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五 福
板塊郵箱:leiyanmaomao@126.com

每天上午9時,70歲的徐萬懷準時來到他位于大雁塔附近的攤位前忙碌起來:裁棉布、調染料、修印版……今天,老人即將開始制作的是一種幾近失傳的陜西農家印花布——“印花袱子”。“印花袱子”是將彩色染料依次通過牛皮紙印版漏印到素面土布上,形成花紋。品種以龍鳳呈祥、喜鵲銜梅、金魚鬧蓮、花開富貴等有吉祥寓意的圖案為主。常見于陜西渭北地區農家的門簾、窗簾、桌布、床罩、圍裙、包袱等日常用品中,也可作為姑娘出嫁時的嫁妝。
制作“印花袱子”,須先將印版敷在棉布上,用刷子蘸上染料平刷,染料透過印版花紋漏到棉布上,從而達到染色的目的。徐萬懷介紹說:印花的關鍵環節是“套色”,每一個版面只能“套”一種顏色,“套色”準確,色塊才不會重疊。農家印花條件簡陋,也沒有標尺,“套色”時全憑經驗和感覺,“手熟自然準”。由于渭北地區的百姓喜歡大紅大綠、色彩鮮艷的印花品種,“印花袱子”的顏色多以紅、黃、藍、綠為主,這就意味著印一塊花布至少套4次版,刷4種色,過程繁瑣而費時,徐萬懷制作一塊“印花袱子”大約需要30分鐘。他在長期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配色和印刷流程,使得“印花袱子”在色彩呈現上達到清晰透氣、厚重熱烈、艷而不俗的效果。


徐萬懷是陜西韓城芝川鎮人,從事“印花袱子”制作近50年。他介紹說:“印花襖子”流行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的渭北農民很窮,買不起機器印染的“洋布”,就自己動手用牛皮紙刻出印版,在土布上印花,一片花布簾子或袱子也就一兩塊錢。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大家都喜歡花布,有印花手藝的人那時很吃香,“給誰家幫忙印個花,人家都用撈面條、白蒸饃招待哩!”
對于“印花袱子”的現狀,徐萬懷很不樂觀。“年輕人都耍洋貨哩,看不上這萬貨(關中方言,被人厭棄的東西),沒人買就不能生存。但是話又說回來,咱這‘印花袱子’內容真實接地氣,色彩鮮艷又真材實料,如果好好推廣說不定還有希望。人家南方的蠟染也出自農家,但是推廣得好,知名度高,賣得就很火。”
徐萬懷的攤位面積不大,兩米見方,每天三到五幅的銷量僅能維持基本支出。他無不擔憂地說,現在從事“印花袱子”制作的老藝人已所剩無幾,自己也不指望“印花袱子”掙錢,主要是想把它展示出來,讓大家知道以前陜西渭北農村還有這種老手藝。它不僅顯示出老陜人心靈手巧、因地制宜的創造力,更見證咱老陜在艱苦年代也不忘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