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軍
“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
以為固。”出自賈誼《過秦論》。課本對“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是這樣注釋的:“意思是據守華山以為帝都東城,憑借黃河作為帝都的護城河。”很顯然注者是將句中的“城”理解成了“城市”,這不符合文意。秦始皇怎么可能將華山作為咸陽的東城呢?再者城市又怎么能用 “億丈”來形容呢?《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第4版)“城”的第一個義項是:“城墻。 《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左轉·僖公四年》有“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句,意思是“楚國把方城山作為城墻,把漢水作為護城河”,和此句意思相似。其實此句中的兩個“城”字意思是一樣的,均指“城墻”。整個句子的意思是“據守華山以為都城咸陽東邊的城墻,憑借黃河作為都城的護城河,上有億丈高的城墻,下臨不可測量的深淵,作為堅固(的防御工事)。”孟子曾經說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而秦始皇恰恰就是固國以山溪之險,不可一世的他將天險華山和黃河作為保護帝都的城墻和護城河,卻忽視了民心,所以迅速敗亡。因此,句中的“城”應解釋為“城墻”,才符合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