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鴻
[作者通聯:湖北宜昌市夷陵中學]
語文教材中的經典文本向來都是施教者和受教者思維碰撞、情感交融和藝術熏陶的精神富礦。從施教者來說,善于抓住文本中傳神的細節,做出獨到深刻的闡述,往往是思維層次和情感維度的最佳呈現,也往往是最容易引發學生探索求知欲的最好媒介。在海量信息充滿各種移動終端的時代,教師實際已經很難再依靠簡單的標準解讀來維持自己對于知識的權威性,更難營造出新的教育情境。從受教者的角度來說,他們遠遠不會滿足于模式化的講解,更不愿意只是充當被動接受者的角色,他們更多地希望參與到文本的思想情感重構中來,更好地展現自己的獨特理解和個性魅力。當然,在中學階段,做好文本解讀,不需要高深的文學理論支撐,注重的是一種思維過程和思維體驗,關鍵要在細節上做好文章,體現出趣味性、思想性和多樣性。
注重趣味性,探尋文本意趣。從興趣入手,依然是我們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一個重要抓手。因為興趣,學生就會努力進入文本,更好地去體會文本本身的意蘊,理解人物的心理,從而更好地把握文本。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的學習中,同學們歸納了廉頗、藺相如的形象特點以后,我提出讓學生表演自己認為最生動、印象最深刻的細節。同學們選取了很多有意思的傳神細節,其中,有幾點讓我感觸頗深。有個同學選擇藺相如從秦王手中拿回和氏璧以后,“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的細節。他欣然走上臺來,手里拿著一本書,舉在頭上,斜著眼睛看著黑板,又看著我,作撞擊狀,引得同學們會心大笑。而對藺相如當時的情狀和心理自然有了深入體味。
當然,這里的趣味性,不僅僅只是為了開心一笑,更多是讓學生領會其中的意趣,加深對人生況味的理解。比如蘇軾的《定風波》,我們就著重引導學生分析“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兩句。結合小引中的“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學生從“莫聽”“何妨”的態度對比入手,結合蘇軾的人生經歷,講雨“穿林打葉”的急促與人生變故的無法預知性,講“吟嘯且徐行”的生命姿態,縱使被淋濕或者遍體鱗傷,也還要且行且歌。這樣從容而樂觀的人生態度,讓人非常驚嘆。我想,他們對于蘇軾詞句中人生意趣的深刻領悟會引導他們更好地面對人生的風雨,對文本的生動解讀勝過千百遍的道理說教。
注重思想性,開掘文本內涵。重視思維提升,是我們培養學生深閱讀良好習慣的重要方法。在淺閱讀、概念化大行其道的閱讀教學現實語境中,深閱讀顯得更加重要。它可以讓學生學會從思維的層面深入解析現象背后的原因、實質,不至于人云亦云,盲目從眾。
在對《燭之武退秦師》的賞讀中,為了進一步加深同學們對燭之武形象的理解,我選取了“夜縋而出”這個細節與同學們一起進行解讀。為什么不能白天去,而要“夜”出?為什么不能打開城門去,而要“縋”出?經過師生梳理,形成以下共識:一個“夜”字,可見當時形勢多么危急,時間不容許再有片刻遲疑;不能白天打開城門,光明正大地去,可見鄭國實力多么弱小。“縋”出,可見鄭國處境多么狼狽,亦可見燭之武不顧個人尊嚴、為國赴難的崇高。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在月黑風高的夜晚,不顧自己的顏面,甘愿被人用筐子裝著從城樓上吊下來,只身赴敵,憑借一己之力,挽救國家危亡,其赤膽忠心,日月可鑒。這樣的畫面感和人物形象的交織,讓學生對人物形象精神的理解變得鮮活而深刻。學完這課之后,有一位學生還創作了一篇小說,就叫《夜縋》,非常有內涵。
注重多樣性,展現文本魅力。文本解讀除了趣味性和思想性以外,還要進行多樣性解讀。這種多樣性解讀,就是教師提供有利于學生個性化解讀的舞臺,不絕對化、片面化、標準化解讀文本,為學生呈現不一樣的精神世界。師生共同創造的深入而新穎的文本解讀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探索和求知欲,培養求異思維。
在講授人教版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志賀直哉的作品《清兵衛與葫蘆》時,學生們在情節發展的研討環節中,提出改編小說情節,并在小組深入交流地基礎上作出了很多非常有意義的改編。有同學這樣寫到:“清兵衛被父親砸了葫蘆以后,非常傷心,投河自盡了,人們把他埋在一個山坡上。后來父親無意中聽說被教員沒收的小葫蘆買出了高價,終于理解了兒子愛好的價值,可是悔之晚矣。后來父親在清兵衛的墳頭種了一株葫蘆,精心呵護,每到葫蘆成熟的時候,父親就把這些葫蘆摘下來,放在家里,以此表達對清兵衛的思念。”這個故事最后以悲劇收尾,清兵衛有著強烈的抗爭意識,父親的武斷和粗暴終結了清兵衛唯一的夢想,父親的悔恨更多源于兒子的愛好可以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在討論中,同學們進一步分析了悲劇產生的原因,深化了對小說主題的理解。有的同學談到,在現在和將來,這樣的父親還有很多,不能簡單批評父親的功利和粗暴,有時候生活真的很無奈,清兵衛不能一死了之,這對自己和父母都太殘忍,學會積極面對并努力改變才有意義。
還有一個同學的改編也很有意思。清兵衛后來改學繪畫,也遭到父親的反對,被迫放棄,后來他長大了,繼承了父親的手藝,成了遠近聞名的木匠,家境比較寬裕。他的兒子小清兵衛出生以后,特別喜歡繪畫,可是清兵衛非要讓自己的兒子喜歡葫蘆,為他買了很多葫蘆,并經常打罵自己的兒子,說他不理解父母的苦心,不懂得葫蘆的價值,兒子最終放棄了自己喜歡的繪畫,成天面對滿屋的葫蘆唉聲嘆氣。這個改編同樣精彩,那種父親希望兒子滿足自己愿望的強迫意味讓人深思,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當然,也有充滿溫情的改寫。有同學讓清兵衛媽媽充當保護神,在教員家訪以后,媽媽預感到父親會大發雷霆,可能砸掉清兵衛心愛的葫蘆,于是偷偷藏了清兵衛最喜歡的幾個葫蘆。后來父親果然砸了剩下的葫蘆,但等到清兵衛被教員沒收的葫蘆賣了大價錢以后,父親很后悔自己當初的沖動,這時母親拿出那些隱藏的葫蘆,賣了一大筆錢。父親發現這種愛好潛藏的價值,終于支持清兵衛愛好葫蘆了,清兵衛后來成了一個著名的葫蘆收藏家和鑒賞家。這樣的勵志故事,固然帶有很強的功利色彩,但畢竟讓清兵衛的愛好得以保留,母愛的隱忍和關愛得到彰顯,同樣受到同學們的好評。
同學們在改編故事情節的過程中,很好地運用了小說情節的運行方式“搖擺”,充分領略到了情節設計跌宕起伏的藝術魅力,深刻理解了情節設計與主題表達之間的緊密關系。
這些文本解讀多樣化的生動案例,是學生結合現實,在實際體驗中生成的深刻理解,超出了一般程式化分析,非常有價值。
在語文學習中,只要我們帶領學生探幽發微,深入到文本細節中,注重趣味性、思想性和多樣性解讀,那么師生相互激發,開闊思維,呈現出的生動課堂會帶給我們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而這些驚喜才是我們最應該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