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潘天壽中學)
對于美術學科而言,“綜合·探索”課程內容的開放有效突破了傳統美術學科教學方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選用多種形式表達自身美術感受。站在跨學科角度來看,“綜合·探索”領域不僅體現了美術學科的本質,還可幫助學生以美術學科為基礎進行有效內容拓展,增強了學生的現實生活意義。在學習主題設定時,只要是以“美術課”為中心,學生有興趣去探索、實踐的就可以看作“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課程的教學內容。
美術學科的“綜合·探索”學習領域開放性較強。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當前課堂主題做出多種選擇,引導學生以美術學科為中心,進行學習內容的有效擴散。比如湘教版七年級上冊《讓圖表說話》一課中,探索活動設置就需要學生根據自身需求收集整理相關信息,而后圍繞信息開展一系列的綜合探究,是以美術學科為基礎的一種教育活動。再如本文中的《門》一課,雖然從名稱上來看與美術學科關聯較少,但同樣也都是以美術課知識為基礎去分析、學習“門”中的美術元素。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使得教學內容更加貼合學生實際生活,使得學生的美術學習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框架之中,培養學生想象思維。
站在人類認知角度分析,知識是存在主觀屬性的,當前我們所學知識都是相通的。多個學科之間的關聯融合已經成為當前教育領域中的主要發展趨勢。世界各國也都開始注重文化綜合化,將綜合性教學作為教學領域的重點內容。比如,日本推行了“綜合學習時間”。簡單來說就是對一些綜合性較強的課題進行體驗,選用多種方式對其進行探索分析。最終要實現以下幾個目標:首先要培養學生的人文性;其次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再次要在掌握基礎的知識上,體現個性教育;最后要在各個學校開展特色教育,形成具有自身學校風格的教育方式。而“綜合·探索”領域的課程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學習目標、學習方式以及學習內容三個方面。
不管是從新課改來看,還是從當前教育發展趨勢來看,探究式學習都是當前教育中的重點內容。通過“綜合·探索”內容的學習,可有效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讓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到課程中,親身感受美術文化知識,歸納自身學習方式,在學習中不斷培養自身創造、發現性思維。
1.課程指導思想
本課是湘教版九年級上冊“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欣賞活動、探究活動、美術作品表現學習成果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經過精心組織,開展了靈活多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一種趣味性較強、靈活性較強的氛圍中完成美術學習,了解“門”中的美術元素。
在本課學習中,可以讓學生接受兩個方面熏陶。第一,從美術方面來看,為學生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美術學習視角,帶給了學生完全不同的學習感受。其次,從“門”的傳統文化來看,在當前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門”不管是在材質、種類、花型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極大改變。通過本節內容學習,學生可以了解門的功能、構造等基本知識,通過不同門的風格特點對其進行賞析,加深學生對建筑歷史、文化內涵的理解程度,提升其綜合藝術素質。
本課程的教材編寫大都選用了一些經典案例,融合了傳統與潮流,在文化底蘊的基礎上給人以視覺美感,使學生在本節學習中收獲美術知識。
2.教材的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方面:通過本節課程學習,了解門的功能以及構造常識,在一定程度上對“門”的發展歷史有所了解與研究;探索“門”中所蘊含的美術元素;嘗試運用所學美術知識及相關技能表達“門”中的美術元素。
過程與方法:通過收集資料、走訪學習等多種方式了解“門”中的美術元素,并加以學習;同時通過探索分析認識“門”與美術之間的密切聯系。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方面:在課程教學中以“門”的文化含義作為立足點,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分析“門”中所蘊含的人文思想,并從文學、歷史、地理、民俗等多個方面理解“門”中的裝飾,提升學生的綜合審美能力。
(2)教學重點和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探究美術與“門”之間的關系,理解門是藝術與技術的有效結合,分析門中所蘊含的人文思想,可以利用已經擁有的美術知識或者其他形式展示探究成果。
教學難點:一直以來,引導學生內在情感態度都是美術學科的教學難點。本課的教學難點一方面是以門的文化含義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探索、認識門中所蘊含的人文思想。
3.教學設計要素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們應當以研讀教材、教參為基礎。與其他教學模塊相比,“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活泛性較強,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更應當結合多方面知識編排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案。要想更好地保障當前《門》一課教學設計的合理性、系統性、科學性,教師必須要對多種教學設計要素進行準確把握與控制。在“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課程教學過程中,筆者以引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為主要教學目標,明確學生在學習的主體地位。
在《門》一課教學設計和實踐過程中,筆者認識到,教材、學生、教師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針對當前學生好奇心重、探索欲強等多種特征,選擇適合學生個人發展的教學手段。在《門》一課中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由組合完成以下考察內容:(1)本地傳統建筑保護基本情況;(2)門或門的某個元素的歷史變遷;(3)不同地域或者不同功能建筑的門有什么差別?(4)門或門的某個部分有什么特點;(5)本地的傳統建筑及相關傳統文化有什么聯系。在不斷合作、探究、實踐中,學生對本地的傳統建筑以及相關文化、不同功能建筑的門都有了基本了解,同時還感受到了美術學習的樂趣。
《門》一課中有諸多教學環節,其中“門”中的美術元素需要教師提前準備好多種資料完成課程講解,筆者較為常用的方式有:基本講授法、引導啟發法、實際演示法。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美術思維,提高學生美術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理論較強的知識可以選用談論法完成教學;在技能訓練知識教學過程中可以選用練習法完成教學;在研究本地門與傳統文化的環節,可以對學生加以適當引導,并積極聽取學生意見,引導學生對特定內容完成探究。只有依據實際教學內容選擇適當教學方式,才可以更好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讓課堂凸顯“層次感”,明確當前教學活動重點。
1.制定合理教學計劃
首先,在課前準備環節,為學生布置課前任務,讓學生首先向長輩請教有關“門”的相關知識,并準備一些課堂上可以用得到的材料。如果個人條件允許,可以對本地的不同風格的門進行觀察探索并記錄。此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對于“門”有一個初步認識,做好學習準備。同時,教師要對當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并借助網絡資源尋找出本課程可以拓展的相關內容、教材知識點,收集本地與“門”的相關知識。
其次,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應當以學生實際生活作為入手點開展課程教學,拉近“門”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門”的圖片,給學生以視覺沖擊。讓學生觀看與“門”相關的傳統故事,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產生學習興趣。在學生對于“門”的相關知識有了基本掌握后,設計一個《知識問答接力賽》讓學生對自己課前所收集的“門”的相關資料進行簡單展示,進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再次,在探究環節,教師應當依照教材順序,對上述教學內容進行共同探討,分別欣賞不同門中的建筑美、文化美、配飾美等。在探討完成后,讓學生對不同地區的門中的美感因素進行深入挖掘,并引導學生將其與當地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結合,通過“門”這一概念,探索我國傳統建筑文化。在該過程中還可穿插一些相關的民族文化知識介紹。
2.對教學設計進行針對性分析
在教學設計完成后,教師應當對本節教學設計從教師、學生兩個方面進行針對性分析。
教師方面:所有教學內容都是圍繞課本知識所呈現的,教學設計固然不會出現太大錯誤。但是“門”這一概念涉及方面相對較廣,因此,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應當注意到“門”與美術元素以及傳統建筑文化之間的關系,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適當融合當前本地傳統文化來拓展教學內容。
學生方面:經過調查發現,95%的同學認為將傳統建筑文化與美術課堂進行有效融合,可有效提升生動性,激發其美術學習興趣;91%的同學愿意自主地參與到此類課程學習、探究中;38%的同學認為在探索中尋找門中的美術元素,讓他們感覺到美術學科是一種文化的旅程,對于此種教學設計較為滿意。
3.完善優化教學設計
在課前準備環節,教師的課前準備也要以學生作業內容作為出發點,收集一些浙江省范圍內的不同門的資料,去“門”的制作地進行咨詢與學習,進而更好地鞏固自身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更好地引導學生完成合作探究。
在本文中,筆者對實際教學案例《門》進行了簡單分析總結,試圖開發更加合理的美術文化教學教材及思路。筆者希望通過本次的探索與實踐,可以讓自己與其他美術教師共同努力,為初中美術“綜合·探索”課程教學以及我國傳統建筑文化開發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