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臨沂第四十中學;山東省臨沂第十八中學)
興趣是動機系統的重要因素,是活力課堂的指南針。課堂是語文教師傳授語文知識的主場所,它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注重情境教學,引用生動活潑、新穎有趣的內容,引發學生學習與的興趣,即,真實可感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活力。小學語文課本的每一篇文章而言,都有自己獨特結構、內容、寫作手法、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與之相適應的情境也不一樣。因此,教師和學生要充分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容與意境,根據不同的文章,加深感性認識和情感體驗,在語文課堂中著力渲染課堂氣氛,營造一種與文章內容相符的情境。例如,在教學《中彩那天》時,我請4位學生分別扮演“我”的一家人以及庫伯先生,學生生動地再現了中彩那天幾個人物的語言,行為,甚至神態,不僅贏得了大家的掌聲,而且在表演的同時,自己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整堂課下來,學生興趣濃厚,氛圍活躍,教學效果自然不錯。
創設情境,是激發活力課堂的第一把金鑰匙。心理學家研究表明,要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新知識,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心智狀況等。教師要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配合老師的課堂教學,最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便是創設情境。如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時,教學樓外墻上正好有一片爬山虎,課前我把學生帶到樓前,讓學生仔細觀察爬山虎葉子的形狀、顏色,并讓他們小心翼翼地翻開葉子,找到爬山虎的腳。然后,我要求學生注意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從形狀,顏色等方面整體感知。上課伊始,由于學生直觀感受了爬山虎的腳,我的導入就比平時更加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過程中,我會順勢出示學生觀察爬山虎的錄像,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讀書過程中,我采取配樂朗誦的形式,全方位調動學生的感官。這樣,語文課堂就不再是“學堂”,而是學生的求知樂園。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學好語文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有效方法。充滿情感的朗讀,能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領略語言文字的優美韻律,喚起學生無限的遐想,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如《憶江南》《望洞庭》等文字優美、引人入勝的名篇古詩詞,朗讀形式不拘一格。我特別重視范讀,范讀包含著個人濃縮的體會與感受,發揮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利用多媒體聽專家朗讀,讓多媒體與語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時是學生齊讀,郎朗的讀書聲顯得格外有氣勢;又是分組朗讀,進行朗讀比賽。通過不拘一格的朗讀,使語文課堂教學生動活潑,情趣盎然,調動了學生學語文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快快樂樂的學習,讓學生精神得到熏陶,知識上得到充實,整體語文水平也得到提高。
課堂上教師怎樣才能點燃學生的激情,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呢?創設情境是點燃學生激情、使課堂充滿活力的有效手段。通過情境設計,引發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例如,我在教《鳥的天堂》時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氛圍,首先借助多媒體播放音頻資料騰格爾的《天堂》,繼而語言導入,同學們,遼闊的草原,是游牧人民的天堂,那鳥兒的天堂是哪里呢?是天空,還是森林?通過優美的歌聲,不僅點燃了學生的學習激情,而且給學生留下了懸念。可見,只有利用有效的途徑,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情,他們才能真正融入課堂,享受語文課堂的真、善、美。此外,激情的點燃還需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讓學生發揮活潑好動的天性。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沒有將學習放在主要的位置上,所以我在教學時要完全將活動帶入課堂,讓學生在玩中獲取知識。再如教學三年級的《神筆馬良》時,我讓兩名學生分別來扮演馬良和財主進行表演,學生開始有些羞澀,后來則越來越大方。學生能夠逼真地表演出文中的內容。語文教學就是實踐性教學,離開學生的參與實踐,就會束縛學生的個性發展。活動是培養個性發展的重要前提,學生參與是發展興趣的關鍵。
語文作為實用性的學科,為人們表達感情、傳遞信息提供工具,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教科書上出現的很多現象都源自人們的生活。如六年級《少年閏土》:“藍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魯迅先生對這段景色的描寫,有的學生見過,有的學生只是聽說過,可沒有人描寫過。學生要善于對周圍的人或事進行詳的觀察,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就會對周圍的人和事、對書本上的知識深入了解。教科書中一切事物都來源于生活,學生只要注意觀察生活現象,將生活現象與書本知識相聯系,語文知識就會詳實。古人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要求人們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對學生來說,這句話尤為重要。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再如五年級下冊的《學會看病》就是我們生活中的縮影,人吃五谷雜糧,生病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現在一旦小學生有了病,那就得有爸爸媽媽陪著,一切由父母包辦。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學生能得到什么啟示呢?注重讀書與運用相結合,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運用知識指導小學生們的行為,將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讓小學生學有所用。
小學階段是學生認知、語言發展初始的階段,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課程的實施。因此,小學教師要摒棄陳舊的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方法,結合新課程改革,改變教學的方式。教師要認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真正扮演好“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革新教學思路;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善于思考、觀察,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識。注重興趣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既使得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又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