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550000)
根據以往文獻,第一人稱的研究范圍有語言學和語言哲學。在語言學范圍內,第一人稱I的單獨探討不多,多和其他人稱在語用學范圍內被探討,文獻主要集中探討第一人稱I的具體指稱對象或者第一人稱I的非正常情況下使用的語用效果,例如萬濤,高鵬(2011)探討人稱I和we的語用,吳雍琪(2018)探討了第一稱的選擇。同時,第一人稱I也是語言哲學的研究對象,代海強(2016)討論維特根斯坦論對于第一人稱I的觀點。王湘南(2016)探討了第一人稱I的概念含義與運用條件,討論了第一人稱I是什么和什么時候可以運用第一人稱。唐熱風(2011)探討了第一人稱權威I的本質,認為第一人稱可以有確定自我存在的能力。本文基于人的能動性,探討第一人稱I是什么,確定了第一人稱I的實體是一種認識活動的存在。
在以往研究中第一人稱I的討論中,研究者只描寫了人稱符號I和指稱物的簡單對應,但是很少有第一人符號和指稱物在語言主體的心靈過程描述。王湘南(2016)認為:“能夠成為一個“我”或自我的在者或主體(這是有“第一人稱”的前提)對本身的一種自我意識或自我澄明的自知狀”,即自我能夠認識觀察到內部自身的活動”。而維特根斯坦說(2015):“‘I’這個詞并非意指一個與‘L.W.’相同的對象,甚至當我就是L.W.時也是如此,它不是與‘現在說話的那個人’這個表達式一樣意指同一個對象。不過,這不是說‘L.W.’和‘I’意指兩個不同的對象。這只不過意味著這些詞是我們語言中的不同工具”。維特根斯坦認為第一人稱I與指示詞和名稱是不同的,第一人稱是沒有指稱物的,即個人在說我的時候就確認了自我。同時維特根斯坦認為第一人稱有兩種情況,第一種人稱I是客體存在,第二種第一人稱I是主觀的存在,前者是處于公共觀察而后者是私人觀察,兩者觀察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外在物理屬性的觀察如My arms而后者屬于心靈的觀察,如My spiritual experiences。在后者中,對于語言使用者“I”是不需要確認的,但是對于人稱符號I則不是,人稱符號的“I”所在的指稱物在于認識論上的觀察和識別的問題。對于維根斯坦而言,在心靈觀察上人類沒有必要去確認I,因為這是這是一種默認的狀態,同時否認了第一人稱“I”心理主體,但是語言使用者是有必要去追問I是誰,即將I作為客體被觀察,因為語言使用者會發出Did I do that這樣的疑問句,即某人對自己過去的行為的追問,也就是自我對于自我意識的自知狀。在這里問句里的第一人稱是人稱符號,需要回答的人稱I是過去人稱符號的指稱物,即出現的兩個I,后者要去填補前者,所以這樣的句子意味著人稱符號I和指稱物的分開。人稱符號是中空的符號,只有在自我I對于自身內部的觀察后,第一人稱符號確定指稱物后變成實體。
本文將舉一個例子,在一場演講詞中,演講者說:“At night,I went to law school”。這里面的I在現場的情況會設定為默認的狀態,但是假如演講者突然提問自己:“Did I go to school?”,在這個時候演講者就被拋入人稱I和指稱物I的問題中,即被拋入語言和指稱物的互動中,也就是這是一場自我能力對第一人稱符號I和指稱物的有意識辨認、判斷和認證的認識過程,而接下來會闡述出現這一活動的條件。然而有對比指示人稱的代詞的反身代和相互代詞,反身代詞和相互代詞稱互為照應,如Each worker got his pay,each worker和his pay相互照應,人稱each worker和指示物his pay互相約束對應從而獲得句法實體,這種實體獲得是在句子內部完善的,也就是有且僅有這個句子的人稱不再進一步追問each worker和his所對應的實體,這里的行為的執行者只是存在于句子中,它是通過句法照應獲得,是兩個符號相互填充,只剩下最基本的人稱信息,即人類和男性,這種符號的實體是不變的固定的存在,是在句法上的實現。同時這樣的句法實體是在有且僅有的前提下存在,即實體在句法內可以自我滿足且只有句法內滿足。但是如果進一步追問不是通過句法實現的,那么句法實體則不能滿足實體意義了,也就是這個實體不僅是句法的存在,它是被人類主動尋找的實體。如某場演講中,當聽眾聽見Each worker got his pay的時候,作為現實中的指稱物需要審視自我是不是each worker的人稱符號的指稱物,如果聽眾不追問,即不追問自我是否真的就是each worker中的指稱物,那么現實中的worker只是現實世界里面worker并且和句子的人稱符號沒有任何互動,而句子worker則是got his pay中的的句法實體。但是如果作為聽眾的worker去追問人稱實體時候,人稱實體則可能發生變化??梢姷谝蝗朔Q實體在非句法獲得實體是一種追問指稱物和人稱符號的活動,同時答案會出現的差異。這種差異可以不以真實為前提,而是流轉在不同人之間,這是因為人類主動追求的工具不具有恒真性,但無論是否真實,人稱符號任然可以不斷的被填充改變,人稱的實體可以是可能真實的情況為標準,因為符號和實體不再是固定,所以人稱符號獲得多次擴充和實體化,而這些都是人稱符號和指稱物的互動。
如果說句法實體是通過句法自滿,并且是處于有且僅在句法的條件下,那么Each worker可以獲得his pay的句法實體,可以不需要聽眾進一步追問。但是第一人稱代詞是無法形成如each worker這樣的句子,在句子At night,I went to law school,句法無人稱參照語也無上下文參照,則人稱符號沒有句法指稱物。聽眾需要確認人稱符號是非句法的人稱指示物,即它需要聽眾主動去尋找人稱實體,這里要求一種具有辨認第一人稱符號I和指稱物關系的自我I的出現。維特根斯坦認為這樣的自我是將人稱符號I和指稱物I看成客觀物從而進行觀察,這里有一個辨認第一人稱符號I和指稱物的心理主體,確定人稱I和指稱物的關系依靠的具有觀察能力的自我,即能夠具有辨認、判斷、認證能力的自我I,這里的自我I能通過觀察物理屬性判斷人稱符號的I和指稱物的關系,這是一項認識過程,即人稱符號I和指稱物是需要經過認識才能讓人稱符號成為實體。在本文中聽眾需要去確定第一人稱符號實體I的時候,需要強調一點是演講者在本文也是屬于聽眾的范圍,和其他可能聽見這句話的擁有同樣的地位。聽眾成為了有意識、主動對人稱進行辨認、判斷、認證的自我心靈個體,這個聽眾的主體是可以依靠各種材料去辨認第一人稱I和指稱物的關系。只有在聽眾沒有能力或者拒絕追問第一人稱I的非句法實體的時候,具有辨認能力的聽眾才不會出現。也就是無論句法實體是否存在,只要聽眾無論因為什么理由去追問第一人稱符號I和指稱物的關系,人稱符號I就通過特定的流程讓人稱符號I獲得獲得人稱指示物,從而人稱符號成為實體。這就是實體存在的條件,即自我有意識地執行辨認、判斷和認證人稱實體的活動,且無論句法能不能提供句法實體。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非句法實體才能出現,如果缺乏這樣的意愿,那么即使有辨認的能力,句子第一人稱也無法獲得非句法人稱實體。總體而言,非句法的人稱實體可以總結為有一個意識的和主動的自我主體對人稱實體的辨認、判斷和認證的認知過程。
自我主體I追問非句法人稱符號的認識活動中,即將即第一人稱符號I和第一人稱符號的指稱物配對的活動中,這里需要將指稱物I的行為執行者和句子的行為執行者匹配在一起。這里面需要一定的中介將兩者匹配在一起,而行為就是中介,但是必須指出動作不具有保真性,即動作的統一并不保證活動后的第一人稱實體和現實統一,這里的統一只是依靠鑒定一定的材料斷定出來的結果,但是材料不一定具有恒真性,同時本文不討論材料的恒真性和收集材料后做出的判斷是否具有恒真性,本文只是借助這一過程解釋人稱實體的認知活動,即聽眾認識實體的過程。總體歸納,自我主體I追問人稱符號的認識活動有三個要素,可根據活動者和活動對象劃分?;顒诱撸河幸庾R主動辨認、判斷和認證第一人稱人稱符號I和指稱物,并且有能力執行相關行為的活動者I,而活動對象有兩個:第一,句子的人稱符號,即句子里面動作的執行者I1;第二,非句子的動作執行者I2?;顒又薪椋壕渥觿幼鳛閂1;非句法的動作為V2。結果表示為:∪表示I1和I2重合和∩表示I1和I2不重合。
以Tonight,I went to law school這句話為例,這句話應該看做I(I1 I2),即I對I1和I2的認識活動過程。首先I有意識審核非句法內的動作和句法內的動作,通過一定的材料進行辨認,非句子動作V1和句子動作V2是可以重合的,而V1的執行者為I1,V2的執行者為I2。這里將動作執行者和動作不看做主體和動作的前后關系,而是將兩者看做同一關系,可以通過并集符號表示兩者的重合,即我就是動作,動作就是我的關系。假如I通過收集證據發現,V1和V2是重合的即成為V,而動作又為I1和I2共同執行,那么即可判斷I2是I1這一符號的填充者,而如果V1和V2不能同時被I1和I2執行,則I1和I2不重合,I2不是I1的指稱物。具體過程如下:I1和I2重合∵I1∪V1 I1∪V1∵V1∪V2→V ∴I1∪VI2∪V ∴I1∪I2I1和I2。I1和I2不重合:∵I1∪V1 I1∩V1 ∵V1∪V2→V ∴I1∪VI2∩V ∴I1∩I2上述過程是包含了有意識辨認、判斷、認證這三個步驟,但是這個三個步驟并非單獨執行。從第一條件出現到結論出現都是有意識辨認,在結論出現包含了判斷,同時判斷也默認人稱實體,即認證了第一人稱實體的有效性和無效性??梢哉fI1和I2的參與過程都遵行以上的過程,句子At tonight,I went scholar過程為下:∵I1∪去了學校 I2∪去了學校1∵去了學校1∪去了學校2=去了學?!郔1∪去了學校 I2∪去了學校 ∴I1∪I2.如果判斷結果為I1執行了V1而I2沒有執行V2則過程為:∵I1∪去了學校1 I2∩去了學校1∵去了學校1∪去了學校2→去了學?!郔1∪去了學校 I2∩去了學校∴ I1∩I2。上訴過程是I所做的人稱實體辨認的認識活動過程,如果判斷結果為I1∪I2,那么后者成為前者填充者,前者成為實體,如果是I1 ∩ I2,后者的動作執行者不成為人稱符號I填。
本文以At tonight,I went to school為例子,探討自我對于句子第一人稱符號和非句子內第一人稱符號的辨認過程。首先,通過判斷,非句法第一人稱符號和其他代詞的情況不同,人稱符號無法形成句法實體,要求自我I出現對第一人稱符號I1和指稱物I2關系的做出判斷。其次,通過闡述人稱獲取的條件和人稱獲得的過程,說明第一人稱的非句法實體是一個擁有辨認、判斷和認證能力并且有意識使用這些能力的自我I,對第一人稱符號I和指稱物I2關系的認識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