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550000)
鄧仁華1認為自《馬氏文通》問世以來,存在句一直是語言學界關注的對象。同時,王辰玲2等認為存現句(即廣義存在句)包括(狹義)存在句和隱現句,其句式結構都體現為“表處所的名詞短語+動詞+名詞短語”,這種特定句式結構的概念義表達存在的含義。存在句一直是受到學者歡迎的話題之一,而“有”型存在句將是主要的研究對象,同時,很多學者曾對存在句進行分類,其分類主要有幾個方面,從動詞類型方面分類,崔顯軍3認為存在句表示某處某時存在某些人或物,它包括存在句、“V著”型存在句、“V過”型存在句、“有/是”型存在句和“名詞性謂語”型存在句五大類;從動詞靜態、動態情況角度,王娟娟4認為分為動態存在句和靜態存在句,靜態存在句包括“有/是”型存在句、“V著”型存在句、經歷體存在句、定心謂語句和名詞謂語句;動態存在句包括進行體動態存在句和完成體存在句。存在句的原型為“有”型存在句,而與原型存在句結構相似的邊緣存在句“V+有”和阮氏黎心5提出的“NP1+有+NP2+X”也逐漸受到關注。現有存在句的研究分別包括了“有”型存在句、“V著”和“V了”型存在句的比較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本文主要從現代漢語語料庫、孫宏林6的《由“V+有”構成的存在句》與《沈從文文集》7中收集語料,并對后兩類語料使用圓括號參引標明出處,對“有”型存在句及其邊緣存在句進行語義特征對比分析。
“有”型存在句是原型存在句,其結構為“NP1+有+NP2”;同時,它還有兩個邊緣存在句,分別是孫宏林提出的“NP1+VP+有+NP2”和阮氏黎心提出的“NP1+有+NP2+X”結構。正如阮氏黎心所認為“A+有+B”+X這種句子可以看作是帶有后續成分的“有”字句,我們稱為擴展型“有”字句。這幾類句子在結構與語義上有異同。本文將“NP1+VP+有+NP2”結構歸為一類,將“NP1+有+NP2”與“NP1+有+NP2+X”兩個結構歸為俠義的“有”型存在句,以便與“V+著”型存在句進行比較。
孫宏林對“V+有”型存在句的研究非常全面,不僅對NP1和NP2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和分類,還對“V”進行了總結。本文在其基礎上收集語料,并對其進行研究。
(1)各處人家門前皆晾曬有衣服同青菜。
(2)我家屋里土墻上,劃有好幾排半筷子長的道道。
(3)靠高地一邊建有窯洞。
(4)韓國人的名片幾乎全部印有漢字名字和單位。
當動詞皆為“V+有”結構時,動詞“V”將NP2存在的狀態都精確地描述了出來,即“V”在此處具有描述的功能,動詞皆可表達NP2存在的被動意義,即“V+有”結構在深層語義上與“NP2+被+VP+NP1”結構相等,但突顯的成分不同。在“V+有”存在句結構中,一部分“有”語法功能虛化為“著”,“有”后的成分是對“V”結果的延續,“V”多數情況下為瞬間性動詞,“V+有”結構則是對瞬間動詞結果的延續。如:在(2)中,NP2“好幾排半筷子長的道道”是被劃在土墻上的,“有”在此處承接述位NP2,“有”原本的動詞語法功能虛化為“著”。不僅僅表達一般時態下的靜態存在意義,此處表達了NP2作為“v”的結果,一直存在著。此處的“V+有”結構表達動作結果持續狀態。在整個結構中,主位是處所名詞NP1,在整個語義上突顯NP1,邏輯上的動詞執行主語被省去。語義上表達“我家屋里土墻上劃有好幾排半筷子長的道道”。然而,(3)句中的“建有”則不同,此處的“有”只承接動詞“建”的結果,并不表達動作的持續,而是表示動作已經完成,只呈現結果,不表達持續意義,即“靠高地一邊建得有窯洞”,且已經修建完成了。
(5)米蘭國立大學建于1923年,設有文科和理工科八個系。
(6)王果葉曾經患有小兒麻痹癥,左手和右腿留有殘疾。
(7)民意調查是一門極為嚴格的學問,在一些國家專門設有博士生課程。
但若句子中原本就存在表示時態的詞語時,“有”的時態意義就不存在了,句子表達的時態以這些詞語的時態意義為準,如:因為(5)(6)中存在“已經、曾經”等表時態的詞,所以,此處謂語動詞雖然依然是“V+有”結構,但是第一個句子表達過去的時態意義,而第二個句子依然表達完成意義。(5)和(7)兩個句子中,動詞皆為“設有”,其語義根據NP2的性質,暗含“開設有”的語義。在語義上同樣表達動作結果的持續。
本文將NP1+有+NP2+X和NP1+有+NP2兩種結構的語料按照“有”的不同語義分為單一固定型存在句和內部擴展型存在句。
1.單一固定型存在句
在語義上,單一固定型存在句(以下簡稱單一型)中“有”表達的語義是指唯一固定的語言意義,包括兩種語義情況,其一,由NP2的性質所決定,這種情況下NP2多為沒有生命的自然物體;其二,“有”只表達存在意義,其后的NP2可以是有生命或者無生命體,同時,其后一般會加上X
(8)背有龍鱗。
(9)樹林里有鳥兒唱歌。
(10)離縣城八十里的桃花村,有一塊山崖叫做海姑涯。
(11)在希臘南部的地中海里,有一個克里特島。
(12)這森林里有一條小河。
(13)在意大利的領土上竟有美國的軍事警察執行職務。
部分,對NP2進行補充說明。這種類型的存在句在語義上只表達存在的概念意義,對于存在的狀態沒有具體描述,此處的“有”表達NP2+X整體部分的存在,因為在這類句子中,NP2的存在狀態由其性質所決定,只有固定的狀態或者沒有狀態之分,如:(10)(11)(12)中的NP2屬于是自然存在物,它們的存在狀態是經過自然外力形成,因此,除非因為自然外力破壞,否則一般的狀態都不會變,如:(12)中的動詞“有”表達靜態存在,同時,還暗含“流淌有”的語義。(8)中的NP2是自然動物身上所有的,“有”在這個句子中表達存在的靜態意義,同時含有“長有”的意義。(9)和(13)中的“有”表達存在的意義,(9)和(13)中的NP2的狀態由后面的V來體現。(9)和(13)中NP2后面的V與NP2之間是主動關系,而(13)中的NP2后面的V和NP2之間則是被動關系,主要是對NP2進行補充說明。
2.內部擴展型存在句
內部擴展型存在句(以下簡稱內部型)有兩種結構(NP1+有+(adj.)+NP2和NP1+有+NP2+X),句子中NP2的存在狀態分別在句子內部NP2前面的修飾短語和其后的X部分給出,如:在(14)、(15)、(16)和(17)四個句子中,NP2前面的修飾語皆給出了V做為修飾語對NP2進行修
(14)每間宿舍有一個用木板拼架起來的大炕。
(15)墻壁上有描繪國王和女郎的壁畫。
(16)據統計,目前整個大地震災區8.2萬多戶全倒房戶中已有兩萬戶蓋起了永久性住房,其余基本住上了半永久性的住房。
(17)在全部門票中,有60萬張出售給西班牙之外的國家。
(18)在七層樓處,有一個窗子開著。
(19)門口有一群孩子在玩耍。
飾。此處的“有”在語義上分別含有其前面V的語意,如:(15)句子中,“描繪國王和女郎的”部分為修飾語部分,其中包含了動詞“描繪”,“有”在此句子中其存在方式確定為描繪在墻壁上,即(15)這個句子在語義上也與“墻壁上描繪有國王和女郎的壁畫”對等。在(19)句子中,X部分的“玩耍”依然表達“有”的狀態,即NP2存在的狀態,其語義相當于“門口玩耍有一群孩子”,然而,(18)句子卻與“在七層樓處,開有一個窗子”語義不同,此處的“開有一個窗子”語義上等同于“七層樓處被人安裝著一扇窗戶”,即此處的“開著”并非指NP2存在的狀態,而是指在七層樓處存在“一個窗子開著”這個事實。因此,像這樣的句子在結構上滿足內部型,但從語義上應該屬于單一型存在句。
當“V+有”中包含瞬間性動詞時,“V+有”結構中的“有”一般虛化為“著”,表達瞬間動詞所發生動作結果的延續。這種情況下,NP2為無生命體。“V+有”型存在句中,一部分的“有”語法功能虛化為“著”,這部分句子在語義上與“著”型存在句相同。如:(1)句子中,其語義上與“各處人家門前皆晾曬著衣服同青菜”相同。(1)中的“有”與“著”用法相同,在句子中都表達動作狀態的持續,其后都跟NP2,NP2皆為無生命體,而(2)和(4)句子中,“有”則是表達動作所造成的結果的持續。在這兩個句子中,“晾、劃和印”都屬于瞬間性動詞,而“曬”則是屬于延續性動詞。在(3)句子中,“有”與“著”不能互換,因此,在這樣的句子中“V+有”與“V+著”結構在語義上不能對等。在這個句子中,“建”屬于延續性動詞。
(20)背有龍鱗。
(21)樹林里有鳥兒唱歌。
(22)離縣城八十里的桃花村,有一塊山崖叫做海姑涯。
在單一型中,因其存在狀態皆為固定狀態,因此其在語義上與“V+有”結構皆對等,如:在(20)句子中,整個句子的語義相當于“背長有龍鱗”。此時,“有”的語法功能虛化為“著”,語義上與“背長著龍鱗”相同。雖然在語義上兩個句子對等,但是,“長有”中“有”的語法功能,下文稱“有1”,卻與“背有龍鱗”中的“有”,下文稱“有2”,不同。“有1”在句子中表存在的語法功能弱化,“有2”在句子中表達明確的存在意義。因此,“有1”與“有2”不能等同。“NP1+VP+NP2+X”結構有兩種句子,其一,在(22)句子中,雖然整個句子在語義上,等同于“立有”結構的句子,但是“有”所表達的也是明確的存在意義,與“立有”中的“有”卻不相同,因此同理,在語義上與“立著”不同,更不能互換;其二,在(21)句子中,“有”在此處表達X的存在,與“V+有”結構沒有聯系,與“V+著”結構更加不同。
(23)墻壁上有描繪國王和女郎的壁畫。
(24)在全部門票中,有60萬張出售給西班牙之外的國家。
在(23)與(24)兩個內部型存在句中,句子內部分別給出存在的狀態為“描繪”和“出售”,“有”所表達的語義與“描繪有”與“出售有”對等,但是,“描繪有”和“出售有”中的“有”等同于“著”,而“有”只表示存在意義,準確的說,在內部型存在句中的“有”功能和語義擴大了。
單一拓展型存在句中的“有”與內部拓展型存在句中的“有”都表達靜態存在意義。單一型存在狀態由本身自然狀態體現或只表達單一存在意義,內部型存在狀態由其內部給定的動詞體現,而“V+有”型存在句中的“有”相比之下語義縮小,當其動詞為瞬間動詞時,“V+有”中的“有”語法功能弱化為“著”,表達動詞結果的延續或動詞動作的延續;當其動詞為持續性動詞時,“有”只承接動詞結果,一般表完成。
注釋:
1.鄧仁華.漢語存在句的系統功能語法研究[J].現代外語,2015(1):37.
2.王辰玲.漢語存在句在韻律結構中的漸進性研究[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3(5):59-64.
3.崔顯軍.語義功能語言學視野下的漢語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24.
4.王娟娟.試析漢語存現構式及其多義性[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25-126.
5.阮氏黎心.漢—越語“有”字存在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23.
6.孫宏林.由“V+有”構成的存在句[J].世界漢語教學,1996(2):22-30.
7.沈從文.沈從文文集[M],香港:花城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