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木
近來,人們對華為的關注度極高,任正非也成了媒體追逐的熱門人物,英國BBC、加拿大CTV、美國CNN、中央電視臺多家媒體先后對他進行了采訪。在這幾次采訪中,任正非侃侃而談,他的真知灼見讓人們看到了他的內心世界,也讓世界了解了華為。
面對美國政府的打壓,任正非看得非常通透,奉勸國人要把憤怒和理智分開、把政治和商業分開、把愛國和商品分開、把美國和美國政客分開、把美國政客和美國企業分開,永遠不要被民粹情緒所左右。
思想深度決定認知高度。正因為任正非看得深,看到了“大勢”,才能有如此氣魄,才能夠成為企業家而不是商人,因此也才能成就了今日的華為。
那么,任正非的思想深度在哪里?
任正非認為,搞芯片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砸物理學家。中國要想提高競爭力,靠錢不行,得靠人才。人才從哪里來?從教育中來。所以,中美貿易戰的根本問題是教育水平。要和美國競爭,唯有提高教育。華為之所以達到今天的成就,在于吸引了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六萬多名各類工程師……基礎教育是人才成長的起點,創新人才來自創新的基礎教育。所以,中國要想跟西方競技,唯有踏踏實實振興教育。
我們的基礎教育當下是怎樣一個狀況呢?現在,國人心里都明白,中小學的基礎教育已被應試教育綁架。看看讓學生家長仰慕的河北衡水中學、安徽毛坦廠中學,這些學校完全是為了應對高考。在這些學校里,學生每天除了學習就是睡覺。分秒必爭的地獄式學習方法,高度契合了應試教育。
中國的基礎教育在嚴重“應試”傾向的引導下,究竟要走向何方?我們難道不需要思考一點什么嗎?
為了考試分數而學習,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其實,家長和老師也明白,孩子所學的知識,很可能他們一輩子都用不上,但為了應付考試,又不得不逼著孩子去往死里學,而這樣的教育后果又將延伸到大學里面——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差,沒有創新能力。長此以往,我國的科技競爭力必將受到嚴重影響。
如今在我們的大學里,一個教師能不能獲得職位上的晉升,能不能獲得更多的科研資金,都與發表論文篇數和論文含金量有關。于是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中出現了學術造假——武漢大學生物學院教授編造實驗數據、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學術造假,甚至在國際學術界也引起了不小的波瀾。今年2月,演員翟天臨更是鬧出了笑話——在直播中回答網友提問時,不知知網為何物,因此他的博士學位真實性受到質疑。
本來大學里面是薈萃創新人才,出大師、出思想的地方。放眼世界,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大都來自于大學的教師。像米塞斯、哈耶克、熊彼特、德魯克這些引領時代的思考者,創造出他們的學術思想影響著世界直至今日。對此,我們有理由反思,中國的大學為什么出現不了世界大師級的學者?
人才不是憑空掉下來的,需要有教育基礎、文化底蘊和適宜的環境。一個扼殺了獨立思考能力,機械地死記硬背的應試教育,能夠培養出創新人才后備軍嗎?大學更應是學術氣氛濃厚,踏踏實實做學問的殿堂,而不是名利場。正如任正非所說,P2P、互聯網、金融、房地產、山寨商品等等泡沫,使得人們的學術思想也泡沫化了。一個基礎理論形成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如果大家都不認真去做理論,都去喊口號,幾十年以后我們不會更加強大。所以,我們還是要踏踏實實做學問。
日前,看到經濟學家向松祚讀任正非訪談的感言。向松祚說,讀著讀著,我突然仰天長嘆,悲從中來。嗚呼!任正非先生看似坦蕩從容的話語,實在是飽含著深沉的悲壯和深深的憂慮。任正非先生所談者看似是華為,所憂者其實是中華。他關注的問題表面看起來是華為如何應對當下所遭遇的困境,實際上內心深處所憂所慮者,卻是國家的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科學創造、科技創新、對外開放以及全球人才競爭。
任正非的思想深度決定華為會走得更遠,他的遠見卓識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靈魂在于文化,在于哲學,在于教育。這也是我所理解的華為政治正確的體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