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根據浙江省高中語文課程的安排,學生在高二下學期將研修人教版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目的是讓學生初曉小說藝術,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培養高格調的審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這符合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第12點“理解多樣文化。通過學習語言文字作品,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鑒不同民族、不同區域、不同國家的優秀文化,吸收人類文化的精華”。
正因為文化的多樣化與異質化,學生在學習外國小說的時候出現了一些理解上的困難,主要體現在對小說主題的解讀上。一些同學無法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或對小說主題的解讀出現偏差,對小說主題的歸納無從下手。雖然小說主題有模糊性和多元化的特點,但在學習實踐和考試中,都需要我們對小說的主題進行精確化的解讀,而且從閱讀習慣來講,也是需要把握小說主題,不然就覺得小說沒有讀懂,仿佛沒有太大的收獲。那么如何提升學生對小說主題的解讀水平呢?其實,抓小說主題的途徑很多,前人也有許多相關論著,筆者就不贅述了。今天,筆者就從一個小角度,即小說的細節入手,談談如何通過細節去把握小說的主題。
小說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現。一部作品反映的主題,總是與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分不開的。而有些時代背景,特別是當地的人文特色,作者是不會直接寫出來的,這時就要通過細節的查找,結合歷史知識,推論出時代背景,從而把握小說的主旨。
在學習伍爾芙《墻上的斑點》時,因為這是一部意識流小說,學生都很難把握小說的主旨,其實靜下心來在文中找到一些細節,那么主題的線索就抓住了。如文中出現了“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這個尊卑序列表表明,作者生活的時代還是一個女性受到不平等對待,男性觀點支配生活的時代,所以她會聯想到“排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后面的是大法官,而大法官后面又是約克大主教。每一個人都必須排在某人的后面,最要緊的是知道誰該排在誰的后面,這是惠特克的哲學”。根據這個時代特點,再加上作者對這個序列表的揶揄,學生自然會得出作者通過小說想表達自己女性主義觀點,反對男尊女卑以及對世界既有秩序的挑戰。
有的小說的主題是揭示社會現象,反映社會問題;有的小說的主題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如高爾基的《丹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在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的小說中,對人物形象的概括尤為重要,而在小說的考查中,有些人物形象并不是那么容易概括完整,而且人物形象關鍵性格的把握又與小說的主題息息相關。
在鎮海中學的一次模擬考試中,出題者選了一篇馬克·吐溫《艾賽亞·塞勒斯船長》,其中的一題是考查塞勒斯船長的人物形象,大多數學生都能回答出船長“善良、心高氣傲、受人尊敬、身體高大、航海技術高超,閱歷豐富”的特點,但是最關鍵的一點“愛吹噓,浮夸卻一本正經”無法找到,這也為另外一題“分析小說是如何層層推進塑造艾賽亞·塞勒斯船長這一人物形象的”設置了障礙,導致得分很低。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就是一些同學忽略了細節。在這篇小說中有這樣的細節“他總把他說的那些島嶼失蹤的日期定在河運史的含混不清的早期。他從來不重復提到同一個島嶼,而且也從來不提到一個還存在的島嶼或是舉出在場的人有誰年紀夠大、早先可能聽說過的一個名稱。”從這個細節可知,前面所謂的豐富的航海經歷,無法得到印證,也沒人知曉,其實塞勒斯船長在講述時進行了夸大,表現了他愛吹噓的本質,而這個也是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就是本文的主題。當時年輕調皮的作者,寫這篇小說就是為了諷刺塞勒斯船長,給他開一個玩笑。
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將幻象與現實、神話與現實水乳交融,大膽借鑒象征、寓意、意識流等西方現代派文學各種表現技巧手法,并以具有鮮明獨異的拉美地域色彩為特征。因著這些特點,學生在閱讀的時候缺少抓手,雖然故事情節生動有趣,但具體到小說的主題時卻不知道以哪個角度為抓手去分析主題。在此,筆者建議不要放過小說中的事物的象征意義,而這些事物的內涵又離不開細節的塑造,因此對小說細節的揣摩必不可少。
以馬爾克斯的《流光似水》為例,這篇小說講述的是兩兄弟為了實現夢想在光海里航行的故事。小說充滿想象與象征,把光比作水,把裝滿光的屋子當作海洋,兩兄弟戴上航海用品在光海里練習著潛水技能和航海技術。學生在閱讀時,覺得不可思議,光怎么能淹死人呢?救火隊還煞有介事地跑到五樓的公寓里救火,發現孩子們淹死在光海中。這時我們就要啟動聯想,兩兄弟為了能夠得到航海裝備,努力學習,得到了一個又一個獎項;為了練習航海技術,在沒有海的情況下,他們制造光海。由此可見,航海技術其實就象征著夢想,兩兄弟為了夢想而奮斗努力,如果故事到這里結束就不是馬爾克斯了,小說的主題也就清晰明顯了,但是小說的結局增加了主題的多義性和不確定性。
小說的最后一段寫到“大廳那一頭,托托戴著潛水面具和僅夠抵達港口的氧氣,坐在船尾,隨浪潮擺動,手握緊雙槳,正在找燈塔;喬爾浮在船頭,還在用六分儀尋找北極星;滿屋子漂浮的是他們的三十七個同學,有的正在窺視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詞來嘲弄校長的校歌,有的正從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蘭地酒,就這樣化為永恒。他們同時扭開太多燈,公寓泛濫成災,醫院傳教士圣茱麗安紀念小學的整整兩個班學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街47號五樓——在西班牙的馬德里,一個夏天像火燒、冬風冷如冰、沒有海洋也沒有河流、內陸根性的居民永遠學不會光海航行術的遙遠城市。”如果不細讀最后一段,那么對小說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夢想上,但是抓住這一段細節可以發現幾個信息:一是托托和喬爾沒有淹死,他們的三十七個同學淹死了;二是這些同學并沒有認為自己在光海之中,仍像在陸地上那樣玩樂;三是他們居住的城市是沒有海洋,是無法學會航海術的地方。由此,小說的主題變得深刻而多元,我們可以解讀為:1.沒有現實土壤的夢想是令人悲嘆的。2.習慣于舊體制的孩子們為美妙夢想所惑,迷失在天馬行空的夢里。3.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要有基礎,有努力,勇敢而執著才能成功找到燈塔與彼岸。如果不抓住最后一段的細節,那么我們就無法準確解讀類似多元化小說的主題了。
雖說細節是小說情節的最小單位,但因其逼真細膩、生動精確,為小說注入了活力,讓小說真實感人,更有吸引力,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題的表達。因此我們在解讀小說的時候不要忘記以細節為抓手,更全面更準確地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牢牢把握住小說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