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高中新課標下語文學習目標的敘寫"/>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煦鳳
新課標指出,中學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而當前語文教學在目標設計上,常常將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混淆,致使教學目標表述得籠統、模糊,不利于目標的執行和實現,難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學習現代散文時,將教學目標敘寫為“通過閱讀課文,提高對現代散文的語言認知,培養現代漢語語感;培養和提高同學的閱讀能力及鑒賞能力;感受現代散文的藝術美,提高審美境界;體味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熱愛生活,珍惜自然的感情”等等。這樣的教學目標大而空泛,難以落實,不能有效地指導課堂教學。追尋原因,是把本該在課堂上完成的教學目標,設計表述成了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學生應達到的水平,對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是一個總體的指導思想;而教學目標是在一節或幾節課中學生要達到的學習要求,是一個具體目標。它們是不同的目標要求。
眼下的語文教學正處于深化改革中,為了有效地指導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關注并規范課堂教學中學習目標的敘寫,刻不容緩。下面,我將從規范的學習目標組成,確立原則,案例剖析三個方面來做闡釋。
規范的學習目標一般包括四部分:1.行為主體——誰學;2.行為動詞——學什么;3.行為條件——怎么學;4.表現程度——學到什么程度。表述方式為:行為主體+行為條件+行為動詞(行為方式)+行為程度。其各部分內容分述如下:
行為主體:教學對象(學習者);
行為條件(在什么條件下):行為條件要明確規定;
行為動詞(做什么):行為動詞要具體,清晰,可操作,可監控,因此必須輔以可行性強、結合實際的行為方式、方法;
行為程度(做到什么程度和標準):表現程度要有數量、水平。
1.行為主體學生化
行為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在實際的表述中,行為主體可以省略,但是從邏輯上可以判斷主體是學生。例如:“說出本文所用的表達方式,并舉例分析其作用。”而不應該采用“使學生”“教會學生”“培養學生”“提高學生”“激發學生”等用語,這只是教師開展活動的主觀愿望,而不是學生學習的預期效果。
2.行為動詞多樣化
課時學習目標應該采用可測量、可觀察、可評價、具體而明確的行為動詞來描述,如:
了解——說出,背誦,辨認,回憶,選出,舉例,列舉,復述,描述,識別,辨認等。
理解——解釋,說明,闡明,比較,分類,歸納,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提供,猜測,預測等。
例如“了解”“理解”等詞,幾乎成了目標敘寫的通用詞,它用在需要學生了解的內容,如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等方面可以,但如用于文本內容的進一步學習,則顯得籠統空泛。因而,應該避免使用一些籠統、模糊的術語。因為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知道、欣賞”等行為動詞,在目標敘寫上,缺乏質和量的具體規定,評價就無法進行。再比如:“培養學生革命的大無畏精神;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這樣的表述不僅主體不對,而且也無法評價。
3.行為條件情景化
在學習目標的確定和表述中,要明確表達清楚學生可以借助哪些條件或者有哪些限制才能達到目標的要求。例如:“借助檢索表,認識……”“根據圖中……”“通過閱讀……”“在十分鐘內,能……”“與同學合作、討論,進而……”等。
4.行為程度具體化
學習目標表述的是最基本的、共同的、可達到的最低學習標準,而不是無法實現的最高要求。采用什么程度的標準要依據教學內容的實際要求,應當以大多數學生在經過必要的努力后都能做到的事情作為行為標準。
其實,除了行為動詞上體現程度的差異性外,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學生的共同程度。如用完成行為的時間來表示行為程度,如“在三分鐘內完成……”;用完成行為的準確率來表示行為程度,如“準確無誤地讀出……”;用完成行為的數量來表示程度,如“至少說出三個……”等。
5.三維目標整合化
雖然,我們對課程目標進行了分類,例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但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的教學目標應當是整合的,這樣才有利于達成。
例如語文課程目標在第二學段閱讀的具體目標中要求“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下面,摘錄《〈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中常見的兩種目標設計,通過分析,按規范要求再進行敘寫,來進一步體會學習教學目標的規范敘寫。
教學目標一: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這種文學體裁;
2.領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具體內涵;
3.體會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
4.背誦全詩。
上述中,除目標4比較具體外,其他三個在目標敘寫中,僅使用了“了解、領會、體會”籠統、模糊的術語,缺少行為條件、行為程度的修飾限定,都顯得空泛,可改寫如下:
1.借助手頭可利用資源,了解作者生平、該詩寫作背景、及“行”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
2.結合詩中琵琶女的自敘身世后引發詩人謫居苦況的自訴的內容,領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具體內涵;
3.誦讀、品味有關音樂描寫的詩句,結合自身的音樂體驗,體會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
4.背誦全詩并能正確默寫詩歌第二段。
教學目標二: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了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3.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上述目標與教學目標一相比較,稍顯具體一些,但表述上仍顯得籠統,難以操作及落實,可做如下調整:
1.摘出詩中運用比喻描摹音樂的詩句,結合生活體驗,咀嚼品味該詩音樂描寫上的形象性,感受它的語言藝術魅力;
2.細讀全詩,找出環境描寫的句子,說說它渲染出了怎樣的氣氛、烘托了人物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古詩中這種以景襯情的表現方法;
3.借助歷史知識,分析討論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謫居失意的形成原因,進一步認識封建社會摧殘人才黑暗現實。
綜上所述,一線教師,只有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將學習目標敘寫得切實、具體,可測,可行,可評,才能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有效落實新課標要求下的課程目標,提升中學生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