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祥敏
(江蘇護理職業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5)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這就明確了高校育人的途徑要全方面、立體化,各學科、各專業均要承擔起思政育人的職責,具體實施即著手于每一門課程,即課程思政。作為《中醫藥學基礎》課程的專職教師,將思政教育與教學改革有機結合,從課程的內容和特點出發,深入挖掘《中醫藥學基礎》課程中所蘊含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德育元素,嘗試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以期制定出適合《中醫藥學基礎》課程特點的思政教學模式。
《中醫藥學基礎》是藥學專業的專業提升課程,該課程主要介紹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常見中藥的功效及應用和方劑學的基礎知識。通過學習《中醫藥學基礎》課程,使學生理解中醫學、中藥學和方劑學等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從事中藥生產、調劑、銷售等工作所必需的中醫藥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職業素質和服務態度,為學生今后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增強繼續學習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奠定堅實基礎。同時讓學生感受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的重大貢獻,培養學生對傳統中醫藥文化和事業的熱愛;樹立學生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工作中要恪守職業道德;樹立科學的學習觀,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
《中醫藥學基礎》課程共51學時,教學內容包括理論授課(中醫藥學基本特點、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病因、養生與預防、常見中藥功效應用、方劑學基本知識等)42學時、實踐教學(常見中藥飲片的識別)3學時及中醫臨床病例討論6學時。
《中醫藥學基礎》課程包括中醫學基本特點、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病因、養生與預防等中醫基本理論,常見中藥功效應用及方劑學基本知識。中醫基本理論中包含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傳統文化、情感控制、辨證思維、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等思政元素;常見中藥功效應用及方劑學基本知識中包含仁義孝道、傳承創新、資源保護等思政元素。授課教師要認真研究、深度挖掘、總結提煉,形成思政教學案例庫,將其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典型教學內容和思政元素見表1。

表1 課程教學內容和思政元素
思政教育并不是單純地說教,要針對學生的發展需求和心理期待開展。因此,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到專業課程中,并富有親和力,是每一位專業課教師要思考的問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圍繞思政元素,建立思政教學案例庫,然后將其融合到每一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既培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又讓學生從傳統思想與文化、故事與案例的學習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達到教書育人的最佳效果。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保證專業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基礎上加強思政教育是擺在每一位專業課教師面前的難題,為此,我校《中醫藥學基礎》專業教師不斷摸索,依托課堂智慧職教平臺探索出適用于《中醫藥學基礎》課程思政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具體實施如下:
線上:教師在智慧職教平臺上發布學習任務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學習任務,例如誦讀孫思邈的“大醫精誠”,感受古代圣賢高尚的品德;閱讀古代醫家的成長史,感受歷代醫藥學家的家國情懷和人格魅力;搜集整理關于中藥的小故事,體會其中的人生哲理;調查家鄉的中藥資源,增加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自制中藥標本,引導學生觀察和熱愛大自然等。同時教師會上傳相關的視頻、微課、電子書等學習資料共學生學習使用。學生完成任務后以視頻、圖片或者文字的形式上傳學習成果至平臺,一方面供班級同學分享學習,另一方面作為過程性評價的依據。在線上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為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保證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線下:教師在線下展開有效的課堂互動教學,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視頻、PPT等形式匯報組內的學習成果和遇到的問題,針對線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逐步揭開問題的神秘面紗。小組學習法讓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團結、協作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以方劑——三子養親湯的學習為例,課前學生自學三子養親湯組成、功效,通過網絡查閱到三子養親湯方劑名字的由來,課上學生匯報其方劑組成、功效及心得體會,并反饋該方劑中為何不用蘇葉而用蘇子?教師解釋蘇子即紫蘇的種子,紫蘇的葉、梗、子均可入藥,三者皆辛溫而入肺經,均有調理氣機的作用。但葉類藥材質地較輕,而種子類藥材質地相對沉重,學生豁然理解該方是用于咳嗽喘逆,因此用質地沉重長于降氣的蘇子,同時在學生分享心得體會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認識,即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
任何一門課程都有自己的評價指標,用以反映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是考量思政目標與專業課程的融合程度,有效的融合即是教師和學生思想上均認同思政教育就是課程的一部分,評價指標不僅包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還包括思政目標的完成情況。相對而言,知識與技能的評價與單純的專業課程評價基本一致,可以以成績為參考進行分析,而思政目標的完成情況評價起來比較困難,學生的思想變化、德育水平很難通過量化指標進行考核。針對于此,《中醫藥學基礎》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遵循過程化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過程化評價指標主要是學生線上線下學習的參與度、作業完成的質量、對思政元素的理解程度等,終結性評價是學習整門課程后學生給出一個綜合性思政感悟,可以以心得的形式進行提交,具體《中醫藥學基礎》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內容和比例見表2。

表2 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內容和比例
課程思政的目的是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資源,尋找思想政治元素,建立思想政治教學案例庫,形成全方位的思政課程體系,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渠道育人的目的?!吨嗅t藥學基礎》課程思政目前處于摸索階段,是對江蘇省教育大會上婁勤儉書記提出的“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教育”的大膽實踐,作為課程的授課教師,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結合課程中蘊含的中醫藥文化底蘊,不斷探索與思考如何將思政融入于專業知識的教與學中,積極發揮課堂在育人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育人的工作融入到教育教學中去,不斷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以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新時達藥學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