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貴
[作者通聯:河北臨西第二中學]
著名作家、編輯家、語文教育家葉開,近幾年來,涉足語文教育,出版《語文是什么》《寫作課》《葉開的魔法語文》(12卷)等,提出很多獨特的思想,并進行了深度實踐探索,取得豐碩成果。
葉開在《語文是什么》中指出:“即將到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中,中國要有勇氣打破高考的魔咒,從而拓寬教育思路,以新的活性教育思想來培養、儲備相應的人才,應對全球性工業革命的轉型,避免在新一輪工業轉型中再度成為落后國家。”顯然,他是站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和民族發展、創新的角度來推動他的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縱觀其理論和實踐有以下特點:思想上,遵循“人的教育”這一核心;閱讀上,讓學生讀最好的經典;寫作上,反對“套作”,讓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培養學生的想象、創新能力。闡要如下:
一、反對“套作”,主張表達真情實感。“套作”是目前中小學寫作教學之痛。葉開曾尖銳地指出:“很多小學生從寫作文開始就學會撒謊、懂得應付、被迫造假。更多小學生在語文教師的‘唆使’下,用某一篇‘模板文’去套在各種情形上,空洞和蒼白的表達,寫成文章也只能是無趣無味。”現實有一例:有一個班級的同學在學了有關“自然美”的文章后,老師布置寫作,交上來的文章,開頭基本上是“你思考過自然的美嗎”?其雷同性可見一斑。有些高中生,從高一就開始寫“考試體”文章,嚴格按照“套路”來套,老師并且反復強調寫作要揣摩閱卷老師的心理。而葉開主張要寫真情實感、“基于事實的寫作”,反對“在作文‘套路’中,不要求表達真情實感,而是寫出‘正確思想’”。反對“荒謬的套路,虛情假意,言不由衷”,指出“被灌輸的經驗,就是虛假的經驗。運用虛假的經驗來寫作,就是虛偽的寫作”。在“寫作”指導中,他經常進行“自動寫作”訓練,經常激勵學生:“要釋放自己,打開自己,不要被各種規矩約束,可以想到什么寫什么”。并指出 “接近于理想的表達,都是自由表達”。這種堅定的聲音,是真正打開學生“腦洞”的關鍵,是引領學生進入寫作之門的關鍵。他“魔法”寫作的核心就在于自由表達之下,對學生潛能的激發、學生沉睡思想的喚醒、蟄伏情感的激活。他之所以提倡自由表達,是出于他人道主義教育思想。他指出:“中國新文化運動以來,最大的貢獻就是引進人道主義思想。人道主義思想,是人類文明從封建專制時代進入現代民主制度的主要精神源泉。在反思專制、批判獨裁時,人道主義是建立在對人本身價值充分肯定基礎上的批判。”人道就是對人的尊重,對人的解放。而在寫作教學中只有做到尊重學生,解放學生,學生才能真正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進行新的創造,一切為了利益,為了“應試”而對學生加以壓抑、鉗制都是不仁道的。他在評價《開明國語課本》時也指出:“這部教材不以打壓學生蓬勃的個性,修剪他們的初萌思想為目的,而是尊重不同愛好、不同情趣、不同性格。”同樣看出他人道主義思想情懷。其實,寫作教學為了“應試”,把學生強制性地鉗制到“套作”中,從學生終身發展來看,同樣是不仁道的。鉗制性教育,泯滅的是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戕害的是學生的心智,毀滅的是民族的未來。而我們的寫作教學,應該如何,不是很清楚了嗎?葉開為什么堅定地發對“套作”,提倡個性化表達,要求學生寫真情實感,原因也在這里。
第二,提倡虛構式寫作。長期以來,寫作教學,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對寫作內容的要求,除了要求寫生活以外,似乎沒有其他具體的說明。葉開將學生的發展分成兩個階段:6至12歲之前為幻想期,12歲到18歲邏輯期,主張根據年齡進行差異性教學。他認為,幻想期應進行虛構類作品的賞析和寫作訓練,鼓勵“語言再創造”;邏輯期則應進行說理性文章訓練。基于年齡特征,基于創新創造力的培養,他把世界分為兩種:一是現實世界,一是“暗世界”。“暗世界”又包括“內心世界”和“非現實世界”。他說:“很多同學喜歡暗地里寫作,不是寫作文,而是寫網文,歷史、穿越、修真、玄幻、奇幻、科幻,各種類型都有。這種寫作,可以說是你的‘暗世界’。在現實生活中你是乖乖女,在‘暗世界’里你是‘花千骨’。在現實生活中你是乖乖仔,在‘暗世界’你是一個拳頭揮出去,可以打倒無數豪杰的一代天驕的大神。每個人都有狂野的內心,但因為各種原因而不能在現實生活中暴露,只能在虛構世界里。”“人類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我們有一種愿望,總是想創造出一個更美好激動人心的虛構世界,而讓自己心馳神往。寫作讓我們能夠重溫過去、現在與未來,擁有一倍的生活。這就是寫作的魔法。”這里指出了虛構式即幻想寫作及其意義。而他引導小學生寫作,基本上是以“虛構”為主的,他所從事的寫作教學,已經不是我們課堂上所謂的“作文”,而是一種真正的“創作”了。創作是一種創造,而其他寫作是一種呈現,這是葉老師的一種精準概括。其實,關于兒童的寫作不少老師已經進行了許多探索,比如浙江特級教師施民貴便著有《童話習作:開發兒童幻想力》一書,和葉開所總結的6—12歲為幻想期是相為互應的。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在其《愛彌兒》的開篇便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他要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強使一種樹木結出另一種樹木的果實;他將氣候、風 、雨季節搞得混亂不清;他殘害他的狗、他的馬和他的奴仆;他擾亂一切,毀傷一切東西的本來面目;他喜愛丑陋和奇形怪狀的東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個樣子,甚至對人也是如此,必須把人象練馬場的馬那樣加以訓練;必須把人象花園中的樹木那樣,照他喜愛的樣子弄得歪歪扭扭。”可見遵循兒童成長規律,進行幻想“虛構式”訓練的重要。它本身就是對美好天性的保護,對未來創造力的滋養,事關人才成長的大局,未來社會發展的大局。這一點,對于寫作教學愛走老路,愛在“技巧”中折騰的老師,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沖擊,是觀念的一次重大的顛覆。
第三,注重語言的創新。對于語言表達的要求,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停留在準確、形象、生動上。上世紀90年代,章熊老師注重語言的科學化思維訓練,提出了簡明、連貫、得體的語言表達新要求,并出版了 《簡明·連貫·得體:中學生的語言修養和訓練》一書。簡明、連貫、得體也逐漸納入高考作文語言的評價體系之中。但從總體而言,當代語言哲學思想,語言在人發展中的作用,語言和思維的關系等等問題,到現在還沒有進入多數老師的視野。而整個語文教學膚淺而不能深入,干板而無生趣大都和對語言教育的忽視有關。也就是說,整個語文教育,我們不少老師注重的是表面的所謂思路、結構、語法、修辭等構件,而沒有重視處在文章最深層處的語言。所以,大多數課堂教學拉的是同樣的調子,重復的是同樣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表達手法、修辭方法等等這些俗濫的東西。其實,語文教學處在核心層的是語言,語言承載著思想,代表著風格,教學只有從語言入手,才能真正進入語文教學的自由境界。
葉開老師在其《寫作課》中著墨最多的是語言,是語言的訓練。從詞語漫想、拼接,到《用七個關鍵詞描寫你自己》等所組成的“寫作森林”都是以語言作為訓練基點的。語言既是精神,也是思維。語言本身就是故鄉,一個人不管是離鄉還是去國,只要有自己的語言在,就有自己的家園和故鄉。寫作離開了語言的揣摩,終究會是蜻蜓點水。“寫作課的基礎是語言,要研究語言,感受語言,運用語言。我們通常所說的思想,不能脫離語言而存在。”充分說明語言的重要。他對學生說:“如果你們有心,會在閱讀中,在微信微博中,看到很多這樣的催化劑,一個字,或一個詞,放在各種完全不同的句子里,創造出一個完全不同的特殊語境。”“寫作,就是詞語的魔法”“好的句子,有趣的句子,一定不是重復的,而是創新的,是距離遙遠的詞語碰撞出來的,如同彗星撞擊地球。”“詞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也有重新創造的功能。很多流行的詞語和 ‘雷人’‘吐槽’‘毀三觀’等紛紛的誕生,是因為當今的社會事件太復雜,用舊詞語已不足以表達。而且你會發現,在有些情況下,不用這些‘新詞’還真不知道這樣準確表達。”他還反對所謂的“公共語言”寫作,提倡“私人語言”寫作。“只有跟你的情感、個人經驗、個人經歷、個人生活、個人態度密切相關的話語,才能稱‘私人語言’。‘公共語言’就是道德化的、全程判斷的語言。”“‘公共語言’是趨同的,‘私人語言’是求異的。”求同則大都是俗濫的,求異是堅持語言創新的。葉開就是這樣通過語言把學生逐步引入寫作創造新天地的。“語言是文化的地質層。從某種意義上說,語言就是思想,語言就是存在。語言業已成為哲學的本體。語言論哲學已經取代了理論哲學的地位,語言不再視為任人呼來喚去的婢女,而成為精神家園的主宰。”其實,語文教學的本體是語言,抓住“語言”也就抓住語文教育的根本,而問題是,只有對語言有敏銳的感覺,才能把寫作教學引向深入。而老師提升對語言的感受、運用能力則是進行有效寫作、引領學生進行語言創新的基礎。
第四,強化差異化培養。葉開在《語文是什么》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的教育思想是壓制性的,強調集體主義,打壓學生個性。這是同質化教育,而不是個性化、差異化教育。教育態度是打壓而不是鼓勵,教育手法是灌輸而不是啟發,在這種填鴨式教育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畢業生,只能為零件,作為螺絲釘,作為材料而存在,而很少具有主動型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在具體的產品設計和生產線上,缺乏真正的創意和設計能力。”這里從思想根源、教育態度、教育手法及其產生的惡果上,對“同質化”教育的鏈條進行了分析。“同質化”即非個性化,它以犧牲大多數人的個性而求同一,它以扼殺創造而求穩定,它以泯滅天性而求安好,它以剿滅活力而求靜樂。有道是,熙熙然天下太平,安安然三十畝地熱炕頭,可作為對它的寫照。而時代的發展,不是這樣,現實世界是“叢林法則”掌控的世界,人需要發展,社會需要進步,發展需要競爭。你不創新,創新者就會把你超越,你不發展發展者就會把你拋下。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不竭的動力。而創新的起點是差異,創新的特質是個性,創新的能力在涵養。涵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兒童的天性被扼殺了,創新的本源就失去了;如果學生的興趣被打壓了,創新的動力就沒有了;如果孩子們的想象力被做不完的作業磨鈍了,創新的活力就熄滅了。所以,創新的能力,在家長、老師的一言一行中,在我們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中。因此,葉開的寫作課,以其鮮活,以其新穎,以其開闊,實現了差異個性化教學,甚至他的學生不寫同一的作文題。而他主張 “虛構式”寫作,一是依據學生心理特征,二是更有益于學生寫作中差異化表達,個性化寫作。他主張“自動性寫作”,主張學生要釋放自己,打開自己;他要求學生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他指出:“好的寫作,總是非常關注‘異質’的東西,把它們‘同構’在一起。把性質完全相反或者差異性很大的詞語組合在一起,就會產生奇特的效果。”這里不僅關注差異,并且指出了創新的方法。他還說“寫作是人生經驗的創造性表達”。在《寫作的內容》一節中,他指出:“我希望在‘自動寫作’的時候,你們能打破‘不能寫’的限制,打破這個緊箍咒。”在《二度闡發》中又說:“意識到哪個東西更適合你,你就向哪一方傾斜——這也是你思考的出發點。”“你的工作節奏、思考、人生態度,都根植于天性和社會磨煉,每一個人都不一樣。”由此,強化差異,培養個性和創造能力,是葉開寫作教學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是其寫作教學形態最核心的部分。
第五,以深閱讀為基礎。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沒有有效的閱讀就不可能進行有效的寫作,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母語教育如果要取得突破,要對當前的語文教育思想和語文教育模式進行徹底的改革。母語教育要根植于中國的文化多樣性而非儒家獨尊的僵化傳統,嚴格有效的修辭訓練,需要通過對經典作品的長期的閱讀、書寫和背誦而獲得提升。”這里談的是語文教學突破的問題,其實是閱讀的問題,即我們閱讀什么?閱讀“經典”。經典不僅僅指儒家的作品,也指其他學派、其他時代的文化、文學經典。“小學生識字后,就需開始培養閱讀習慣,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閱讀是學習的開端和終端,這對一個人知識的吸收、心智的涵養、思想的形成,都至關重要。一個人腹中空空,卻要出口成章,豈不是強人所難嗎?閱讀貧乏會導致精神的孱弱,這樣孱弱的心智可能只懂得出口成臟。”這里同樣指出了閱讀的重要。葉開對目前的中小學語文教材是持激烈地批判的態度的。“語文教育思想最大的問題是把豐富的語言、文學內涵抽空,使其干癟成一種粗糙的愉悅文字工具。語文教材的垃圾化,課堂教學的無趣化,考試方法的標準化,對語文學習造成了負面影響。”這些論述都涉及到閱讀什么內容的問題。他不僅主張讀經典作品,也主張破除唯經典是從的“王道”思想,引導學生讀趣味性極高、表達極好的通俗作品,這種思想是獨特的。“例如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等有吸引力的通俗作品,也可以推薦給學生們讀,讓學生養成閱讀的興趣,進而養成閱讀的習慣,這樣再慢慢地引入傳統經典的閱讀,積跬步以至千里,會更踏實、更有效果。”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從讀書的興趣以及循序漸進的角度著眼的,而他自己在輔導學生寫作時,就讓學生閱讀七卷本的《哈利.波特》,從而打開不少學生的閱讀和寫作之門的。
葉開最著名的是“深度閱讀”的觀點。“深度閱讀”的基本表述為:一本書,一個人,一個時代。即“深度閱讀”的第一步,是“找到一本自己特別喜歡的書。我把這稱為 ‘人生中命中注定的那本書’。”“如果真是命中注定的那本書,它會影響你的一生,給你一生以源源不斷的滋養。”所謂“命定的書”即和自己的生命性情相契合的書,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書。你遇到它,就會喜歡上它,真正為你所有。你讀多少遍也不厭煩,并且讀一遍有一遍的收獲,在與它的耳鬢廝磨中,你的情感和它會合二為一。那么,有了這種“命定的書”以后,第二步怎么辦,即“一個人”。就是“要研究這本書的作者,他創作過的其他作品也盡量找來讀,讀得越多,越徹底,越深入,就越好。有感而發,可以寫讀后感,可以寫研究文章,進而可以研究專著。這樣,你對這位作家就了如指掌了,成了研究他的專家了。”這是一種十分高明的做法,深入閱讀一本書,在此基礎上了解作者,并讀他的其他作品。也就是既然他的作品是你“命定的書”,那么,作者生命情感的某些方面也一定和你的生命情感相契合,你讀他的作品已經不僅僅是學習他,而是和他在對話,是你和他一同在和自然、社會、人生對話;這樣的閱讀對話,對豐富自己的感情,提升自己的表達力一定有極大的好處。這一步做完又該如何呢?那就是第三步,即“一個時代”,即了解這個作家生活的時代,或者說作品產生的時代,這樣你跟隨這個作家,或者說你和作家一起深入到更細密的背景里,感受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和作品的聯系,進而喚起自己的生命體驗,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打開自己的表達心結。這種層層深入的開掘,對一個人的成長絕對是有好處的。況且文學史上不少例子說明,由于對某一個人作品的喜歡,有的便成為研究某個人的專家,有的寫出成功的作品,成為著名的作家。魯迅之于果戈里、張愛玲之于曹雪芹、余華之于馬爾克斯即屬后者。當喜歡上一個著名的作家,并長期研磨其作品、個人、時代以后,我們看世界的視角,對事物的認知、表達會逐漸受其影響,從而掌握把握、表達生活的切入口,提高自己的寫作綜合能力,這是一種高明的成長智慧。
第六,無礙表達,反復修改。為了讓學生能夠表達“真情實感”,葉開老師是一直主張讓學生自由無礙地表達 。“中小學生寫作常見的問題,都是因為缺乏‘真情實感’,缺乏細節體現,缺乏表達的熱情,而導致為作文而作文。”“同學們要釋放自己,打開自己,不要被各種規矩約束,可以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接近于理想的表達,都是自由表達。”“我們會發現,思維一旦不受控制,就會像水一樣流動。當我們把所有的詞都打撈上來,就可以稱之為‘意識流’。”他主張“虛構式”寫作,其目的也是為了能夠打開學生的思路,使思想不受約束。他還說:“一個有經驗的寫作者,最重要的開始是自由的心靈,自由的表達。”自由是有效寫作的基礎,是創造性寫作的基礎,也是寫作起步的關鍵,所以,一個有經驗的教師,必然把握寫作教學自由無礙的傾向,以使寫作真正地展開。寫作教學許許多多的困難基本上是老師自己造成的,其關鍵是套著應試的“緊箍咒”而不敢放、放不開,以己之見約束學生的自由表達。他反復對學生強調:“我希望在‘自動寫作’的時候,你們能打破‘不能寫’的限制,打破這個緊箍咒。”“寫作上不應該設立禁忌,只要你寫得好,什么腦洞都是可以的。”在強調無礙表達的前提下,葉老師十分強調修改。他指出:“修改、修改、再修改!修改是寫作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是一個好作家變成更好作家的重要的過程。”在“寫作課”上,他用大量的例子,不厭其煩地引導學生修改“題目”“人名”分段、對話等問題,并教給學生許多獨到的修改方法。他特別強調文章結構的修改:“修改最重要的部分,在結構上。”“結構問題是什么?就像建房子,一座摩天大廈,首先搭鋼混結構。上海的浦東三巨頭,號稱‘廚房三套件’的上海中心、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都是先搭架子,高入云霄;然后,再安裝幕墻,分割內部空間,進行內、外裝修。”對于一般的寫作教學,是很怕談修改的,原因是修改需要敏銳的洞見,就是說作為修改的引領者要能夠迅速看出文章中的問題,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修改;其次,修改要有依據,不能僅僅憑經驗。而葉老師在引導學生修改時,“強關系”“弱關系”的獨特關照,使學生修改便有了方向。結構修改時主結構、副結構的說法,同樣明白曉暢,利于把握。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汲取的,也給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上從六個方面,概要性分析了葉開的理論及實踐,其中反“套作”是起點,提倡虛構式寫作是方式,進行語言創新、差異化培養是核心,深閱讀和無礙表達是基礎和前提,修改當然是綜合提升了。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寫作教學形態結構。對于葉開寫作教學的意義,曾經親歷其教學現場的東莞市名師室陳德兵曾總結為“六個一”即: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進行了一次偉大的實踐,打通了一條重要的通道,總結了一套全新的理論,揭開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帶來了一場美妙的體驗。我認為這個總結是很有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