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作者) (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210037)
17世紀,對于歐洲來講,是一個復雜多變的時期,資產階級的萌芽初現,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封建階級在統治上的力量開始減弱,可以說資本主義萌芽的形成給這個時期的歐洲帶了新的生機。經濟的快速發展,必定會對其他的產業帶來很大的影響,藝術就是受到影響的一部分。巴洛克藝術就是在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出現的一種藝術風格。巴洛克藝術風格下衍化了多樣的藝術形式,其中,荷蘭小畫派在形的成型就是其在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推動下發展,演變的一種藝術形式。
縱觀任何藝術的發展史,市場、經濟、教會思想、政權,是對藝術品開展目的起決定性作用的,17世紀的資本主義誕生對藝術的影響極為重大,巴洛克藝術產生于16世紀后期,巴洛克極度豪華是一種在宗教下的享樂,其次它具有激情,不再是之前藝術的那般寧靜和諧,充滿浪漫主義,有想象力推動激情,激情在想象里創作,再有就是巴洛克的靈魂就是變化性極強。17世紀,由于資本主義的基本形成,進入了巴洛克藝術的全盛期,18世紀開始逐漸衰落。
巴洛克藝術是十七世紀的一種藝術風格,開始于17世紀期間的羅馬時代。因為當時藝術核心區是代表藝術先驅的意大利,15、16世紀,意大利因為工廠規模的擴張,為下面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工藝的轉變,技術的進步,為畫家也成為了新興資本主義階級,新興資本主義的崛起,給畫家帶來了階級基礎。后期由于法國幾次對意大利的侵入,帶回了很多的意大利的藝術氛圍,風氣。當時的法國領導階級對意大利藝術的青睞,在后,法國在王權上的加強,使法國進入了最強盛的時期,政治基礎就此決定了,政治和文化是分不開的,政治強盛帶動文藝,強大的國家才有強盛的文化,藝術也在其中,而后,藝術中心徹底轉移到了法國,巴洛克藝術也就逐漸失去了原本明確的藝術方向,從而,也就被看成時尚和愛好了,隨之而來的就是走向沒落。政治中心決定了經濟,經濟有商品文化決定,反映出商業的重要性。
17世紀的歐洲,由于人們開始對封建社會的反對,加上資本主義的新興勢力的崛起,開始從封建社會慢慢向資本主義開始過渡,整個歐洲的趨勢就是,有大的帝國主義轉向民族國家,資本主義生產成為了主要的生產方式,此時的社會制度有了更多的自由發揮和民主存在,藝術在此時也掙脫了束縛,不再是宗教和宮廷下的產物,不再是貴族的專屬享受擁有的東西,脫離尊貴,普通的市民階級也可以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訂購藝術品,提高自己生活風雅度。
荷蘭還有一部分地區和比利時以及法國東北地區的一小部分,由于地理條件優越,手工發達,商業繁榮,最早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地方形成了稱為尼德蘭畫派。但是,尼德蘭畫派的作品題材依然停留在以神話故事為主的背景下,后期隨著工商業的出現,逐漸興起,發展越來越強,逐漸失去地位。
荷蘭在資本主義的推進下,藝術品因為資本主義的推進,油畫也變成了走上市場的商品,這同時改變了藝術家的繪畫目的,從而改變了畫家的繪畫的風格,大量進入市場。由于成為商品后,導致畫幅變得比較小,不在是大幅的社會題材,而是生活的小事,平常的生活狀態,題材不在區分高貴低賤,也不論豪華破舊,都被荷蘭畫家畫在了畫布上,記錄下來成為商品,可以表現的花樣多了,題材跨度較之前變更的廣了,所以又稱為“荷蘭小畫派”。
除了荷蘭之外的歐洲其他國家還處于巴洛克的流行風中,但并不影響小畫派在荷蘭的地位,也沒有對小畫派在風俗畫、靜物畫上作為先鋒這一地位造成影響。在寫實、透視、光和色的處理上是荷蘭小畫派贏得地位的主要手段。大部分的荷蘭小畫派的畫家都有扎實的寫實功底。荷蘭小畫派的作品有非常精密的組織,畫面表現不僅在細節這一塊特別深入,在題材內容的選取上也是特意的去采集,選材的同時還要對畫面大小取舍,這也正是小畫派的缺陷之一吧,為了迎合市場,失去原有的想法。不得不說在這些方面都做到極致,才擁有了荷蘭小畫派的精湛。
提到荷蘭繪畫藝術,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荷蘭三大畫師了吧,荷蘭最巔峰時期的那個時代,荷蘭三大畫家梵高,倫勃朗,還有一位是誰呢……我覺得多半人都不曉得。這個人就是維米爾,對于維米爾,大部分人是不了解的,要說荷蘭畫派的主要創作就有他的一席之地,都知道梵高是抽象派大師,倫勃朗是現實主義的大家,那荷蘭小畫派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風俗畫,而維米爾就是風俗畫派的領軍人物。
維米爾,一生貧寒,從小學習繪畫,21歲時候就成了當地的畫師級的知名人物,英年早逝的他,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沒人提起,似乎被歷史遺忘,直到十九世紀才被人們想起。他的作品大多數是日常生活狀態下的風俗畫,也有前期,小畫派沒有盛行時期的肖像畫,風景畫,風俗畫成就了維米爾。
第一眼看到他的作品會覺得簡單,大量概括導致細節不太清楚,相反,這正是他的手法,繪畫技藝高超,善于概括細節,加上那單純的畫面內容,經過推敲,使得作品顯得不那么“風俗”,而是有一種安靜,簡約,莊重,甜美的意境。這種意境,畫面的感覺恰好與他的生命形成鮮明的對比,現實中原本貧困潦倒,一輩子貧寒,卻在畫中體現對美好,舒適的生活的向往,這正是那時候畫家的堅韌不摧的品質。
在其代表作中,有被稱為北方的蒙娜麗莎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作品,四分之三的臉龐微正面,微側的身體,是少女般的嬌羞,光滑的肌膚也是那年級該有的特征,深色背景也更是將貞潔的少女凸顯無疑,這幅畫也有像蒙娜麗莎一樣,少女也有一樣的神秘感,少女的身份無從得知,她那驚鴻一瞥,把觀畫人帶入畫中。
另一幅他的代表作就是《倒牛奶的女人》,圖片描繪了簡單廚房的角落。光影效果十足,黃色上衣的暖,藍色圍裙的冷,對比的熱烈,緩緩流出的牛奶加上她神態平靜、安詳,流露出一種莊重肅穆的神態。粗糙的面包,破舊的水壺,一塊襯布,靜待的靜物,經典的靜物組合,一個竹籃,一盞老式油燈,樸素的裝飾,卻有著平凡的美麗。安靜統一的畫面,讓人感動,人的靈魂在不知不覺中被凈化了。在今天看來,這種對生活的樂觀和開放態度,對藝術的酷愛和堅持,對美妙事物的贊譽和頌揚,值得我們去學習去領悟的。
實際上,荷蘭小畫派是最具現實主義精神的,相比現實主義畫家米勒他辭掉工作特地去楓丹白露園畫農民,庫爾貝特地畫采石工,只是題材上的藝術追求而逃避現實中的困境,缺乏直面城市化更迭的勇氣,后來印象派彌補了這一點,所以要談現實主義精神,最合適的就是荷蘭小畫派,它的動機是最直面生活的,繪畫題材緊扣畫家的生活,縱觀小畫派的作品,那個地方的畫家只畫家到工作室這一段路程的場景、人物而且姿態動人,畫面情緒飽滿高漲,是藝術史中最為感性生動的一筆。
荷蘭小畫派不僅在肖像,風俗畫上有代表性,風景畫上也有很大的成就,十七世紀荷蘭風景畫已經脫離了晚期的思維式風景畫的風格,寫實是其最大的特點,脫離神話,宗教,風景就是純粹的鄉土風光,風景畫家更加愿意表現天然的原本面目,同時也加上記憶和情感。
荷蘭小畫派,能夠得到大眾的喜愛,是因為其將長期以來受到的宗教枷鎖打破,把現實作為創作的范本,從乞丐,街頭藝人,再到原來占有主導地位的資產階級,都可以是畫家畫在畫布上。
但,荷蘭小畫派并不是在資本主義下市場上的主導地位,歐洲大部分國家還是處在巴洛克的流行風下,加上資本主義的加快腳步在歐洲的進展,藝術品市場化越來越明顯,這使得荷蘭小畫派的畫家受到了生活給的壓力。間接導致了小畫派一度被認為是低級畫種,這種情況直到19世紀后才結束。在那之后,荷蘭學派和維米爾的藝術價值逐漸被人們認識,繼承,加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