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江
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的大環境下,在科學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下,充分挖掘地方優秀文化資源,并靈活運用于語文教學中已成為發展趨勢。江門五邑地區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與時代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僑鄉精神和僑鄉文化。作為語文教師,理應肩負起傳承五邑僑鄉傳統文化的使命。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五邑僑鄉傳統文化,不僅可以促進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完善傳統文化教育。
五邑僑鄉文化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有著大量的自然風景、人文景觀、文學藝術、風情民俗、杰出人物等資源。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要充分挖掘五邑僑鄉傳統文化的內涵,將其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具體來說,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把教材和五邑僑鄉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如學習必修1中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時,印發拓展資料——《梁啟超,中國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爹: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從而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本地名人梁啟超,明白良好的家風對一個人的成才是多么重要;學習必修2中的《荷塘月色》一文時,組織學生觀看茶庵寺的荷花,并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仿寫訓練,從而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學習必修4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時,和同學分享自己在叱石觀音寺山上看到的一首同名題詞,讓學生明白只要是有感而發,即使是同題也可以寫出不同的內容和風采。
在語文課堂滲透五邑僑鄉傳統文化,拉近了教材中看似與我們的生活毫不相干的人、事、物,讓它們與我們的生活接軌,從而讓書本知識充滿煙火味,讓語文課堂更加“接地氣”。
在高中語文課堂滲透五邑僑鄉傳統文化,要想達到預期效果,在教學中必須靈活運用講授法、討論法、替換比較法、問題探究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學案預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如學習必修3中的《林黛玉進賈府》,筆者采用情景教學法,帶領學生參觀外海名人陳少白的故居,實地了解過去大家族的府邸建筑文化,在比較和想象中直觀地理解大家族的奢華。學習必修5中的《滕王閣序》時,引進五邑的文化景點——小鳥天堂,通過講授討論讓學生明白:很多景點是因文成名的道理,特別是人文景觀。學習必修3中的《祝福》和必修5中的《邊城》時,組織引導學生們通過走訪了解外海本地的一些風俗,然后用演講、分享會、展覽等形式,介紹外海自梳女、夏至、中秋及過年等習俗,在感受魯鎮祝福氛圍和湘西淳樸的民風民俗時,適時引導學生了解挖掘五邑民俗,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
通過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學生對身邊熟悉的人和事都特別感興趣,喜歡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語文教師要把語文課上“活”,應多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充分挖掘五邑僑鄉傳統文化資源,敢于從課堂走出去,敢于創新語文課堂的教學方式。
五邑僑鄉傳統文化不僅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素材,也是語文課堂實現育人功能的重要資源。五邑僑鄉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材的高切合度,為落實語文教學目標、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提供了可行性。如學習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選》中王維的詩 《積雨輞川莊作》時,為了讓學生了解王維詩作中的禪意,我們可以聯系茶庵寺六祖道場、陳白沙心學等內容,把抽象的概念逐漸具體化,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筆者嘗試運用粵語教古詩詞,因為粵語本身保留有不少古音,讀起古詩韻味十足,抑揚頓挫,學生用普通話讀不出來的感情,因用了他們熟悉的方言——粵語,反而表現得很自然貼切,從而落實詩詞教學中把握情感的目標。如講杜甫的《登岳陽樓》,當學生用粵語朗讀時,粵語獨特的音調與讀音,讓該詩的節奏鮮明起來,“坼”和“浮”兩字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形象逼真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無一字”“涕泗流”卻把漂泊中的孤單、滄桑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學生讀著讀著就自然明白:作者寫此詩不是為了表達登岳陽樓的喜悅之情,而是為了表達兵荒馬亂的動蕩里自己一事無成,昔日抱負成泡影的沉郁之情!
可以說高中語文課堂充分利用五邑僑鄉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更深刻的了解五邑僑鄉傳統文化;有利于落實語文教學目標,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五邑僑鄉傳統文化隨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發展已深深地融入五邑僑鄉同胞的人格品質中,它的核心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傳承五邑僑鄉傳統文化,通過教育讓其扎根在學子心中,使其肩負起傳承五邑僑鄉傳統文化的使命。此外,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如學習必修2中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學生在感受蔡元培校長的人格魅力的同時,引導學生了解江門本地的大學校長: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陳垣。他1910年畢業于光華醫學院。自幼好學,無師承,靠自學闖出一條廣深的治學途徑。在宗教史﹑元史﹑考據學﹑校勘學等方面成績卓著,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推崇。他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陳垣從教70多年,任過46年大學校長,對廣大青年學者熱心傳授,影響深遠,造就了眾多的人才。讓學生在了解前輩的優良品質中感受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學習必修5中的《中國建筑的特征》時,組織學生觀看開平碉樓的紀錄片,閱讀有關文章。從而了解開平碉樓是五邑海外華僑將西方建筑文化與五邑地區鄉土建筑文化結合起來的藝術產物。進而讓學生在影片和文字中感受五邑僑胞的勞動智慧和創新精神,在自豪中自覺傳承五邑傳統文化。
不管是五邑杰出人物,還是五邑名勝風情,都是五邑僑鄉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靈魂,蘊含優秀的文化內涵,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本土教材。通過五邑僑鄉傳統文化和典范事跡在語文課堂中的滲透,有利于拓展學生的道德范疇,激發他們的自豪感,從而使他們愛校愛鄉愛國。
筆者近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把五邑僑鄉傳統文化資源運用到高中語文課堂是可行的,既能兼顧教學難點重點,又能突出地方文化的特點,也能達到預期的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