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濱,劉 寧,郭 斌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山東 青州 262500)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是與普通教育并存的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對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期,產業轉型步伐加快,需要一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結合新時代職業教育功能新定位,作出了形勢新判斷和工作新部署。其中,《方案》中提出深化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在充分發揮學校育人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時激發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內生動力,厚植職業教育所需的企業文化環境,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走進職業教育,與職業院校共同培養技能人才。
但是,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大背景下,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由于受辦學定位的偏差、職業教育產業化的影響,忽略了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精神的培育。因此,工匠精神與職業技能的有效融合,成為制約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瓶頸。
根據辭海的解釋,“工匠”指的是有一定工藝專長的匠人;精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的心理狀態,它是物質運動的最高產物。所謂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對自己制作或生產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視技術為藝術的精神理念。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工匠精神,在思想層面,就是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在行為層面,就是開拓創新、持續專注;在目標層面,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工匠精神是一種在設計上追求獨具匠心、質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藝上追求盡善盡美的精神,蘊含著敬業、嚴謹、踏實、專注、創新、拼搏等可貴品質。
不同時代,“工匠精神”有著不同的涵義。新時代,應將工匠精神融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匠精神還應包含理想信念、愛黨愛國、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現代職業院校是塑造“大國工匠”的搖籃,擔負著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重任。職業院校應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立德是基礎,育人是任務,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是職業院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之一。因此,職業院校必須要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把“工匠精神”與職業技能相融合。
“十三五”期間,我國面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產業結構升級、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的重大任務,關鍵在于提高中國產品的質量,創新品牌、增多品種,歸根結底離不開高素質的大國工匠,只有將工匠精神和職業技能相融合,才能提高我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要具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高素質高技術技能人才的魂魄。因此,職業院校加強對青年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本質上就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
學院教師走訪頂崗實習學生時,深入企業內部進行問卷調查,71.5%的企業更為看中的是學生的工匠精神,而不再是職業技能。敬業是工匠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很重要,尤其是樹立起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給客戶無可挑剔的體驗。將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個環節,做出打動人心的一流產品。
高職教育作為中國教育的一種,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地照搬高等教育辦學模式,需要探索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道路。由于處在發展階段,高職教育在辦學定位中權重各要素時,忽略工匠精神的培育,過于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一味追求各種證書、就業率,淡化了“工匠精神”對人才培養的作用,如何將工匠精神與職業技能有效地融合,是目前人才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需求。
高職院校處在工學交替、校企合作的大環境下,現代學徒制應運誕生,它是師生關系重構的過程,企業不再過多地看重學生的職業技能,而是越來越看中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文化。但是學生在校園、課堂、實訓基地中,只是一味地按照養成的行為習慣去學習,缺乏養成“工匠精神”的氛圍,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中去,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大部分是應屆畢業生考取新進的,真正從企業里引進的不多,教師主要承擔教學工作量,進企業鍛煉的時間少,在進企業鍛煉時,過于形式化,而沒有深入了解企業的體制機制和企業文化,進而導致高職院校缺乏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
教學的三維目標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相互制約。高職教育中,很多教師重視知識目標,忽視素質目標,素質目標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載體,如何將企業文化和工匠精神注入到教學的素質目標,是衡量一節課、一個教師的重要水準。
從文化對人的影響層面看,校園文化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每時每刻影響著每一位學子。濰坊工程職業學院的校訓上寫著“做精做實,創業創造”,以培養“專長突出、技能過硬、素質全面”的技能型人才。一是學院要通過開展“大國工匠和勞動模范進校園”、“優秀畢業生進校園經驗分享”活動,利用學院的宣傳欄、展示板、廣播來宣傳他們的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植入和傳承工匠精神。二是建設學院文化長廊,在長廊中重點展示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工匠,并附上詳細的工匠人物介紹,讓工匠精神悄無聲息地注入到學生的內心之中;三是組建大師工作室、青年教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以提升人才整體素質和技能為核心,充分發揮了技藝傳承、技能攻關、技能推廣等重要作用。通過教師隊伍的強化,學院培養了許多知識和技能兼備的雙師型人才;四是設置“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工匠”公眾號平臺,定期推送國內外知名工匠,傳承工藝技能的同時用自身的“工匠精神”感染每一位讀者。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型示范是現代學徒制。我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實施過程中,從卡特彼勒選拔了以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中國工程機械學會特聘專家劉寶新師傅為首的大國工匠,將卡特彼勒生產體系融入到學徒培養全過程中。系統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由卡特彼勒獲得黑帶認證的師傅為學徒開設“卡特彼勒綠帶”、“卡特彼勒黃帶”等4門課程,并通過卡特彼勒培訓中心的SWE培訓,落實到崗位實踐中,使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過程充分融入“CPS”和“工匠精神”,使學生的職業素質達到世界500強的崗位要求的同時,精準傳承“工匠精神”。學徒100%通過卡特彼勒黃帶或綠帶認證,獲取卡特彼勒黃帶或綠帶證書。大國工匠、國務院終身津貼獲得者、國家機械行業技術專家、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劉寶新師傅,在教學過程中的敬業與樂業,嚴謹與細致,深深感染了教學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大家以劉寶新為榜樣,追求卓越,形成強大育人能力。如劉寶新師傅在鉗工教學中,以傳統鉗工的八級工要求學徒,學徒加工工件的光潔度比磨床磨過的精度還要高,僅僅經過2周訓練,學徒就能達到五六級工的水平,極大激發了學徒的學習熱情,更激發了其他師傅的嚴謹與細致,教學效果極好,深受學徒喜愛,學徒由衷地熱愛所從事的工種,投入到技術和“工匠精神”傳承過程中。
技能大賽是反映學生職業技能的平臺,高效率、高質量、高精準地引領學生錘煉專業技能,成為技術技能型人才。學校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評”的理念,積極鼓勵全院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競賽,搭建技能大賽平臺,使工匠精神和職業技能融合,形成專業全覆蓋、“院級—省級—國家級”渡橋式技術技能競賽體系,教賽學做融合,搭建出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平臺和成長通道。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一支傳播文化的師資隊伍,這支隊伍由校企雙方人員共同組成,包括學校的骨干教師和企業的師傅,他們構成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雙重導師。學校選派一批高素質的骨干教師深入企業鍛煉,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各企業的文化與企業的管理經驗和培訓經驗, 使得實踐鍛煉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合作企業選派一批企業師傅入駐學校,與教師結對子,攜手合作,開展“結對幫教”活動,積極吸引更多的能工巧匠進入課堂,介入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學目標的確定中來,讓企業文化彌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耳濡目染。
學院鼓勵專業教師假期到企業實習、實踐、鍛煉,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并將教師下企業鍛煉的經歷作為教師職稱評定的重要指標之一。我院汽車工程系聘任卡特彼勒優秀職工魯傳吉等人進入學院,擔任專業實踐課的教學工作,據調查可知,學生喜歡企業師傅的課程,克服以往學生上課不聽講、開小差的現象,企業師傅以自身豐富的實戰經驗和濃厚的企業文化深深感染著每一名學生。
教師在專業教學過程中, 應結合學生的學情分析和成長規律, 選取適當的教法和途徑, 將學生必須具備的“工匠精神”整合到專業課程教學目標(尤其是素質目標)、教學內容和評價機制中去, 使“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緊密結合, 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逐步滲透“工匠精神”, 讓學生逐漸養成愛崗敬業、遵章守紀、樂于奉獻、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
考核評價機制是導向。從教育主管部門層面看,將工匠精神和職業技能融合度納入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評估的過程之中,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引導學校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從學院層面看,要將“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為教學監測杠桿,健全教師考核評價機制,納入教師的職稱評聘環節。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職業教育需要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一批高質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職業院校作為人才的“供給側”,需要從院校的頂層設計出發,多維度地探索職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融合途徑,讓二者由傳統的“分離”走向“融合”,塑造一批新時代職業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