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珊珊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工商與旅游學院,浙江 嘉興 314036)
校企合作是當前職業院校探索職業技能培養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既是職業教學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學校和企業實現資源共享、合作雙贏的有效途徑[1]。當前,校企合作形式還是較多地停留在送學生進企業,也有“引企入校”或“產學研共同體”等新形式出現,對職業技能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財會類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管理學科和專業門類,以嘉興職業技術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為例,在校企合作中也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以該院財務管理專業為例進行剖析,以期待在新的財務環境下實現校企合作的新突破。
財務管理專業屬于熱門專業,嘉興職業技術學院財務管理專業每屆大約4-5個班約有120-150位學生,財務人員的需求屬小眾需求,企業一般可以吸收的實習生大概在1-2人,因此需要幾十家甚至近百家企業來接收學生進行實踐鍛煉。2014年以前,該院財務管理專業的校企合作基本是空白,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校內實習停留在模擬實習階段,校外實習由學生各顯神通自己尋求實習單位。2014年2月開始,通過“引企入校”的方式,引入會計師事務所一家,在財務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方面實現了零的突破,此后,在校內跟崗實習中還有外貿企業會計的單位進入校企合作的領域,將企業在用的外貿會計軟件安裝到學校機房,讓學生學習外貿會計的流程與業務。校企合作以后合作單位的負責人親自擔任實習實訓老師,企業的加盟讓學生看真賬做真賬,財會類專業的校企合作實現了很大的突破,在學生的實訓或跟崗實習中發揮出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現實成效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期盼。2018年6月,第一家入駐的會計師事務所合作事項中止,從“引企入校”到企業退出共經歷了4年多的時間,并沒有實現持續緊密性的合作,于企業與學校并未實現雙贏。
2.1.1 合作企業規模小,合作能力有限
定位于中小企業財務人才需求,合作的會計師事務所也是眾多小企業中的一家,具有非常激烈的競爭環境,其自身的發展具有基本穩定的業務數量和相對穩定的從業人員數量,大量實習人員的增加需要有大量的業務來支撐,否則也只能在校企合作企業中讓學生做重復性地勞動,而不能真正發揮出實習生學習與工作的雙重作用。因此小企業的會計師事務所在合作能力方面受到企業規模的制約。
2.1.2 企業成本的增加與企業收益的不對等性
“引企入校”以后學校為企業提供了場所,企業自身也投入了很多的設備,如安裝電腦、信息化軟件,并進行了辦公場所的裝修等,同時企業入駐之初,企業安排了固定的員工正常上班,固定資產的投入和員工的工資這兩方面都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而作為企業得到的回報可以優先獲得專業人才,企業形象提升等,但是作為會計師事務所而言,并沒有大量的人才需求;而對于品牌形象的提升,我校的品牌效應還不足以通過校企合作提升對方單位的知名度;企業可以得到的收益是企業教師在學校擔任實習指導獲得一定的課酬和職教研究所的一點職教資金補助。因此企業的成本增加與收益并沒有對等。
2.1.3 入駐企業的工作時間與學生學習時間相矛盾
最初,入駐企業的工作時間是上午8:00到時下午5:00,企業工作人員上班時間正是學生上課學習的時間,此間,企業物色了幾位學生來進行實踐,為了解決時間沖突,有時也安排在課余時間來進行,但這主要靠企業與學生自我調劑,這樣逐漸形成了入駐企業中人員時斷時續,由于沒有一個長期合適的人員計劃來保證,因此會計師事務所由員工正常上班逐漸轉向時開時關,后來就只有在實習期間企業會派工作人員過來。
2.2.1 學校對于校企合作的需求呈現出周期性
教學是有周期性的,從理論學習到課內實踐再到綜合實訓或跟崗實習,由于學校教學的特點,對于校企合作的參與從時間上來講是階段性的,從一個學期來講校企合作主要在學期的后半段;從全年來講,主要集中在下半學期,因此這種周期性、階段性的合作需求,對企業的工作形成一定的不確定性,校企合作很難向縱深發展。
2.2.2 學校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企業校企合作展開
從2014年企業入駐學校后,由于校企合作的企業入駐的是學院的實訓樓,寒暑假期間關閉大樓,切斷電源,合作最初的假期通過提交申請的方式保障電源,保證開啟樓門,每到假期都需要重新申請,久而久之,學校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入駐企業的工作開展,入駐企業就不能保證正常運作了。
2.2.3 學校并沒有對校企合作做深層對接
校企合作初期,企業在人力、運營等方面作過很大努力,但是學校并沒有對此做深層次的對接,如果要保證長期規律性的運行,需要詳細研究企業日常運行需要實習生數量、不同年級學生如何更替、學生的學習時間與企業的運行時間有沖突時如何來進行調整等很多具體的問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要求,國辦發[2017]95號《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推行產教協同育人,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2]。面對上述一系列的問題,學校要研究分析并著力構建校企合作長期有效的機制和協同育人機制[3],為企業提供穩定的實習隊伍,也有利于企業承接更多的業務量。
2.3.1 社會發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觀
社會快速發展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學生并沒有滿足于小會計事務所的學習,在前期的校企合作過程中部分學生看到了真賬,也進行了模擬的練習,但是由于會計事務所自身業務特點的限制,重復性的勞動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故這種與會計師事務所的校企合作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到了跟崗實習和畢業實習階段,學生已經不滿足于此,主動要求尋求更好的學習發展空間。因此這種校企合作與學生的期盼有一定距離,從而缺乏動力和生命力。
2.3.2 智能財務時代改變了財務人才觀
2017年財務人才的需求正在發生顛覆性的改變,財務從業人才的需求不再要求持有會計證,而財務機器人的出現[4],將來會有很多簡單的財務工作由機器人來完成,而智慧財務、共享財務[5]的概念的締造,更是提醒財會人員簡單的財務核算正在向智能會計轉型,未來所需的財務人員需要實現核算與管理的融合,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益,防范財務風險,從而進一步提升財務的價值創造能力。因此智能財務的人才觀與校企合作的淺層次的校企合作正在發生觀念上的碰撞。
2.3.3 “互聯網+”時代改變了校企合作時空觀
對于校企合作的形式與方法,不同專業應該有不同特色。如酒店管理專業酒店可以吸收大量的實習生到企業進行實踐,數控專業學生需要到相關企業進行機器的實操等,但是對于財會類專業的學生而言,傳統的“引企入校、送生入企”固化思維模式構建的校企合作關系已經受到時空的限制,未來財務服務的定義,更注重云財務產品的開發,包括實現“業財融合”、基于“業財一體”的實時數據處理、財務共享和智能會計等,原有的校企合作并不能實現財務內容的多樣化、一體化和智能化,而“互聯網+”的時代特征為校企合作時空突破創造了更多的條件、機會和可能。通過“互聯網+”的支持,尋求更多校企合作的平臺支撐,而不再拘泥于校企合作的形式。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中指出,“推動高等職業院校與當地合作企業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和合作發展,以市場為導向多方共建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6]”多方協同共建是校企合作的創新方向[7],財會類專業的校企合作應該用創新思維,選擇多樣化路徑的組合,實現校企合作由單一、低層次的合作向多元、深度化合作推進。
送學生到企業去實習開展的校企合作由于專業特點并不是財會類專業的首選。而“引企入校”可以作為校企合作的可行性路徑,做好“引企入校”,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3.1.1 尋找相對規模較大的企業或企業群,構建校企合作網絡組織聯盟
開展校企合作要尋求規模效應,一方面要尋找相對規模較大的企業;另一方面要尋求不同類型的企業到校合作,可以通過構建校企合作網絡組織聯盟[8],搭建職業教育與行業協會、中小企業協會和企業之間的溝通平臺。我校國際貿易專業的澳杰聯盟[9]是由多家企業聯合組成的校企合作單位,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財務管理專業的校企合作設計過程中,學習并設計由多家中小企業以企業群的方式與學校進行合作,避免一家企業合作帶來的合作風險。
3.1.2 科學設計與安排,為入駐企業運行創造更好的條件
構建校企合作的組織聯盟以后,在企業選址、工作時間安排等方面都要既有利于企業運行,又有利于學生實踐,才能保證學校教學任務的完成。對入駐企業的地點選擇上要將引入企業安排在一起,有利于水電、樓層的管理,避免假期關門關電的尷尬;在工作時間的安排上要從有利于學生的角度來進行安排,比如學生白天理論學習,晚上到企業實踐等為學生創造有利的實踐學習機會。
3.1.3 建立健全長效合作機制,做好校企合作事項的深層對接
校企合作要實現雙贏,既要保證學校教學任務的完成,又要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同時讓學生提升實踐教學的滿意度。作為學校要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進行思考與設計,構建長效合作機制,實現不同年級、不同班級之間的錯時安排,通過巧妙布局,化解實習時間的周期性和階段性。
3.1.4 加強校企合作的績效評價,綜合考量校企合作的運行狀況
定期對校企合作進行績效評價,特別是加強效用評價和滿意度評價[10],效用評價方面包括實習工位數的增加等,滿意度評價包括企業、學校和學生的滿意度,而真正讓學生滿意,就是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增加。同時綜合考慮企業成本的增加與收益的狀況,建立校企合作利益補償機制[11、12],鼓勵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財會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課程涵蓋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會計信息化、納稅實務、成本核算等很多課程,技能需求面廣,技能的提升也呈現出從單一技能到綜合技能的延伸。因此,傳統的單一技能可以通過原有的方式實現,而綜合技能的提升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13、14]來實現,如虛擬商業環境VBSE下的社會各種業態,通過VR技術,將學生帶入相應的企業環境中,進行仿真的業務運營,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與創新意識,既創造了現實的感覺,又豐富了業務范圍。當前,一些知名的軟件公司也正在致力于財會人才的培養和轉型,在尋求合作對象時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如與用友等一些知名軟件開發公司以合作開發的形式共建財會類實驗室。
當前,部分小型代理記賬公司都已經將數據存放到云端,小企業的順勢而為,是他們在“互聯網+”時代感受到的企業發展方向。因此“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正在推動教育向網絡化、數字化的方向發展,對于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等帶來巨大沖擊,職業教育應該突破時空把準方向,實現校企的跨界合作,探索財會類專業校企合作中更多的新技術與新元素的融合。通過互聯網+技術,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模式[15],營造“互聯網+學生”、“互聯網+老師”、“互聯網+高校”、“互聯網+企業”的資源共享氛圍,為柔性教學體系的構建[16]創造條件。同時通過“互聯網+”技術,推進校企協同共建開放式資源云平臺,利用大學生MOOC、藍墨云班課、超星等開放平臺,進行平臺資源[17]的維護,既可以上傳大量的理論教學資源,也可以將很多的實踐教學案例上傳到平臺,滿足實時移動課堂對于資源的動態需求,創造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一個多方合作的過程,對于不同專業而言還需結合其專業特點,用創新的視角去拓展校企合作的層次與范圍。因此財會類專業的校企合作既要有傳統型的實踐,更要有創新型的探索,這樣我們財會專業的人才培養才能更加符合時代對于財務管理類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