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軍
語文學科教學在教學體系中具有獨特性與特殊性。從微觀層面看,高考現今及未來的改革方向對當今和未來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分數論是不可避免的,語文知識的體系構建更是無可非議的,這必然要求教學效率的提高,而教與學的有機統一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從宏觀層面看,語文學科素養的構建,人文精神底色的奠定,真正的“立人”的生命價值觀的實現,教與學統一的實踐研究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要想做到教與學的有機統一,必須遵循教材整合性,尋找共性點,開放互動性和思想升華性的四點原則。
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統一的實踐前提是教材。教材的整合即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學生的內在思維邏輯特點對教材的重新審視和建構。
以古代詩歌的教學為例,我將人教版語文教材必修2—4、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教材共5冊書的資源重新建構,目錄如下:
第一課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詩經》
第二課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楚辭》
第三課漢樂府的偉大成就——《孔雀東南飛》
第四課亂世的悲歌——《古詩十九首》
第五課建安文學的異彩——曹氏父子
第六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第七課春季詩人——李白
第八課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
第九課夏季詩人——杜甫
第十課秋季詩人——白居易
第十一課冬季詩人——李商隱
第十二課鬼斧神工——李賀
第十三課花間詞派重鎮——溫庭筠韋莊
第十四課南唐詞派——李煜
第十五課本色當行——柳永周邦彥姜夔
第十六課碧海晴天——蘇軾
第十七課愛國大合唱——陸游辛棄疾
第十八課詞壇巾幗——李清照
第十九課 尚善的態度與樂觀的精神
第二十課歲月的長河——興、觀、群、怨
學生學習古代詩歌最大的弊病在于碎片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學生思維內在的邏輯特點是按既定時間運作的有序性。這種教材資源整合的最大特點是一體化和清晰化,充分發揮了教師和學生尤其是教師的能動性,為教與學的有機統一奠定了重要的實踐基礎。
詩歌長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賢圣哲,至德至言;彪炳史冊,燭照千古。每每師生于課堂之上共同研讀,不禁熱血沸騰,肅然起敬,師生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得以無窮的凈化。
教材有機整合之后,余下的即是在教學中對教與學統一思想的貫徹。關鍵是尋找共性點。為此,對任教班級的學生(共68人)進行了調查工作,并發放了調查問卷。
1.問卷試題
(1)二十課中,你最感興趣的課程篇目?
(2)唐代詩人按季節分類的思路是否具有可行性,如具有,可否嘗試對宋代詞人進行季節分類。
(3)你認為還應該增加哪些詩(詞)人或者哪些詩(詞)人的作品?
(4)你最欣賞的中國詩歌選本或者詩歌通史或者中國文學史。
(5)如果自己走上講臺,你選擇試講哪一課?
2.問卷調查結果
(1)第十六課碧海晴天——蘇軾(21人)
第九課夏季詩人——杜甫(15人)
第十七課愛國大合唱——陸游辛棄疾(11人)
第七課春季詩人——李白(8人)
第十四課南唐詞派——李煜(6人)
第十八課詞壇巾幗——李清照(3人)
第六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3人)
第五課建安文學的異彩——曹氏父子(1人)
(2)具有可行性(61人) 不具有可行性(7人)
具有可行性并提供方案(41人)
摘取其中一名學生撰寫的目錄:
序1北宋詞壇概況
那一曲時代之歌——春季詞人
第一課 晏殊 歐陽修
第二課 張先 柳永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夏季詞人
第三課 蘇軾
第四課 周邦彥 晏幾道 賀鑄
第五課 秦觀 李清照
序2南宋詞壇概況
國士三重奏——秋季詞人
第六課 陸游 辛棄疾
第七課 劉克莊
一去不還惟少年——冬季詞人
第八課 姜夔
第九課 史達祖 吳文英
第十課 王沂孫 張炎
(3)增加詩(詞)人:韓愈(5人) 張籍(4人) 元?。?人) 岑參(4人) 高適(3人) 王昌齡(3人) 宋之問(3人) 劉禹錫(2人) 孟郊(2人) 馮延巳(1人)(共31人提出建議)
增加作品:
馮延巳 《鵲踏枝》(幾日行云何處去)
孟郊 《寒地百姓吟》
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
宋之問 《靈隱寺》
王昌齡 《從軍行》《長信秋詞》
高適 《燕歌行》
岑參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元稹 《織婦詞》《連昌宮詞》
張籍 《野老歌》《江南曲》
韓愈 《山石》《聽穎師彈琴》
(4)詩歌選本:
葛兆光 《唐詩選注》(6人)
林庚 《中國歷代詩歌選》(4人)
朱東潤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2人)
詩歌通史:陸侃如、馮沅君 《中國詩史》(3人)
中國文學史:
趙景深 《中國文學小史》(7人)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2人)(有效投票24人)
(5)第七課春季詩人——李白(25人)
第九課夏季詩人——杜甫(20人)
第十一課冬季詩人——李商隱(10人)
第十七課愛國大合唱——陸游辛棄疾(5人)
第六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2人)
第十六課碧海晴天——蘇軾(2人)
第三課漢樂府的偉大成就——《孔雀東南飛》(1人)
第十四課南唐詞派——李煜(1人)
第十八課詞壇巾幗——李清照(1人)
第十二課鬼斧神工——李賀(1人)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的教學設計,為教與學的有機統一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取舍意識,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保駕護航。預設與學生的靈動點的捕捉一旦結合,就將閃耀出奪目的動態生成。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的教學調整,更有利于教學中的有的放矢,有的放矢的同時更有利于學生的有效學習。
根據問卷1的調查結果,我的備課計劃及時調整,以求突出重點,詳略得當。根據調查相關選項的人數比例,調整課時。蘇軾、杜甫、辛棄疾、李白應成為教學中的重中之重。
根據問卷2的調查結果,我將學生撰寫的有效目錄編輯成冊,并引導學生撰寫目錄體例說明,這既是對學生個性才華的有效展示,更為下一步教學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根據問卷3的調查結果,教師可適當開設課外閱讀延展課,作為課外選修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目前的唐詩選本和宋詞選本正在進一步的完善中,選本本身是一個空筐召喚結構,學生的智慧和激情得以在流動的選本中完整的體現。
根據問卷4的調查結果,利用東北育才學??茖W高中部的閱讀課堂和每周二、四的晨讀,引領學生高品位地廣泛閱讀。尤其是有些印刷品本身是豎排繁體字,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濫觴之時,確實舉步維艱,但攻堅克難之后嘗到甜果,便一發而不可收。這是對中國文化載體最好的傳承,也是最實在的教育。
根據問卷5的調查結果,適當時間內,學生自主設計,自主備課,調動手中的有效教學資源,登上三尺講臺,用行動詮釋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由特定學生組成的評審團將與學生教師問辯,互動生成星星之火之勢,有力地促進了語文課堂教學教與學的靈動生成。
榮格說,一切文化最終積淀為人格。以文史哲為內蘊的人格構建,是文化的最終落腳點,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終極歸宿,教師教材重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價值的引領?!对娊洝返臏厝岫睾?,《楚辭》的浪漫深邃,《孔雀東南飛》的樂府精神,《古詩十九首》的慷慨雅致,曹氏父子的建安風骨,陶淵明的隱逸情結,李白的盛唐之音,杜甫的無緣大悲,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白居易的時政關懷,李商隱的朦朧密境,李賀的冷艷奇崛,溫庭筠、韋莊的本色當行,李煜的家國意識,柳永、周邦彥、姜夔的樂律人生,蘇軾的三教通透,陸游、辛棄疾的慷慨悲歌,李清照的殘柳扶風等,嘗鼎一臠,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中國人文結構,經過三年的經驗摸索,總結出中國詩學28書,附錄如下:
詩學閱讀20書:
沈祖棻 《唐人七絕詩淺釋》《宋詞賞析》
葛兆光 《唐詩選注》
黃永武 《中國詩學》(四卷)施蟄存 《唐詩百話》(三卷)朱光潛 《詩論》
吳經熊 《唐詩四季》
蘇雪林 《唐詩概論》
夏承燾 《唐宋詞賞析》
羅宗強 《唐詩小史》
李元洛 《宋詞之旅》
聞一多 《唐詩雜論》
唐圭璋 《宋詞三百首箋注》
繆 鉞 《詩詞散論》
繆 鉞、葉嘉瑩 《靈犀詞說正敘編》
錢鐘書 《宋詩選注》
霍松林 《唐詩鑒賞舉隅》
顧 隨 《蘇辛詞說》
傅庚生 《中國文學欣賞舉隅》
葉維廉 《中國詩學》
詩學延展閱讀8書:
林 庚 《詩人李白》
李長之 《道教徒詩人李白及其痛苦》
朱東潤 《杜甫敘論》
馮 至 《杜甫傳》
蔡義江 《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
林語堂 《蘇東坡傳》
馮沅君、陸侃如 《中國詩史》
夏承燾 《唐宋詞人年譜》
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教與學是一門辯證互動的藝術。教師必須有激情,必須有教育夢想,必須擁抱閱讀,必須有對教材的重構能力,用專業的精彩點亮學生的人生。一段時間的耳濡目染,學生就會有激情,就會有人生夢想,就會有閱讀情懷,就會有對教材文本的深刻挖掘能力。創新能力的提升就會水到渠成,最終才能真正激起語文課堂教學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