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對于初中語文教學來說,朗讀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感、背誦、聽說等語言素養,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可以實施有效的情感滲透,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意義頗多。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認識到了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在此途上孜孜探索,但因在學情把握、技巧指導、評價方式等方面的疏漏,導致朗讀教學并沒有發揮其最優功效。鑒于此,初中語文教師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抓好朗讀教學呢?
首先,轉變觀念,即矯正部分教師對朗讀教學的錯誤認識。朗讀不是朗誦,不要拔高其藝術性或將其打造成一種表演形式;朗讀不是“真理”,并不是每一種文體、每一篇文章都適用于此種教學方式,要具體到文章本身來確定教學方法;朗讀并不是“費力不討好”,而是將語言感悟、基礎知識、脈絡架構、情感把握集合起來的綜合表現,絕不是在浪費時間。
其次,把握學情,即對學生動態發展著的語言能力有一個清晰的了解。雖然老師與學生朝夕相處、了解頗多,但言語能力的發展變化是細微的、長期的,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錯失,因此,教師要通過聽學生朗讀、與學生交流等多種方式觀察學生,捕捉學生朗讀時的細節差異,既摸清學生真實的朗讀水平,也能由朗讀這一點窺知詞語解讀、文本認識等多面,為整體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再次,做好準備,即教師要提升自身素質,做好朗讀教學前的一切準備。教師的朗讀素質對朗讀教學的成效影響很大,因此,教師一方面要磨練自身的朗讀技巧,使自己讀得更流利、更有感情,通過姿態、眼神與學生更好地交流,給學生做好示范,另一方面深入文本創作背景,抓住作者所要抒發的思想感情,這樣既能促進朗讀教學,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主旨,助益實多。
朗讀技巧是朗讀教學取得成效的科學保障。但遺憾的是,很多初中生并不具備相應的技巧,只是憑感覺胡亂摸索,為此,語文教師必須要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朗讀技巧:首先,指導學生正確發音,使其能夠讀準字音,主要包括聲母和韻母的發音方法以及聲調、變音等,其中最難掌握的就是變調,如“不”字,在去聲前就要讀陽平,像是不但、不必、不測、不動產等,但到了兩個字的中間,“不”就要讀輕聲,像是好不好、行不行、看不清等,需要引導學生多加揣摩、練習;其次,指導學生讀出重音、停連和標點符號,即聯系上下文語境,將強調性、隱藏性的語言因素讀出來,如,“看!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發狠——忘情——沒命是遞進式重音,讀的時候要越來越重,將感嘆號蘊含的強烈感情讀出來;再次,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即將蘊含在字里行間的作者情感表達出來,如“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在朗讀時就要讀出喜悅、讀出期盼、讀出明朗的感覺,再如“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奮斗”一句,就要讀出激情昂揚之感。當然,朗讀技巧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有耐心和細心,在每一次的朗讀過程中認真傾聽、糾正,一點一滴地講授,長此以往,學生的朗讀技巧必然會得到長足發展。
評價是促進朗讀教學良性發展的重要手段。朗讀教學該怎樣評價?筆者認為應該抓住這樣三點:一是要立足學生,一方面將學生引入到評價體系中來,因為學生是朗讀的執行者,他們才最有發言權,而且對于讀得好壞、是否有感情,他們都有自己的體會,與教師的專業評價相比,學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更“接地氣”,易于接受,同時,要想評價言之有物,就要認真傾聽、積極思考,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自身的朗讀水平,也能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評價側重點,如對內向膽怯、不愛發言的學生,只要能夠主動舉手、朗讀聲音較大就要給予肯定,對于發音不規范的學生只要能讀準字音就要給予鼓勵,對于朗讀基礎較好、能夠流利、規范朗讀的學生則要讀出感情才能給予表揚;二是要關注形式,即根據不同的朗讀形式選擇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如《變色龍》是分角色朗讀,評價時不僅要關注每個角色本身讀得是否連貫流利、是否表達出人物的特點和思想感情,還要評價各個角色之間配合得是否順暢,情感轉換是不是“無縫對接”等,如《黃河頌》這種配樂朗讀,則要注意詩歌與音樂、情感與音樂是否達到一致等。由此可見,只有不斷完善評價主體、評價內容,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的促進作用,為朗讀教學保駕護航。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語言的美,同時還能加深學生的個人情感,學生通過抑揚頓挫朗讀,能夠將文章作者寫作時的中心思想完美地呈現出來。所以在朗讀訓練中,還要強調朗讀的注意事項。其一,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自主朗讀。朗讀過程中對文本的體會、感受和理解是老師代替不了的,只能學生自己去品味,這就要求教師不能以“范讀”代替學生的自主朗讀,要給學生時間讓他們去思考、品味,得出自己的見解,與作者產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朗讀“到位”了,很多知識也不用教師一一贅述,學生自然而然“心領神會”了。
其二,不同的文體要采用不同的朗讀方法。朗讀是將文字轉化為聲音的個性化過程,不同的文本寫作特點不同,其朗讀教學也不能千篇一律。對于詩歌和散文來說,情感表達比較熱烈,朗讀時多用吟讀和說讀,更容易觸摸作者的“情”與“思”;對于文言文來說,反復朗讀、字斟句酌地讀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字詞和文本內涵,增強語感;對于小說來說,朗讀時要注重品味和精研,才能領會字里行間蘊含的文章真意。不管哪一種方法都是為解讀文章、提升語文素養服務的,要合理選擇,切忌本末倒置。
其三,評價語言應以肯定、鼓勵為主。語文課堂上的朗讀教學其目的是磨練學生的語言技能,提高他們的語言素養,培養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而不是培養專業的朗讀人才,因而教師在評價時要用委婉的態度、坦誠平等地交流,多用肯定性、鼓勵性的評價語言,避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總之,“朗讀是語文的第一教學法”,其對語文教學的積極影響不言而喻。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在思想上重視朗讀教學,在行動上做好朗讀教學的各種準備,堅持不懈地指導各種朗讀技巧、完善朗讀的多元評價體系,不斷探索高效朗讀教學策略,使朗讀教學成為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有力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