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勝菊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對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能力等進行有效的培養,以增強學生在閱讀方面的鑒賞能力。但是,就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際而言,部分教師忽略對學生閱讀審美能力的培養,或者在閱讀審美教學中,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采用有針對性的方法加以解決,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逐漸提升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教師積極對閱讀教學進行合理的改革。而在這一過程中,依然無法保證閱讀審美教學目標設置的合理性。長期處于這樣的環境中,就會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產生不良影響,導致教學無法切實地實現教學目標。從當前高中閱讀審美教育來看,通常都是教師占據主體地位,并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對文章的審美效果產生比較碎片化的印象,很難實現對文章整體的系統理解,導致閱讀審美教育的質量不佳。
受傳統因素的影響,很多教師在閱讀審美教學中,過度重視學生的閱讀審美結果。例如:學生對教師所設置問題的回答,是否具有準確性、正確性;學生的分析結果是否與教參的“標準答案”一致等。實際上,在閱讀審美教學中,上述的問題是非常常見的。同時教師未能及時對學生的閱讀審美進行合理有效的引導,最終導致教師忽略學生審美過程的問題。目前,基礎教育雖然積極推進教學改革,但是并沒有改變“應試教育”的本質,因此學生也會結合教師設定的重點問題,完成對文章的閱讀,導致學生忽略閱讀的過程,使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在高中閱讀審美教學中,教師基本上還是以分數對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進行評價。在這一過程中,教參中所給出的“標準答案”,已經成為教師對學生閱讀結果評分的主要依據。長期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削弱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利于提升其閱讀審美能力。另外,學生在作答時,也會將接近“標準答案”作為思想的方向,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無法實現閱讀審美教學的既定目標。
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教師就應該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情,合理設置課程教學目標,并對其進行適當的創新。例如:在講解《荷塘月色》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剛剛接觸到散文,所以自身的閱讀能力較低。針對這樣的現象,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對《荷塘月色》含義有大致的理解”,作為本次閱讀審美教學的目標,引導學生掌握散文閱讀的相關技巧,強化學生的閱讀審美意識。如果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要求學生通過作者對景物的描寫,分析作者真正表達的思想,就會增加學生閱讀理解的難度,導致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教師在制定閱讀審美教學目標時,必須對多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保證教學目標的合理性。
在閱讀審美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大對學生審美過程的重視,使學生主動感受文章的情感,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在講解《故都的秋》一課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合理的引導,鼓勵學生對文章的要點進行分析,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故都的秋》中景物描寫的內容進行標記,結合景物的描寫方式,深刻體會作者在情緒上的變化。在《故都的秋》中,郁達夫更多的是采用情景交融的表達手法,如“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等。在閱讀審美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更加深入的賞析,進而加深學生對文章情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
傳統的評價方式基本以分數為主,這樣的方式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對此,教師應該對教學評價方式進行優化,重視學生在閱讀審美過程中存在的優點、不足,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講解《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內心活動。基于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掌握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從而進行更加合理的評價。在這一基礎上,除了學生的答案之外,教師還需要將學生的課堂表現、思考方式、語言組織等因素,作為教學評價的標準。完成評價以后,教師可以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講解,鼓勵學生對自身審美能力的不足進行彌補,實現閱讀審美教學的總體目標。
綜上所述,在目前的高中閱讀審美教學中,存在不少的問題,需要教師制定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加強對學生審美過程的重視,同時對教學評價方式進行優化,以提高閱讀審美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審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