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418000)
我國基礎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教育應珍視優秀的民族、民間美術與文化遺產。運用多種工具、材料和美術語言創作具有一定思想和文化內涵的美術作品。因此,將民間優秀傳統文化與教學結合起來是教育工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我校處在素有“斗笠之鄉”的小鎮,竹編文化濃郁,且竹資源豐富。將竹編工藝與學校手工課程相結合,不僅可以發揚本地傳統文化,讓更多的年輕人能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民族瑰寶,還能利用資源優勢,改革現有手工課程教學現狀。
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應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每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都應有與生俱來的禮敬和自豪,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堅定的信念。因此,本土竹編手工課程的開發,讓學生認識到課本上的知識就在我們家鄉,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同時我校師范類學生作為本土地區未來的社會棟梁和傳播授業者,能更好的將傳統手工藝教授給下一代,這對繼承和發揚本土民間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
1.發揮本土資源優勢,拓寬手工教材廣度
當地學生從小對竹編工藝耳濡目染,并有深厚的情感,將生活中常見的竹編工藝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激情,創建具有本地特色、濃郁鄉情的手工課堂。針對目前中職師范類手工課程材料以紙類、布類為主,技法以裁剪、粘貼為主的的單一性,在手工課程中加入竹編工藝既豐富了手工教材的內容,又拓寬了手工教材的廣度。
2.創新手工教學模式,構建教育發展“共同體”
在學校教育中,學生所受的教育不僅僅來自某一位教師,更是校園所處的環境、校園文化、和管理者共同塑造的教育氛圍和育人文化,基于此,我們應重視教育領域中學校與地方、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互助,積極構建一種“共生”的文化氛圍,創新手工教學模式。如打破傳統課堂教師授課的教學方法,聘請非遺基地的手工藝人進課堂教學,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同時還可以利用地理優勢,大膽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深入民間基地實踐學習,更直觀的感受民間傳統工藝的魅力。參加斗笠文化節,開拓視野,學習更精湛的竹編技藝,為本土的未來教育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育上,地方支持學校,學校回報地方,構建教育發展共同體。
隨著教學發展的需要,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教育能力要不斷創新。通過對本土文化的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文化綜合素養;通過對傳統工藝的學習,鍛煉了教師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教學實踐,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因此,對竹編工藝的研究,加快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腳步,加大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力度。
將竹編工藝融入到手工教學中,就應以教材為指導,因此研發新教材,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研發新教材,需秉承以下兩個原則:
1.竹編工藝融入手工教材的適切性研究
竹編工藝較復雜,不是所有的工藝都能走進課堂,因此教師需深入調研,選取適合教學的竹編工藝。通過筆者的走訪調研,竹編的一般技法如一挑一編法、斜紋編法、鎖邊技法等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可以作為課堂學習的主要內容,操作難度較大的技法如菱紋編、波紋編等在課堂上就不予考慮了。
2.竹編工藝融入手工教材的多樣性研究
新課程要求實現教材的高質量和多樣化,這就要求每一本教材有自己的特色,有獨特的價值和功能。竹編工藝是挖掘學生獨特想法和開闊學生思維的極佳課程,在一定規則范圍內,竹編沒有刻板的要求,學生可以盡情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自創編法,從而擁有開闊的思路和主動思考的能力,在手工課堂上表達自我,因此竹編工藝融入課堂教學,增加了手工教材的多樣性。
教材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嚴謹的工作態度、教師團隊協作能力,做到事無巨細。
“雙”課堂教學模式是指“大課堂”教學和“小課堂”教學齊頭并進。
1.大課堂
因人數多,教學內容廣,因此我們定義傳統意義上的課堂為“大課堂”。大課堂有以下三個特點。
(1)重視基礎性知識
大課堂是統一教學,主要學習的內容是基本的編織技法,這是課堂教學中最難也是最關鍵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師的示范作用很重要。
(2)嘗試創新性材料
除竹質材料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索竹材與其他材料結合的可能性,如學生在作品中可以嘗試結合毛線、銅絲、塑料、藤條等材料進行創新,感受竹材與其他材料配合使用帶來的碰撞與融合。
(3)呈現生活性作品
教學內容可也可以更加“生活化”,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將美術作品應用于生活是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培養學生持久的實踐興趣與創作熱情,教師必須善于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把從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技能運用到生活中,來美化生活,讓學生獲得滿足感與幸福感,有效的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與創作激情。如花瓶、竹籃、燈籠、服裝等作品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2.小課堂
將課外的課堂教學定義為“小課堂”,在小課堂主要鉆研竹編技藝,也是我校進行竹編工作的重要陣地。小課堂包括兩種模式,一種是竹編工作室,另一種就是竹編社團。
(1)竹編工作室
竹編工作室的主要成員是我校美術教師,成立工作室的目的建設師資,把竹編工藝學好學精,更好的為學生授課。
首先,重構師資團隊。工作室授課教師不止是本校教師,還可以是民間手工藝人。在學習方式上我們可以采取“師徒制”這種傳統的傳承方式,我們把師傅放在第一位,作為整個師資團隊的“母體”,師傅會竭盡全力把知識傾囊相授,徒弟能更有效的學習竹編工藝的精髓。
其次,深掘市場價值。運用“田野調查法”深入實地調查和研究竹編工藝品的市場,調研發現市場上斗笠滯銷,究其原因是斗笠現階段的實用價值已不能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實際需求,斗笠存在制作工藝繁瑣、不易收納等缺點,因此我們的工作重點有兩個,一是通過研究竹編工藝,發明一種可收納的斗笠方便人民使用,另外就是拓展竹編的用途,開拓竹編更廣闊的適用市場,如在本土這樣一個旅游重地,可以研發一批精致的小斗笠,工作室成員利用自己熟悉的藝術表現形式如國畫、剪紙、工筆等將本土自然風光、人文美景、民俗風情融入到斗笠的制作當中,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開拓銷售市場。
最后,打造竹藝精品。因為現如今從事手工竹編的藝人年齡普遍偏大,編制精力和創作能力逐漸減弱,老齡化、斷代化的出現直接影響竹編工藝品的質量,因此工作室的教師責任重大,除手工教學必須準備的教具外,還要創新竹藝精品,如家居裝飾中常用燈罩、壁掛品,生活用品中的常見的手工包、花瓶等。
(2)竹編社團
社團的指導思想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社團成員主要是對竹編工藝感興趣、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在社團中最主要的是鉆研竹編工藝,把技術學細學精。
竹編社團作為竹編工藝傳承的主要陣地,教師的深入教學至關重要,因此要確保每周至少兩次進社團指導,時間一般為2個小時。除在校學習外,還可以采取更新穎的授課方式,如帶領學生走進斗笠之鄉的農家小院進行“采風寫生”,參加當地的斗笠藝術節等,可以更直觀的學習竹編技法、感受竹編工藝的魅力。社團還可與當地斗笠傳承所合作建立實踐基地進行實踐學習。
舉辦“指尖上的手藝——竹編”作品展,每個社團成員選取自己最優秀的作品參展,展示竹編的魅力,也給社員一個展示的平臺,帶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竹編社團中,擴大社團規模,使竹編社團更深入人心,使竹編工藝傳承范圍更廣。
“雙課堂”教學既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豐富了同學們的校園文化生活,學習竹編工藝,傳承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又延伸了手工課程的廣度,對我校的美術專業文化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