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塵里
板塊郵箱:xawbyl@sina.com

每當我們聽到一曲戰(zhàn)歌,往往會心潮澎湃熱血沸騰,那振奮的詞語配上激昂的旋律,無不挑動心弦,喚起斗志。兩千多年前,就有這樣的戰(zhàn)歌,在歷史關(guān)頭,起到過重要作用,留下了千古佳話。不尋常的是,這樣的戰(zhàn)歌獨獨出自秦地。請看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其詞曰: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詩翻成白話大意是這樣: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和你同披一件戰(zhàn)袍。大王要興兵打仗,修好咱的銳戈尖矛。咱的敵人都一樣,有仇我與你一起報!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和你同穿一件衫衣。大王要發(fā)兵打仗,修好咱的長矛大戟。我和你并肩戰(zhàn)斗到底!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和你伙穿一件下裙。大王要出兵打仗,修好咱的盔甲兵刃。我與你一同向前進!
讀誦此詩,如見旗飄飄、馬蕭蕭,若聞軍號響、戰(zhàn)鼓擂,隱現(xiàn)赳赳斗志、騰騰殺氣,充滿了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氣氛。
這首詩屬于秦風(fēng),也就是秦地格調(diào)的詩歌,它的豪邁激昂在《詩經(jīng)》里可說是別具一格,這應(yīng)當是一首戰(zhàn)歌。由于秦僻處西陲,常有異族入侵的憂患,所以產(chǎn)生這樣的軍謠不是偶然。它真切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秦人以大局為重,與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于興師”,他們就一呼百諾,踴躍出征,表現(xiàn)出無私的品質(zhì)和英雄氣概。
當時的秦國位于今甘肅東部及陜西一帶。那里地處偏遠,山深土厚,民性厚重戇直忠勇,其言其語其詩其歌也特色鮮明。后來古代的專家學(xué)者就曾對秦人之詩予以高度評價。班固在《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贊》中,說秦地“民俗修習(xí)戰(zhàn)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其風(fēng)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fēng)流猶存焉。”朱熹《詩集傳》也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于詩如此。”
如名家所稱,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這首詩中則以氣概勝。誦讀此詩,不禁為詩中如火燃燒的激情所感染,令人胸襟震蕩。詩歌用的是問答式的表現(xiàn)手法。一句“豈曰無衣”,似自疑,似反問,卻噴薄著怒不可遏的氣勢,仿佛在人們復(fù)仇的心上點一把火,而后無數(shù)戰(zhàn)士同聲響應(yīng):“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它的語言富有鮮明的動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象到戰(zhàn)士們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壯烈場面。
還有一件歷史大事襯映著《無衣》的不同尋常。
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由伍子胥、孫武統(tǒng)領(lǐng)進攻楚國,所向披靡,攻陷了楚國首府郢都,楚昭王逃到了隋國,滿懷殺父之仇的伍子胥對楚平王掘墓鞭尸,又不依不饒地攻向隋國追捕楚昭王,誓把楚國王室趕盡殺絕。楚國大臣申包胥是伍子胥的好友,他深愛自己的國,當初他曾對伍子胥起誓說,你若滅楚國,我必復(fù)楚國。這會兒他想起楚平王夫人是秦哀公之女,楚昭王乃秦之甥,要解楚之難必須求助于秦。于是他晝夜兼程趕往秦國,走得腳腿都磨破,步步流血,扯下衣裳裹住傷口繼續(xù)走。好不容易來到秦都城雍州,乞求秦哀公興兵援救,秦哀公卻遲疑推托不想管閑事,說請申包胥進賓館先休息,他再與群臣研究研究,之后就沒了下文。申包胥請命愈急,秦哀公拖著就是不發(fā)兵。申包胥又急又悲,立于秦庭靠著宮墻嚎啕大哭,據(jù)說一連哭了七天七夜,連水都不喝一口,眼淚哭干哭出了鮮血,差一點兒就哭死了。秦哀公聽說這情形大驚,連聲叫道:“楚臣為了其國君居然能這個樣子?”不免又感動又憐憫,流著熱淚說,“楚雖無道,卻有這樣的臣子,難道能眼看著它滅亡嗎?”于是他立即召見申包胥,當場賦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就是這首《無衣》,從秦王口中語調(diào)鏗鏘地誦出,擲地有聲,威武莊嚴。申包胥一聽頓時來勁了,本該喜極而泣卻欲哭無淚,眼淚早哭干了,他趴在地下連著磕了九個響頭才坐起。太感謝了!這就是誓師號令啊,這下子楚國有救了!申包胥這才開始吃點兒喝點兒,隨后領(lǐng)著秦國救兵開拔,最終擊退了吳軍,挽救了楚國。
這首詩對秦軍來說有巨大的鼓舞力量。可以想像,當秦公決計出兵,此詩猶如誓師詞;對士兵們來說,則又似動員號令。對外使而言,這就是宣戰(zhàn)國書,申包胥聽了哪能不激動?
這首詩并不是秦哀公即興而作,應(yīng)該很早就流行于秦軍中,是一首豪邁的秦國戰(zhàn)歌。當時,面對義無反顧的申包胥,秦哀公決心已定,用不著再用外交辭令,于是開口誦出《無衣》作表白。此詩一出,堅定有力,意思再明白不過了。
《秦風(fēng)·無衣》,非秦莫屬。詩三百篇,唯此鼓舞。這樣的詩歌,以昂揚振奮的英雄氣概獨顯,國君用以對外宣言,用以頒軍令、振士氣、顯國威,因為它是名作,是大器,是國魂,是高規(guī)格的絕唱,才有如此分量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