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210037)
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傳統是中華人民引以為傲的瑰寶,對于它們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研究課題。中華傳統園林文化源遠流長,無論是皇家園林的恢弘氣勢,還是江南園林的曲水流觴,形態各異的園林藝術不僅讓我們領略到傳統藝術之美,也體悟到中華民族的美學之韻。中國園林文化中的“石”不僅是園林設計要素,也富含著文化意蘊。
什么是賞石?所謂賞石,就是指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石頭。古代賞石則是指曾經由古人收藏、賞玩,或在古代賞石審美定義下的有一定收藏觀賞歷史的石頭。一開始就這樣強調賞石這一概念,主要是因為古代賞石不論是從石種、造型方面,或者從審美觀點等方面都與現代賞石有著較大的差異。
在眾多歷史資料中,我們會看到很多關于古典賞石或傳統賞石這些不同的說法,他們其實是根據造型特點的不同來進行劃分。雖然名稱不同,但其審美是相通的,故下面將它們統稱為古代賞石。
縱觀中國石文化,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將自然界中隨處可見的石頭加工成了生活的工具和武器,同時還以石為材,串成掛墜來美化自己。從那時起,石文化便在我們中華大地上出現,最終開創了我國石文化輝煌光彩的局面。
古代賞石大多顯得丑陋不堪,頑劣之極而無一是處。這說明了古代賞石很大程度上注重“心賞”,他們強調觀賞者的心理感受。正如古代賞石“瘦、漏、皺、透”的賞石標準,石頭不僅造型丑陋,還有可能體皺如麻,千穿百孔,講究著觀賞者的心里變化,這樣一來,古代賞石不僅可以使觀賞者“坐擁山水”,也可以“心游萬仞”。這讓賞石被賞石者視如拱璧;讓鴻儒名人為之傾倒;讓文人賦詩詠唱。
“丑”石之丑,早在唐代就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唐代詩歌中有很多描寫。例如,白居易寫在《太湖石記》:“昏旦之交,名狀不可。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縷簇縮,盡在其中。”唐代詩人姚合也在其詩中寫到了賞石,由此可見,在唐朝便已形成“丑”石之賞丑的觀念。
在北宋時期,賞石大家米芾基于自己多年藏石、賞石的研究和經驗,建議以“瘦、漏、皺、透”為主導的標準。后來,清代畫家鄭板橋在《石》中寫道:“米元章說的石頭,可謂是最好的石頭。”東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則石之千態萬狀,皆從此出。燮畫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怪石是丑陋的,丑陋到極致,便是極致的美麗。
從這些文人的詩歌描寫中,更能體會到用欣賞怪石來體現中國古代文人對石的獨特美學:注重石材的質感,石的美和人類的共性,對石特征考慮的同時更關注于欣賞和玩石過程中形成的文化。這與文人的審美和興趣是一致的。
中國畫是“詩,書,畫,印”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載體。畫面中景觀相互結合,不僅豐富了畫面的內容,還延伸了畫面的藝術境界,給人以更多的視覺享受和深刻感受。
中國古典園林中包含許多繪畫元素。山水畫布局一向講求明確主次場景,有主要突出的場景,也有次要從屬的場景。園林的布局也強調要明確主次場景,不僅要突出主要場景,還要有景色來突出和回應主要場景。此外,山水畫的創作強調虛實結合,在古典園林中也常采用化實為虛等手法。
在古典園林的營建中,引入了許多文學因素,為園林景觀增添了豐富的詩歌來賦予詩意,以激發園丁的美感與內心的共鳴。在古老的園林設計中,園丁(尤其是江南私家園林的建造者)經常根據詩人的詩歌構思出一個迷人的園林概念。在園子建成后,還要有一個景色的名稱,這些名稱標題大多為景點景色賦予主題意義和藝術韻味。
石觀賞文化幾乎與繪畫藝術一起發展。魏晉南北朝是藝術精神的舞臺,是倡導“自然”的舞臺。在東晉時期,陶淵明將他最喜歡的雅石命名為“醒”,賦予他想要回歸自然的思想,這表明了石的自然性與生態性。
我國古代園林建筑藝術是一種以建筑物為主,輔以山石樹木、池塘水溪進行精心布局的綜合性居住場所。賞石反映了人與自然的親近,在一個園林中,放置一兩個奇石、怪石或一座山,咫尺之間創造出一番獨具風趣的山林野景,讓人流連其中。
自秦漢以來,“一池三山”園林布局的影響不斷擴大,逐漸形成了中國園林的獨特構成形式。各種各樣的奇石怪石也是園子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造園材料。隨著園林的發展,石鑒賞文化也進入了一個新的局面。明清時期,賞石之風盛行,一些文人積極參與在園林建造活動中。明代造園家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寫到:"疊石要回環峭拔,安插恰當。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這是對園林建造中石頭的總結。
在悠久的發展歷史中,石已成為園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縱覽我國各歷史名園,上至大型皇家御苑,下至文人雅土宅邸,賞石幾乎是無所不有,無處不在,可以說園無不石、石無不秀這一觀點,已成為我國古典園林的獨特內涵。
隨著私家園林的不斷發展,出現了以山水為主體的新形式,奇石怪巖逐漸重用在造園之中。整個社會的美學和思想都倡導自然風。中國賞石文化也在這時期逐漸從園林中分離,形成了獨立的藝術類別。賞石獨立后對于現代園林造園的效果也更具有觀賞價值。
中國園林造園的幾個重要手段是疊山、置石和理水。文震亨曾寫到:"水讓人感覺到悠遠,石讓人感受到歷史的韻味,園林水石,不可缺少。"石在園林景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現代景觀中,置石是一種景觀美化的方式,將石頭布置成天然暴露的巖石景觀,營造出自然生態的景觀效果。置石不僅可以修飾、點綴園林景觀空間,還具有一定保土和護坡等功能。現代景觀中的常用的石材類型主要由太湖石、黃石、等組成。
在園林造園中,石頭可分為特寫放置、分散放置和群落放置。特寫放置在江南地區被稱為立峰,是對山脈和巖石的特寫處理。通常用于單塊、大體積、姿態有較多變化的巖石,有時會將幾塊山石拼成一個山峰來進行造景處理。分散放置,也被稱為"散點",這種置石方式是由石頭組合設置來襯托環境或裝飾點綴建筑物、裝飾角落。散點在布置時會做出聚攏與分散、斷開與連續、主景與次景、高低、曲折等變化。而群落放置所在的空間較大,石材的體積較大,放置的石塊的堆數也較多。山石構成的幾案一般會布置在樹林開放的空地或樹蔭下,以方便游客休憩停留,營造出人們回歸自然、感受自然的意境。中國的賞石文化博大精深,雖然現代的大多數園林中布置的都是堆積石頭或者直接使用假山,但園林景觀中孤石的存在是賞石文化的最高體現。石頭不再局限于某一個具體特定的東西,而是以形似來引出神似,從而實現景觀的最佳觀看價值。
石是中國傳統園林之骨,是我國園林中重要的造園要素,盡管現代園林景觀在形式上和功能上與古典園林有著極大的不同,但其反映的美學思想和文化內涵總體上仍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置石組景仍然是現在的園林景觀中最經常看到、也是最能引起人們感同身受的景觀元素之一。賞石憑借其獨特的形狀和自然的魅力,為人們的生活環境增添了許多情趣和遐想,滿足了想要親近大自然的現代人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