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天淑
作為重要人文性基礎學科,語文的情感教育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發展得到了高度重視。在現有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學科素養培育工作也應該成為語文課程的本質內容。情感教育作為現階段語文教學現狀的實際需求,需要充分理解其概念與內涵,結合現有的實施現狀,從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等不同角度提出相應的教學應用方案。
教育過程應該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也應該注重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作為受教育者,也應該在知識掌握的過程中具備情感體驗,以多維度的情感滲透強化對于知識的理解。但長期以來的素質教育工作仍然需要合理規劃,在語文學科中的人文素養培育工作還需要落實到位,才能符合全面發展的教育原則。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教育需要注重學生的價值觀培育與情感態度養成。例如在閱讀中了解生活的特征,在實踐中了解語文學科的情趣等,這也說明人文精神需要始終貫穿于語文教育的始終。我們從語文教材的編排方面也可以了解到,越來越多的具有精神層面與生活內涵的文章開始成為主流,學生在一趟語文課的學習之后就如同經過了一段旅行的過程,旅行途中的風景正是一段段文字中體現出的情感。
作為基礎性學科,語文課程一直以來不缺少技巧的培養,缺少的是精神層面的融入與感染。一直以來,高中語文因涉及高考成績的要求,過分注重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聯系,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層面實際需求。作為高中學生,其社會性已經體現出明顯特征,他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特點也符合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情感教育的引導和作用也能讓學生從狹隘的知識層面過渡到精神層面,讓語文教學能跟上時代腳步,并從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
情感教育的基礎是課程內容,從課程內容中進行引導和延伸,不僅可以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作用,也能讓學生在素養方面有本質性的提升。具體來看,學生從學習中獲得情感共鳴,得到相同經歷,與作者進行“交流溝通”,不僅能夠深化對于基礎知識的理解,也能更好地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元素。正如《陳情表》中體現的血濃于水的親情一般,這對于學生來說才是最佳的學習情境。
課內教育的重點在于情感激發,任何文章的內涵都可以通過良好的情境來表現。當學生能夠深入作品本身時,就能通過其自身經驗來深化情感體驗,以情境來融入文章內容當中。在《故都的秋》文章當中,考慮到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與當時的社會特征間存在明顯差異,學生對于文章的內涵可能難以理解。此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文字資料、圖片或影像資料等,將當時的社會特征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有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文章的內涵。正如《赤壁賦》《竇娥冤》等文學作品能夠以影視、戲劇的形式所表現一般,情感教育也應該通過情景創設的方式來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他們的知識儲備能力已經相對成熟,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展開拓展內容的思考。例如《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分析別里科夫的性格特征,例如其性格中可以參考和借鑒的部分等。質疑過程就是問題思考的過程和思維發散的過程,學生從深層次的思考過程中必然能提升情感體驗,激發學習積極性。
情感教育還需要通過課外實踐的方式來進行滲透,以課外教育銜接課內教育,對基礎知識進行補充說明。如文化講座、研討會、語文主題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都可以成為課外實踐的主要形式。語文學科離不開文化內容,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也為語文情感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教學資源。例如高中語文的課文中就有很多與傳統文化內涵與情感相關的文章,包括《談中國詩》《咬文嚼字》等。在這些文章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踴躍發言,交流學習經驗與感受,然后從實際生活中得到升華,見證文化在生活中的體驗,學生的個人素養與情感特征也能得到有效鍛煉,進一步培養對于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但高中生在不同的年級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心理特征與情感特征,這也需要在情感教育策略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從更高的層次展開研究規劃,豐富教育內涵與教育質量的作用和價值。
語文的情感教育離不開長期的支持,這需要教育工作者們不斷努力,并從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經驗總結。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們也會逐漸意識到情感教育對于學生的實際意義,以教學實踐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也需要教師們不斷總結經驗,了解新課程發展過程下的情感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