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臨夏市第二中學)
初中音樂教學是在培養學生學習音樂興趣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心智特點的變化,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提高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根據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特征,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音樂美育簡單說就是音樂的審美教育,它是按照音樂美的規律,通過多種題材、體裁的音樂作品培養、提高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感受能力、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
初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期,是個生理與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心理狀態是幼稚與成熟并存,學生情緒不穩定,具有叛逆性和閉鎖性,容易產生沖動等心理問題。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對其深層、難以明確表達和清晰言傳的內心世界難以奏效,而音樂美育的情感性對學生心理健康有調節作用,能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人格。音樂是靈魂的凈化劑,它對一個人的熏陶與感染,對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其他藝術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健康程度。
如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對于初中階段的教育來說,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德育的重要表現之一,是提升學生藝術修養,歷練學生良好品格的重要體現,是推行全面素質教育的必經之路。
音樂知識的豐富是藝術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文化藝術修養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音樂鑒賞能力的水平。音樂課通過音樂欣賞活動,使學生體驗音樂作品中的豐富的感情,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進而感受音樂所傳達的真善美,讓音樂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以利于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如《動物狂歡節》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并鼓勵學生到臺上扮演各種小動物,其他學生則跟隨老師的演唱有節奏地拍手和熟悉歌詞,通過將學生分組進行表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音樂的節奏感。當學生對于節奏和音準能夠準確把握時,可由老師帶領共同演唱,感受歌曲中愉快的情緒,了解到音樂中的快樂,幫助學生用正確、愉快的聲音演唱,提高學生的成就感,舒緩情緒,愉悅心情。
興趣是人對事物或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熱情和肯定的態度,是學習的巨大動力,是學生主動學習和研究的精神力量。音樂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從情緒入手,讓學生反復聆聽,感知歌曲,引導探討歌曲的情緒怎樣。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以主動探究者的身份投身到音樂活動中,學生與音樂融為一體,在自己親自主動地去探究、領悟、體驗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音樂知識、技能,這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收到的效果是教師空洞的說教所不能比擬的。欣賞教學、節奏訓練、表演、創編等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積極探究,主動地學習,逐漸變“學會音樂”為“會學音樂”,積極地體驗和感受音樂的美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得到一定的啟迪和感悟。
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潛在的影響。和諧、合作的氣氛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則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音樂課堂中愉悅的心境是由情景引起的。在狂歡的隊伍里,再沒有情緒的人也會隨著人們的舞動而慢慢放松自己。順應這種心理,盡可能地營造一個適合理解音樂的環境,把學生很快地帶到樂曲描繪的世界中去。如在學唱《大海啊,故鄉》時,歌詞從“小時候媽媽對我講”開始,通篇質樸深情,如敘家常。借助對大海的思念與贊頌,抒發人們對哺育我們成長的故鄉和給我們幸福生活的祖國那真摯的熱愛之情??梢詾楦枨O計開頭或結尾的音響,在前奏或尾奏中,加入模擬自然界的音響,如海鷗的鳴叫聲,大海的浪濤聲等??梢杂媚Яo限的電聲模擬各種場景,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選擇多種各樣的音響設計來豐富音樂課堂環境,引導學生以健康的心理在美妙的電聲樂曲中感受大海那母親般寬廣的胸懷以及兒女對母親無限的依戀之情。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是一切音樂實踐活動賴以進行的基礎。只有讓學生學會聽,才能不斷地接觸、參與音樂,從而讓他們進入音樂藝術的殿堂,發展優異的音樂思維。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音樂聽覺體驗,圍繞聽來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可以說聆聽是打開音樂殿堂之門的一把金鑰匙。優美的旋律可以使學生放松心情舒緩情緒。音樂的旋律是幻想世界的載體,它充滿著芳醇濃郁、絢爛多彩的詩情畫意,但只有通過幻想、想象和感悟,才能親臨其境,有所觀賞和領悟。音樂給學生提供了無比廣闊的幻想世界,音樂教師要在這個世界中當好導游,培養出更多有智慧、有素質、有創新精神的健康棟梁之才。只有在平時教學中做有心人,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不斷探索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完善音樂課堂教學,才能實現課程標準所強調的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的艱巨任務。
音樂實踐活動能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中樞,震撼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的滲透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音樂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展現學生個性,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加強起來的,長期經過音樂熏陶的學生,其性情、精神、氣質,以及思想意識、思維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具有牢固的穩定性,能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音樂表演活動中,學生是以積極主動的狀態進入情感體驗的。這是極佳的美育教育和音樂審美方式。在這樣的一些音樂實踐活動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記憶力、理解力,多種器官的協調運動能力,還可以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文化素質和群體協作意識,在音樂實踐中領悟音樂的美。
總而言之,中學音樂教學是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抓住審美教育的關鍵所在,才能真正發揮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實際作用,讓學生通過音樂感知世界的真善美,真正做到“讓音符潤澤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