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顯
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的語言,是一種專門性的交際語言。高水平的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藝術,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而且還能引起學生的美感,使他們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工具性與交際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使這兩種特性得以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便是教師規范優美的課堂教學語言。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
應該說,每門課程都有嚴密的結構體系,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要靠講授的科學性來實現。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必須具備嚴密的科學性。語文教師教學語言的科學性體現在教學語言的準確、規范、精煉和邏輯性、系統性上。要求用詞恰當、簡潔明快、干凈利索。
教學過程應始終體現教育性,這是一條客觀規律。教書育人是教學工作的靈魂,強調素質教育實際上就是要將“傳道”與“授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此,教師的語言必須鮮明地反映先進思想和高尚的情操,能以思想充實的語言武裝學生的頭腦,陶冶學生的心靈。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篇目,都可用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幫助他們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燭之武雖然對鄭伯早不用己心存怨懟之心,但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卻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力說秦伯罷兵。據此,教育學生要有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恰當地用富有教育性的語言,把思想教育巧妙地滲透在知識教育之中。
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做到“言簡意豐”。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杰作《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明確提出了語言在教學中的作用及要求。法國大作家伏爾泰有一句名言:“乏味的藝術就是把話說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表達要力求簡明得體、干凈利索、中心突出、切中要害。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凝練自己的語言,用最經濟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為此,教師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把每句話的意思講明白,讓學生能聽懂教師每句話的含義。這是對教學語言最基本的要求。無論是解釋詞句、分析課文,或是向學生提出問題,都要讓學生能準確無誤地理解教師所要表達的意思。
第二,教師語言要口語化。教師講課時,應把教案上的書面語言化為通俗易懂的口語,使學生獲得一個個印象清晰的概念。教學語言應該是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巧妙結合。
第三,教學語言要“少而精”。教師的語言精當,畫龍點睛,學生就能抓住要領。教學時教師語言簡練、精當,則可騰出更多時間來讓學生讀書、思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
第四,適當地選用一些文言詞語。我國古代文言文,文辭簡練,內涵豐富,如果在課堂上適當地選用,如用一些有生氣、表現力強的成語、典故等,也可以收到以簡馭繁、辭約意豐的效果。
總之,教師在注意課堂語言簡明性的同時,也要講究語言的豐富生動,莊諧交錯,句式多變,使人感受到語言的感染力。真正做到簡而不陋,豐而不蕪,各得其宜,各盡其妙,使簡明性與豐富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語文教材中有大量形象生動的文學作品,它本身就是用形象的文學語言寫成的;另外一些不屬于文學作品的課文,也是古今中外文質兼美的有一定特色、一定典范性的文章,它們的語言也是生動形象的。講這樣的課文,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生動形象的語言才能準確地傳情達意,使學生通過似乎看得見、摸得著的語言的描繪,在腦海里重現場景,感知故事,認識人物,思考問題。
語文課的教學語言要因人而異、年級有別。有的要娓娓動聽地敘述,有的要豪情滿懷地抒發,有的要分條款地說明,有的要嚴密雄辯地論證,有的要親切友善地激勵,有的要熱情洋溢地吸引,有的要用淺近的口語開啟心扉,有的要以高雅的詞句引起聯想,有的要連連設問,有的要層層剖析等等。有經驗的語文教師,講課聲音高低有致,速度快慢適當,語言具有音樂美。動聽的語言能促使大腦興奮,學生始終處于最佳思維狀態。教學語言聲音的高低,應視教學內容而定。語調亦應隨不同教學內容和要求而變化,或舒緩徐慢;或氣勢磅礴。學生的思想感情就會隨之而起伏。
教師上課,主要是傳授知識。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具有目的性,在每一個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既要從整體著手,有計劃、有步驟地講清“是什么”“為什么”,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又要注意控制,應始終圍繞教學目的,始終為教學目的服務。
當然,更要注意教學語言的針對性。平時說話要看對象、分場合,講課更應因材施講,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語言表述方式。同時,對于不同的地區、學校、班級,甚至個體的學生,都要注意選擇深淺適度、明白易懂,便于理解接受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針對性地提出啟發學生求知欲的問題、結合學生的心理需求,伴以生動形象的課件,講述學生感興趣的故事等,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講課時,教師要注意語言與自己的身份、年齡、性別相吻合。否則,一味地模仿,生硬地套用,不但會使自己的語言失去原有的特色,甚至反而顯得不倫不類,令人啼笑皆非。就教材而言,一個作家有一個作家的風格,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特色,教師若能把教學語言和課文本身的風格保持一致,那無疑會使學生更加體會到文章的特點,使我們的教學充滿著紛繁富麗的色彩。
因此,目的性的語言要以適切性為出發點,適切性的語言又要受到目的性的限制,二者的融合,才能加強語文教學的表達效果。
從接受對象學生的角度看,教師的語言應具備如下特性:
所謂啟發性,就是教師要善于運用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去探求知識,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
教師的語言要富于啟發性和含蓄性。教師在教學中,是引導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而不是代替學生去掌握知識。所以,必須注意教學語言的啟發性和含蓄性。啟發和含蓄,就是不要把問題說盡說全,而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優秀教師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善于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導他們去感受和理解新的知識,給學生指出坦途,使他們經過自己的必要的努力找到升堂入室之門,因而他們的語言總帶有啟發性。這樣的語言,不僅給予學生以知識,而且還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使他們學會獨立地去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
語言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離不開言辭的熱情、誠懇和富于激勵性。因此,教師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靈感和思想貫徹到自己的話語中去,使“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從而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教師語言的感情色彩,來源于教師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來源于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對文化科學知識的強烈渴求,以及對學生的赤誠之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教師通過語言的情趣來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的求知欲與學習熱情。因此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有關的故事、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等等均可引入課堂,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于理解,從而吸引學生認真聽講。
總之,語文教學語言藝術應表現為嚴肅而不死板,莊重而不呆滯,活潑而不輕率;幽默而不油滑,親切而不低俗,明白而不淺陋;既有分寸感,又有靈活性。藝術的語言能使學生在“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無盡變化之中體味“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