須調動學生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
2.要把握好“兩”個適度(次數、時間的分配度)
在一節(jié)課中不宜過多地安排小組合作,防止合作學習形式化。難度性大的合作探究性要事先布置,要求學生在課外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然后再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在課堂組織過程中一味趕進度,這樣的合作活動是毫無意義的,最終結論還是由教師得出。所以探究的難度、時間的分配度要把握好。
3.要嚴密組織,積極引導學生的發(fā)現活動
合作探究特別是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探究要防止學生的漫無邊際,目無紀律,胡言亂語,或成為幾個調皮學生的“放松時刻”,老師把握好“開放”和“控制”關系的度。教師畢竟是教學的組織者、領導者。控制什么?整個課堂教學進程、活動的組織、規(guī)則的執(zhí)行、紀律的維持、思維的導向及信息的反饋都應在教師的控制和引導之下,使得合作探究向有序高效的方向發(fā)展。
4.要組建結構合理的合作小組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進行優(yōu)化組合,同時注意女生與男生相互穿插,一般以4~8人一組為宜,人數太多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個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數太少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助。
5.要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和方式,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我們在學生合作探究結束后,在相互交流成果的過程中,教師對所有的屬于學生自主回答的答案,均應給予鼓勵性和肯定性評價,如“你說的很好”“這一點非常對”等鼓勵性的語言。使學生有一種“成功感”。對存在的問題以委婉的方式給學生指出來,使其明確今后應努力的方向和注意的問題。
評價方式除了老師評價外,還有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家長參評。學生制作的小作品、小論文、課件等都有家長的評價及學生的互評。來自同伴評價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家長的評價對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來說顯得特別珍貴,他們會以此作為動力,增強學習信心,憤發(fā)向前。
三、合作方式
從合作對象、合作的類型來說:可以是老師、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同學。因為每次合作探究的內容不同、目的也不一,所選的對象也應該不同。
如:七年級上冊活動課一《尋找歷史》,學生可以選擇與家長旅游、也可以選擇與同學的旅游作為此次的合作探究題目。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多種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家長共同參與,效果會更好。
四、開展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意義
1.從學校教育目標看
它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是教學模式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多種多樣的活動的展開、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它可以引發(fā)學生興趣施展才能,得到啟示和感染,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2.從學生知識結構和技能看
合作探究課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不受教本、大綱的束縛,學生還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各種事物,獲得很多課堂上得不到的信息,并運用眾多信息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
3.從學生的精神、觀念看
“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觀念。“合作學習”使學生關注的是“我們小組怎么樣”而不是“我怎么樣”,更有利于增強集體凝聚力與榮譽感,有利于學生發(fā)展良好的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形成正確的競爭觀、合作觀。
五、反思
(1)課時安排較緊張,一些合作探究的問題未能充分展開,總有夾生米飯的感覺。
(2)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夠,總要花一些時間去補充。
(3)切勿操之過急,盲目追趕潮流,傳統(tǒng)教學方法亦不能完全拋棄。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2003(10).
[2]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2).
[3]漆鳴編著.中學生心理發(fā)展與學習[M].航空工業(yè)出版社,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