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210037)
中國畫有著千年的歷史,它是運用毛筆、墨、宣紙共舞而產生變化無窮形象的藝術,是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在世界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千百年來,中國畫一直是文人墨客的最愛,被供奉在高高的藝術神壇之上。近年來,中國畫被引入小學的美術教學課程之中,筆者暑期也開展了“墨畫”教學教研專題活動,將中國傳統文化引進課堂,從小學就開設了中國畫教程,體會中國畫的博大精深,是我們美術教學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下面談談筆者在暑期開展中國畫教學的點滴體會。
美國教育之父福祿貝爾的教育觀點是: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游戲中學習成長,這是刺激和培育感情的火車頭。這是發展的智慧和培育創新精神的橋梁。這也是知識積累和升華河道。結合這樣的思想,如何將低年級的中國畫教學以“玩”或者是“游戲”的教學活動載體,讓學生在輕松的美術課堂中學習中國畫,掌握國畫技法,開發國畫學習對學生智力、情商的培養,同時還有培養學生對中國畫的興趣,是教師首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中國畫的工具、技法與學生們之前所學的兒童畫所用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差甚遠,有其獨特的水墨表現形式。針對這樣既傳統又特殊的國畫教學活動,筆者在第一節國畫課中安排了《水墨游戲》一課。學生們對新鮮事物總是充滿了好奇心,在介紹完中國畫的基本工具之后,讓學生輕松進行“跑線條”游戲,也就是讓學生自由地宣紙上用水與墨無意識,無主題的跑,使其產生國畫水墨交融的效果。學生在這么輕松的教學活動中,極大的展現出對國畫的學習興趣及熱情。“國畫式的涂鴉”,讓他們盡顯兒童的玩耍樂趣。這樣的教學既符合低學齡兒童的認知過程,又使課堂變得生機盎然。活動之后,教師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并有效的提問:水和墨之間是怎樣的關系?筆豎著拿畫出來的線條和側著拿畫的線條-樣嗎? 你還發現了中國畫工具的什么獨特的地方?通過活動,他們很容易發現生宣紙有遇水滲化的特點,水和墨,水多,墨淡;水少,墨濃;筆干,墨焦的水墨關系,很輕松地理解了“墨分五色”這個概念,也觀察到了用筆技巧,筆豎著畫線條圓滑,側著畫線條粗糙,從而學習毛筆的正確執筆姿勢,學會了中鋒、側鋒用筆。并突破性地觀察到用筆的輕重、用筆的方向不同,也會產生的不同筆跡。在游戲中自由體驗筆墨的特殊效果,愉快地感受水墨游戲的樂趣,更充分理解和感悟水墨畫的傳統文化氣息,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基本的筆墨技巧,這才是教學的真諦一將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
傳統水墨畫的學習模式是從臨摹入手,題材多以梅、蘭、竹菊為主。但這樣的教學模式較為死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得不到發展,同時不能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熱情不但不能激發反而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導致學生喪失學習信心和興趣。因此筆者設計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征的中國畫教學題材,盡量從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有生活感受的基礎上作畫。
《魚兒游游》是-年級學過的美術課程,學生們對魚兒的造型非常熟悉,如何引導學生運用水墨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呢?我通過圖片引導學生分析魚的外形及動態,并讓學生試著做一做魚的動作。接著出示國畫作品中的水墨用筆:引導學生認知,國畫的如何表現出魚兒,和普通的兒童畫有什么不同。通過引導學生嘗試
筆墨這樣的方式加深了學生對中國畫筆墨運用的認識。在這基礎上進行示范,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與掌握。同時,也學習了國畫技法專有名詞:如鉤線法、沒骨法、暈染法等。
正所謂“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沒有什么方法比讓學生對物進行觀察,更能讓學生了解事物的本質了。筆者根據時令來選擇題材,如10月畫菊、5月畫枇杷、春天畫春筍、端午畫粽子.因為這樣能有相應的實物讓學生觀察實物的外觀、色彩、生長情況。我嘗試上了《粽子》一課,首先讓學生了解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然后視頻欣賞了解怎樣用一片粽葉來包粽子及其外觀形狀等相關人文知識。觀察的同時鼓勵學生嘗試分析如何運用筆墨技法來表現,以及怎樣的構圖才。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中國畫工具的特點而且了解中國傳統活動、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中國畫中,自古到今都崇尚“意境”。所謂“意境”,就是通過描繪景物表達思想感情所行程的藝術境界。國畫中最難處理的是對意境方面的表達,不僅要有熟練的技法與完美無缺的構圖,更要求創作者具有高深的文化藝術修養和道德品質修養。
有的人會質疑,低年級的學生就講“意境”,學生能明白嗎?牛頓說過: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才能看得比別人更遠些。學生們從初學就以大師的作品為學習的范本,感受大師創作的心路,無疑對他們進一步感悟中國畫有很好的幫助和引領作用。在學習《枇杷》一課,筆者選了古今著名畫家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的枇杷作品給學生們欣賞,以齊白石為主介紹了他的生平、創作作品時的一些小故事,采用的技法、構圖分析,還對作品上的詩、書、印進行一定的解釋,讓學生們通過聯想產生共鳴,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經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們的審美水平得到了提高,創作的作品更富有思想內涵,更有感染力。
美國教育家羅恩菲德指出:“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造過程中變得更富有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于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經驗獲得較高的創造力,并將之運用于生活和職業,那么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已完成。”美術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能夠創造美。“生活無處不入畫”,花、茶壺、鞋子、房子都能是非常好的表現題材;在國畫創作教學階段,筆者鼓勵學生們走進生活,觀察閩南人如何品茶、觀察菜市場中的眾生相、觀察當地的各種特色小吃再巧妙地運用筆墨、線條,寓感情于畫中,將審美感受轉為審美表現,最終由自然美創造出藝術美來。
中國畫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讓低年級學生從小就學習中國畫,對提高少兒的文化品位大有裨益,我們在少兒國畫教學中既要傳承,又要發揚傳統中國畫的筆墨精神和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緊扣時代脈搏,不斷探索和改進,讓古老的藝術——國畫在少兒美術教育中煥發出青春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