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川 馬 朵
高中語文教師在作文課教授學生寫作議論文時,常常發現以下幾種狀況:一是有的同學在看到材料時,不知如何下筆。二是有些同學作文的開頭入題太慢,往往寫了很多廢話后,文題“千呼萬喚始出來”。三是有的同學拋開材料,另起爐灶,材料形同虛設。如何結合材料審題立意,明確建立作文的中心論點,就成為作文教學不可逾越的重要環節。同時,不少教師發現寫好開頭實際上就打開了學生寫作思維的源頭。清代文章家唐彪說:“通篇之綱領在首段,首段得勢,則通篇佳作。”那么教師如何訓練學生進行議論文開頭的寫作呢?這是打開學生寫作思維的重要關節。
以人教版必修四教材閱讀鑒賞部分和其表達交流部分為例。我們發現二者之間缺乏一種必然的聯系。因為本冊教科書“閱讀鑒賞”部分的所選的課文單元分別是:中外戲劇單元、宋詞單元、古代人物傳記單元以及社會科學論文單元。而表達交流中的寫作部分別是:
1.解讀時間 學習橫向展開議論。
2.發現幸福 學習縱向展開議論。
3.確立自信 學習反駁。
4.善于思辨 學習辯證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既需要在表達交流與閱讀鑒賞之間建立一種聯系,又需要和高考作文緊密聯系。分析近幾年高考作文的命題的形式,發現其大致可分為話題作文、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種類型,而偏向于材料作文,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尋找一種既方便議論分析又能夠和高考題型相對應的關系。這種契機便是在教學過程中尋找讀寫結合的生發點。
下面從選修教材和必修教材各選一篇來談談閱讀教學過程中讀寫結合的生發點。
簡析:《燈下漫筆》被編選在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現當代散文鑒賞》。它是一篇敘事說理的散文,作者把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作為引子,換鈔便當、換銀不得、折價歡喜,從鈔票的貶值引出對人的價格貶值的思考。作者由事(換現銀)到理(變奴隸),又分析中國社會歷史的本質,得出兩個時代的結論:1.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2.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最后很自然地聯系現實,號召青年創造一個第三樣的時代,一個不做奴隸人格不貶值的時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寫作思路:由事例分析到得出觀點,然后進一步對觀點闡釋。其寫作章法簡化為:例析——觀點——闡釋。借鑒這種寫作方法,我們可以進行議論文讀寫結合的訓練。其訓練點可基本確定為:結合材料,確立論點,分析觀點。
由課內到課外的寫作材料示例:
“書者,著也,以手執筆,著于竹帛。”曾經,寫得一手好字是很多人的夢想,在文明的薪火相傳中書法更是作為一門藝術,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
在今天,無論是研墨潤筆,或者拿硬筆書寫,在很多時候都已經可遇而不可求。相反,在鍵盤上敲打、在手機上按壓,已經成了大多數人的“常態”,“失寫癥”成為了“鍵盤族”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如今這些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了國人的重視。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闡述你的思考和理由。
學生讀寫結合論文開頭部分示例1:
《文化拒絕機械化》
五千年文化長河浩蕩,給予了我們引以為傲的資本。書法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與核心始終在發展,并記錄時代變遷。現代化的生活免去了許多不必要的操作,但唯獨文化,不能因機械化而失去本有的韻味。
評析:這位學生結合給出的敘事材料,高度概括,聯系自己立意分析這種現象背后的本質。自然而然得出中心論點:現代化的生活免去了許多不必要的操作,但唯獨文化,不能因機械化而失去本有的韻味。作者結合材料現象直奔主題,引用材料部分簡潔清晰,能推出明確的中心論點。
學生讀寫結合論文開頭部分示例2:
《品一味文化%書一種傳承》
文字,是感情的寄托,思想的載體,文字之于紙墨筆硯就像魚之于水,樹之與陽光,生命之于空氣,當跳動的文學被局限在代碼編輯的數碼空間,它是否還有當初無限的生命力?
當今之社會,不乏低頭族,電腦迷,他們會運用技術,把成百上千的文字輸入那狹小的儲存空間,方便快捷,卻在響亮的鍵盤敲打聲中一次又一次失去了與墨水相遇的機緣。冰冷的輸入法取代了書法的厚重勁道,它在給人們帶來“失寫癥”的同時,也帶走了書寫文字時的無與倫比的魅力。
評析:這位同學文章開頭看似多余實則巧妙,用比喻手法突出文字的重要性,為自己確立觀點埋下伏筆。并提出:文字被局限在鍵盤輸入和輸出時是否還有生命力?引發讀者思考。引用材料加以分析,最后指出:冰冷的輸入法取代了書法的厚重勁道,它在給人們帶來“失寫癥”的同時,也帶走了書寫文字時的無與倫比的魅力。既回答了開篇的提問,又明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簡析:《拿來主義》被編選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4,其文體可歸類為雜文。所謂雜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事變和社會傾向的文藝性論文。按照一般的議論文寫作思路:本文應該是何為拿來主義?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怎樣實行拿來主義?但是作者沒有按照我們的思路來寫,而是先破后立。文章事中蘊含理,作者把“理”包含在敘述中,開頭一節敘述事例:中國從近代的“閉關主義”到“送去主義”,側重在“學藝”上的幾件事情,即送古董去巴黎展覽。幾位“大師”捧著“古畫”“發揚國光”,送梅博士去蘇聯等。這些事例就給人很好的啟示,分析得知“送去主義”是一種有往無來的賣國行徑,必然導致國勢衰微,被動挨打,從長遠看,將造成亡國滅種的局面。因此,采取與“送去主義”針鋒相對的“拿來主義”就刻不容緩。“送去主義”和“拿來主義”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破”正是為了“立”。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寫作思路從“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分析其危害然后順理成章得出觀點“拿來主義”。然后作者用比喻論證的方式來論述“拿來主義”,其實質就是談論如何對待傳統的文化和外來的文化。
因此在給材料作文寫作訓練時,通過對兩篇教材的學習,基本上可以教給學生一個材料作文開頭寫作的基本思路:引述材料(事)——推理分析(析)——得出觀點(點)。
這種寫作思路完全可以作為材料作文議論文寫作開頭的參考,李海林老師指出:“對于教學老說,需要一種稱之為‘抓手’的東西,教師可以憑借它傳達自己的思想,學生可以憑借它理解教師的意圖和自己學習的對象。這種‘抓手’即交流的工具,是教學得以順利進行、開展的前提。”課本中的知識是靜態的,閱讀教學是動態的,如果能在閱讀教學中找到讀寫結合的生發點,那么就能夠完成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同樣是有關傳統文化的論題,我們就可以將在《拿來主義》閱讀教學中得到的寫作思路引導學生通過材料確定中心論點。
例如:
“對于不少年輕人來說,若沒有日歷的提示,一些傳統佳節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諸如“寒食節”“重陽節”“臘八節”,其起源、內涵、習俗早被淡忘。而感恩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卻得到不少人的熱捧;像11月11日“雙十一”,5月17日“吃貨節”等人造節日,也已成為大眾購物消費的狂歡節。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為什么我們需要節日?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節日?
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學生讀寫結合論文開頭部分示例1:
《傳承中接受》
在傳承中容納。西方節日對于西方人的意義,猶如中國傳統節日對于中國人的意義。西方人可以傳播自己的節日于世界,而中國的節日也逐漸在各國被華人帶去。世界越來越多元化。少不了文化的碰撞與傳播(分析)。所以在接受西方節日的同時,傳承中國本土佳節也能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多彩(推論)。但與此同時,絕不能讓傳統節日利益化(排誤)。
評析:此學生恰當處理所給材料,高度概括材料,切合事理分析推論,提出中心論點,并且排誤,避免觀點片面偏激。
學生讀寫結合論文開頭部分示例2:
《在佳節中尋找靈魂》
真正的節日讓人感懷,讓人感恩生活,新興節日讓人感受到新時代的新風采,而傳統節日則讓人感到文化的璀璨,歷史的厚重(引析)。所以重要的是我們要在其中找到那個平衡點,一手向傳統,一手向生活,于是才有了新而不虛,沉而不腐的靈魂(點)。
評析:此同學在寫作時由具體事例到分析事例簡潔有度,有所選擇地概括材料,思路清晰。對材料進行定向分析,圍繞作文立意,得出觀點,材料和觀點之間過渡自然銜接。
綜上,筆者認為在教學時,可以就近取材——從教材中選取一些代表性的文章,作為材料作文讀寫結合訓練的范本,而本文讀寫結合的生發點偏向于材料作文議論文開頭的章法訓練。其關鍵在于抓住由事到理,由理到析的過程,而學生一旦打開寫作思維的大門,加之教師的引導,那么源頭活水來就不再是遙遠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